依托信息技术突破阅读教学难点摭探
2019-10-24郑文静
郑文静
摘 要:信息技术为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直观、新颖、多样的教学素材,为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整合阅读内容创造了条件。特别是多媒体的运用,能够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营造轻松愉悦的阅读氛围,促进学生主动了解文本,深入体会文本情感,突破阅读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文章结合教学实践,对依托信息技术突破阅读教学难点进行探究。
关键词:阅读教学;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难点;阅读氛围;阅读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9)26-0053-02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多媒体的广泛应用,为语文阅读教学创建了智慧情境。信息技术所营造的多姿多彩的学习氛围,能够激发学生参与语文阅读的热情,让他们从阅读体验中获得人文教育,提高阅读教学成效。在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的融合中,教师要做好筛选工作,纵观阅读目标与多媒体素材的对接关系,发挥信息技术优势,突破阅读屏障,助推阅读教学,提高阅读教学实效。
一、整合信息资源,为阅读教学聚集丰富的背景素材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课文的阅读是教学的重点,而与课文相关的背景信息如文中人物生平、事件、历史、现实状况等,同样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通过信息技术资源整合,能够让学生从中全面了解课文写作背景,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事实上,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章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具有距离,学生在阅读理解时会存在一定的难度。而补充和丰富背景信息,能缩短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有利于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文本内涵。教师通过引入信息技术展示文本创作背景,能将特定时代下的信息呈现出来,便于学生把握事情的来龙去脉,深化学生对文本主旨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莫泊桑拜师》一文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提前制作与该文相关联的背景信息课件,先让学生认识莫泊桑,并了解其生平,然后引出福楼拜这个人物,渗透与课文相关联的信息和素材。这样,学生在阅读课文时,能够主动思考,并对照所了解的背景信息对文本进行分析,感受莫泊桑拜师的真诚。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整合课文阅读资源时,要善于联系教学目标,切实开发和利用背景素材,帮助学生了解文本,理解课文内容。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整合背景信息时,要简约,不能贪多求全。如果贪多求全,就会干扰学生对背景信息的理解。因此,依托信息技术优化文本阅读背景素材,教师要抓住教学重点、难点、要点,进行深度开发与整合,以突破学生理解屏障,促进背景信息与文本阅读的深度对接。在教学《负荆请罪》一文时,其背景信息更多,教师可以有选择地融入“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等故事,通过探究故事,联系文本阅读,加深学生对人物性格、特点的理解,让学生体会人物身上所展现的高贵品质。
二、突出阅读难点,让信息技术助力精准阅读
阅读是了解文本旨趣的基本途径,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理解难点。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一些文字、插图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感悟语言、体会文本情感。但这些助读信息具有局限性,小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换的过渡期,对语言文字的阅读,更需要融入生动有趣的画面,以帮助理解。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可以对文本信息进行生动化呈现,直观可视、具体可感、形象再现,能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例如,《荷叶圆圆》一文在语言风格上具有散文诗的特点,主要是结合荷塘中的荷叶,通过融入小水珠、小青蛙、小蜻蜓、小鱼儿等,展现生机勃勃的荷塘,让学生感受充满童趣的夏日风光。可以说,在文本阅读中,每一句都是景,每一句都含情。但學生年龄小,对课文所创设的图景缺乏直观的感受。为此,教师可引入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察小蜻蜓、小水珠、小青蛙、小鱼儿的动态,激发阅读期待。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呈现摇篮、停机坪、歌台、凉伞等图片。这些精美的图片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文中的景物产生深刻的印象,帮助学生理解、体会小蜻蜓、小水珠、小青蛙、小鱼儿的快乐心情。可以说,借助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有效地突破了学生对文本信息的理解难题,可以让学生从阅读、观察、思考、想象中加深对文本的感悟。小学生正是想象力培养的关键期,教师借助多媒体可以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增进学生的阅读期待,使学生更好地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
三、创新课堂教学,激发学生阅读主体性
在语文阅读课堂上引入信息技术,能创新教学形式,增强阅读教学的趣味性,激活学生的自主性,有效促进师生互动。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可视化教学,能充分发挥声、光、电等多种媒体的刺激效果,为学生展示动态的、新颖的、可视化的学习情境。例如,在教学《海底世界》一文时,教师如果单纯地引导学生阅读文本,那么学生就不能对海底丰富的自然资源、生物资源产生深刻的印象。而导入海底视频课件,学生可以通过对影像资源的观看,了解海底自然环境,认识多种多样的海底生物,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认知,从而激发阅读兴趣,调动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此外,阅读教学还要关注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信息技术以其多样的场景化情境,能够将文本信息与真实的生活场景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从中了解文本情境,感受作者的情感。例如,在教学《西湖》一文时,教师可借助展现西湖风景的视频,让学生观看美丽的西湖风光,体验游客的惬意,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信息技术作为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种创新手段,更符合学生身心成长和认知规律。借助信息技术,可以优化和重构阅读课程资源,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例如,《爬山虎的脚》一文有关于爬山虎的细节描写,如“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对这些生活化的细节描写,学生无法直观地进行感知。为此,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呈现爬山虎图片,让学生进行观察,深入感知。
四、明确阅读方向,促进阅读教学的有效拓展
语文阅读教学不仅要关注文本阅读,还要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促进课内外阅读的融合。叶圣陶指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和拓展,一方面要注重挖掘教材内容,另一方面要开发阅读资源,超越教材,实现课内得法、课外运用的目的,促进学生学以致用,用好、用活语文。
例如,在教学《夹竹桃》一文时,在学生阅读课文后,教师可出示与文本相关的背景资料,让学生通过阅读,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也可以呈现与课文相关的名人名言,让学生通过诵读,体会作者的志趣;还可以引入许地山的《落花生》,让学生在对两文的阅读对比中,探析它们的相似之处;更可以引入其他作家描写景物的文章,全面延伸课外阅读,促进课内外阅读的融合。当然,在阅读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还要围绕阅读目标展开。教师在阅读预设、背景延伸、素材拓展等方面,要合理筛选、紧扣课文内容,不能喧宾夺主,脱离阅读教学目标。教师在把握阅读材料的广度、深度方面,要贴近学生的认知发展实际,选择优秀精练的文本,以提升拓展阅读的方向性、针对性。
喜欢阅读,学会阅读,终身阅读,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作为语文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至关重要。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融合,需要教师转变理念,强化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突出阅读教学重点,突破阅读难点,精准选择背景信息,明确阅读方向,让语文阅读课堂增值高效。
参考文献:
[1]黄丽梅.创设语用目标 提升小学阅读教学品质[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8(02).
[2]姚馨童.微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6.
[3]刘培培.小学语文主题式阅读教学设计研究[D].西南大学,2016.
[4]马英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延安大学,2014.
[5]王明易.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3.
[6]陈淑華.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