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数学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能力探究
2019-10-24羊静波
羊静波
摘 要:数学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学科,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不但要传授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还要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发展性学力等,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文章对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发展性学力的有效措施进行探究。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发展性学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1;G62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9)26-0042-02
21世纪呼唤创造性人才。数学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学科,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不但要传授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还要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发展性学力等,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达到让学生在生活中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目标。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发展性学力,已成为数学教师的重要任务和研究课题。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认真钻研教材,全面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强化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意识。现结合教学实践,对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发展性学力的措施进行探究。
一、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数学是一门思维性很强的科学,是锻炼思维的艺术体操。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在学习中和生活中发现新的规律,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提高生活质量。那么,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帮助学生形成创造能力呢?首先,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學的兴趣。其次,要注重对新旧知识的衔接。再次,要在教学中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最后,要引导学生开展多样性的练习活动,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能力。
1.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确如此,当一个人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动力,会全身心投入到对这件事物的研究过程中,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摒弃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模式,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体现“生本主义”教育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例如,进行教学导入时,教师可以采用设问、联想、迁移等手段,用新颖的语言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知识产生浓厚兴趣,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教学内容。在课堂上,教师要采取“先学后教”的教学结构,走下讲台,组织学生分组、探究、讨论、学习和总结,让学生在小组内轮流讲解,发表观点,在讲解中学习知识。有位教育家说过,最好的学习方法是讲给别人听。对于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能够解决的问题,教师不讲;对于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能够解决的问题,教师不讲。教师要引导学生向“电子老师”学习,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好习惯。教学结束时,教师需总结知识要点,评价本节学习的情况,指出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闪光点,并进行表扬和鼓励。同时,还要总结和点评学生的学习方法,提出今后努力的方向。课后,教师要给学生安排开放性的社会实践作业,让学生走进生活,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体验成功的快乐,进一步巩固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2.让学生温故知新,调动学习积极性
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温故知新,在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让新旧知识之间产生内在联系,并形成系统性,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教育家维果茨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即“现在发展区”,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师的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潜能,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变成“现在发展区”。这样看来,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利用原来的知识和能力发展新的知识和能力,且不断发展、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注重让学生温故知新,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新知识,进而形成创新能力。
3.对学生进行想象力的训练
要具备创造性思维,必须有良好的想象力。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要素,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在应用题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应用题中抽象的、比较隐蔽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运用合理的猜想、假设、逆推等多种方法解题,也就是“一题多解”。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拓宽学生的想象空间。
4.引导学生开展多样性的练习活动
学生的学习是符合“由量变到质变”规律的,当学生的理论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逐渐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和应用,让学生用所学知识指导社会生活实践,在实践中体验成功,激发兴趣,培养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多样性的练习活动,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能力。把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是培养新时代开拓型人才的需要。因此,现代教学要着眼于智力,培养能力,对学生的要求不仅是“学会”,而且是“会学”,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生来到学校,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学习的自主权交还学生,让学生掌握自学的“钥匙”,这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反之又为人们解决日常生活问题服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让数学教学走进生活,为学生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让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这样,学生就会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逐步进入学习数学的角色,从而提升实践能力。例如,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安排跳绳、踢毽、踢球等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和整理。这样,既能让学生把在课堂上积累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又能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在实践中探求数学问题的热情。
三、培养学生的发展性学力
所谓发展性学力,是指对学生未来学习起支持、促进作用的学习能力。因此,发展性学力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培养学生的发展性学力,既可以促成知识和能力的正迁移,又符合当代社会对学习的要求。
1.让学生多动手操作,培养通过实验有所发现的能力
好动是学生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一些能够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活动,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开展科学实验的习惯。例如,有的学生通过实验发现了三种三角形内角和为180°的推导方法,有的学生通过折纸操作理解了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圆有无数条对称轴的重要结论。
2.让学生学会联想
发展性学力离不开联想,发散思维的培养也离不开联想,合理联想有利于发展性学力的形成。 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后,教师可以在练习中出示一组算式,让学生不通过计算来判断其中分数值与众不同的一道算式,进而从具体到抽象,提出若分子、分母同時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零除外),分数值变不变,为什么,分数值与分子、分母的变化有没有联系等问题让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先想象后枚举,自己来探究其中的规律。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在探究新知中产生广泛的联想,还要让学生在练习中发展联想能力。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一题多变、补条件、补问题等,都是培养学生联想能力的好方法。
综上所述,课堂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发展性学力的主阵地。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发展性学力是当前一个十分重要且紧迫的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也提到——学会学习比学会什么更重要。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积极践行现代教育理念,不断探索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有效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平国强.数学学力及其培养[J].小学数学教育,2015(19).
[2]王会会.小学生数学学习力提升研究[D].河南大学,2015.
[3]孙俊勇.小学生数学多元能力发展与评价研究[D].鲁东大学,2011.
[4]魏运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