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境内铁路快速发展阶段的回望
2019-10-24王祖建
王祖建
2004年11月26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同志出席《铁道部、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湖北铁路建设有关问题的会谈纪要》签字仪式,拉开了湖北境内铁路建设跨越式发展的序幕。
为超常规地推进铁路建设,部省联合成立了铁道部、湖北省铁路建设领导小组,由铁道部部长、湖北省省长任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简称铁路办),负责按铁路发展规划推进项目前期工作、协商和落实路地双方的投资融资、组织地方政府与建设单位依法合规开展征地拆迁、及时协调处理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类矛盾与问题,确保铁路建设顺利实施。铁路办设在湖北省发改委,由铁道部计划司司长、湖北省发改委主任兼主任。此刻,我有幸被任命为铁路办专职副主任,直至工作到2015年底退休,亲历和见证了湖北境内铁路快速发展的鼎盛阶段。
一、抓住国家铁路发展机遇提升湖北交通枢纽地位
当时,从全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看,东部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向西推进,南部以广州、深圳为核心的“珠江三角洲”向北推进的趋势日益彰显。湖北处在这两条推进路线的“╋”字交叉点,交通基础设施在全国综合交通运输网中起着连南接北、承东启西的作用。而湖北境内铁路总里程只有2204公里,铁路拥有量平均每百平方公里1.1公里,人均0.037米,不仅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而且低于中部地区省份的平均水平,富饶的江汉平原腹地和经济落后的鄂西地区都是国家铁路网的空白区域。这与湖北所处的地理区位极不相称。主要铁路干线的运输能力明显不足和缺少应有储备,铁路货运年请求车满足率不足50%,煤炭运输告急时经常因“煤荒”引发“电荒”,许多地方企事业单位不得不拉闸限电。铁路运输及路网建设严重滞后,成为制约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瓶颈”。
国务院批复了铁道部加快铁路发展的实施方案,湖北省委、省政府决定举全省之力推进境内铁路建设,各市、州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铁路建设的热情空前高涨。一时间,铁路办门庭若市,前来衔接规划和要求上项目的地方领导络绎不绝。为推进铁路建设大发展,同志们深入市州调研、与相邻省市对接线路走向、赴京跑“部”前进,周末和节假日不休息,加班加点通宵达旦成为常态,部、省领导多次在会上肯定了这种“5+2”“白+黑”的工作精神。
经上下齐心努力,在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以武汉为中心的一大批重大铁路项目被纳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并明确“十一五”期间新建和扩改建17个项目,新建铁路铺轨里程1952公里,电气化改造778公里,建成后湖北境内铁路网规模扩大,铁路装备水平、运输能力和服务质量得到提高,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进一步完善,交通运输总体水平和枢纽地位提升,对于湖北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必然会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二、认真落实支持铁路建设政策措施推进项目建设
铁路建设项目多,投资强度大,支持铁路建设的任务非常繁重。根据初步设计,开工项目共需征地1万多公顷、拆迁建(构)筑物300多万平方米,动迁5万多户城乡居民及大批厂矿、学校、企事业单位,涉及16个市州59个县(市、区),地方政府还需筹措90多亿元用于征地拆迁补偿或参股铁路建设。因此,必须举全省之力,采取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做好支持铁路建设工作。
一是统一思想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充分认识到,加快铁路通道建设,提高境内铁路干线运输能力,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支撑。铁路沿线各市、县(市、区)政府都相应成立由分管领导负责,发展改革、国土、财政、林业、水利、城建、公安、审计等部门参加的支持铁路建设办事机构。把支持铁路建设作为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振兴湖北经济、加快武汉城市圈建设、促进和拉动经济增长的大事来抓,切实加强领导,为铁路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二是制订优惠政策,推进项目顺利实施。湖北省政府办公厅专门印发了《关于做好支持我省境内铁路建設工作的通知》(鄂政办发〔2005〕79号),明确了各级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和相关优惠政策。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从支持国家铁路重点建设的大局出发,凡国家和省政府明令取消的税费项目,一律不得收取;凡省及沿线政府规定的地方性收费项目,一律免收;对依法征收的土地占补平衡费、森林植被恢复费、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等规费,按照最低标准执行。省内铁路项目的建安营业税、城建税和教育附加费等三项税费,由省统一征收,全额用于铁路项目征地拆迁补偿等。
三是精心组织征地拆迁,保障项目建设用地需要。征地拆迁政策性强,涉及千家万户,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湖北省政府授权铁路办与建设单位签订土地统征协议,指导沿线地方政府按照“包工作、包费用、包进度”要求组织实施。各级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本着高效、服务的原则,做到依法依规,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对被征地农民依法给予合理补偿,确保人民群众利益不受损害,长远生计有保障,按照项目施工工期要求,及时提供建设用地并办理相关权证手续。
四是密切路地双方的配合,实现加快铁路建设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双赢。在地方各级各部门及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支持铁路建设的同时,铁路建设、施工、监理单位也注意搞好配合,支持地方的工作,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对当地群众通过政府提出的合理要求,尽可能的支持解决;对施工中损坏的道路、水系,注意及时恢复;在施工中和当地群众发生矛盾,及时向地方政府报告;抓好施工人员的教育管理,依法建设,文明施工,防止发生安全责任事故和重大伤亡。
在全省上下共同努力之下,2004—2015年,湖北境内新建或扩改建铁路项目共34个,完成总投资1970亿元,建成投产运营线路1569公里、增建二线540公里 、电气化改造 1260 公里,境内铁路运营里程达4633公里,新增铁路里程超过了湖北铁路有史以来100多年的总和。
三、铁路快速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促进作用
铁路具有运输能力大、节能、环保、安全、快速、舒适等特点,是交通运输的主力军。湖北铁路的快速发展,显现了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
第一,鐵路投资耗材量大拉动了相关工业产能。修建武汉至宜昌铁路(正线长298公里、总投资238亿元),共采购钢材及钢铁构件 48.52万吨,相当于武钢(世界钢铁产量排名第五)一周的产能;采购水泥 379.8万吨,相当于华新水泥厂(全国水泥行业产量排名第三)一个月的产能;采购各类石材2424.6万立方米、电缆7.55万公里、轨枕104.2万根、动车12组。由此可见,发展铁路建设可增加对钢铁、建材、木材、电力、通信、机械设备制造及加工业、商业等国民经济重要产业的需求,从而带动这些行业加快发展。
第二,铁路运价低节约了工业企业生产物流成本。铁路运输具有广泛的社会公益性。大宗物资运价水平为每吨公里0.11—0.17元。从山西运城拉煤炭到汉川电厂,运距约700公里,铁路运费每吨到厂价约77元。如换成公路运输,按每吨公里0.8元计算,运费每吨到厂价 560元,价差483元。由于铁路承担着煤炭、粮食、棉花、钢铁、化肥、石油、建材等多种大宗物资的远途运输,许多事关国计民生的工业企业物流运输成本得到有效控制,增强了工业产品市场竞争力。
第三,铁路催生城市化扩张。城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湖北广东两地相距1000多公里,武广高铁通车后将传统隔日到达的运行时间压缩到3小时左右,时空距离骤然缩短,“同城效应”十分明显。“晨吃武汉热干面、午食广州白切鸡”“午览长沙橘子洲、夜游武汉黄鹤楼”成为沿线广大人民群众新的休闲生活方式。武汉、咸宁等地打高铁牌吸引海内外客商的眼球,促进了珠三角经济升级转型和沿海产业加速向湖北转移,生产要素流动加速,“催化效应”强烈。2011年一季度,武汉、咸宁两市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36.5%、58.8%,旅游业收入分别增长36.5%、166.7%,房地产开发投资分别增长72.7%、44.9%,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分别增长17.8%、21.8%。是高铁使得整个鄂南大地经济活动超出了常态。武汉城市圈4条城际铁路共设车站32座,按“一站一城”的思路调整城市发展规划,引导人口和产业布局向主骨架空间方向有效聚集的重组效应十分明显。
第四,铁路带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湖北恩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少数民族自治州,生物资源丰富,享有“鄂西林海”“华中药库”“烟草王国”美誉。过去,恩施不通铁路,农村交通闭塞,农民生活和农业现代化整体水平落后。2010年底,宜万铁路建成通车后,恩施少数民族地区与周边以及发达地区的交流与合作方便快捷。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加速聚集和叠加,一年内成功引进世界五百强企业工业5家、国内五百强企业12家、上市公司和行业领军企业47家,促进了特色农业、资源深加工业、生态文化旅游业发展,有1000多个农产品进入沃尔玛、家乐福等销售网络。2011年全州外贸出口2.25亿多美元,同比增长1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