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国内外贸区域布局推动中西部地区外贸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2019-10-24原倩
原倩
优化外贸国内区域布局,提高中西部地区外贸比重,支持东部地区外贸提水平、上台阶,是应对经贸摩擦和稳外贸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优化我国对外开放总体布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推进我国外贸区域布局优化和平衡,必须扎实推进沿边开发开放,推动形成内陆全面开放新格局,构建开放型城市群、经济带和都市圈,加强国际区域次区域合作,支持东部地區参与全球开放合作,打造东中西互济、江海边联动、多支点支撑的全方位外贸发展布局。
一、优化国内外贸区域布局的重要意义
(一)优化外贸国内区域布局是应对经贸摩擦和稳外贸的重要举措
当前,我国外贸发展面临一定压力,对我国经济增长和就业稳定构成一定挑战。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已经转为内需拉动型。如果经常项目陷入逆差并形成负拉动效应,将加大经济下行压力。从中长期看,经常项目连续逆差可能成为我国经济增长逐步放缓,出现6%以下增长的重要因素。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进一步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提振市场信心,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稳外贸成为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维护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稳定的重要环节。这就要求进一步挖掘中西部地区外贸增长潜力,推动东部地区外贸转型升级,质、量并举做好稳外贸工作,有效应对经贸摩擦对我国发展大局的冲击。
(二)优化国内外贸区域布局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区域差距也不断拉大,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成为当务之急。为了消弭区域矛盾、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我国相继提出“西部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和东部率先”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当前,在我国区域经济差距中,外贸发展差距越来越突出。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发展的基本经验,外贸发展情况好,经济增长普遍较快,反之亦然。东部地区劳动、土地等成本迅速上升,东部企业为保持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普遍存在利用中西部地区低成本优势的迫切愿望,纷纷将生产能力和外贸出口订单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越来越离不开从优化国内布局角度发力。
(三)优化国内外贸区域布局是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2018年尤其是下半年以来,世界经济扩张势头回落,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加大。根据海关统计,2019年上半年,我国进出口总额14.67万亿元,同比增长3.9%。其中,出口7.95万亿元,同比增长6.1%;进口6.72万亿元,同比增长1.4%;顺差1.23万亿元,同比扩大41.6%。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挑战,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六稳”工作部署。党的十九大指出:“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加大西部开放力度。”当前,外贸发展的国内区域布局虽有所改善,但区域协调均衡状况有待进一步提升。今年上半年,中西部地区出口增长13.4%,占比提高1.1个百分点至17.5%;东部地区出口增长4.7%,占比82.5%。优化国内区域布局,进一步提升中西部地区外贸比重,是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关键一招。
二、我国国内外贸区域布局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从纵向看,我国外贸区域布局呈现“平衡—集聚—再平衡”的发展特征
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外贸区域布局比较平衡,1993年,东、中、西、东北四大板块外贸进出口占比分别为79.91%、5.5%、5.87%和8.72%。但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推进,东部地区在外贸进出口中的占比不断上升,并于2006年达到88.75%的高点。同期中西部地区的占比不断下降,其中,东北地区下降尤为明显。
2007年以后,尤其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外贸区域布局程度发生从集聚向再度平衡的转变。至2018年,东部地区外贸在全国占比已降至81.51%,略高于1993年的水平。从中西部内部看,东北地区外贸持续下降,而近年来西部地区外贸比重却不断上升。
(二)从横向看,外贸区域布局不平衡问题依然严重
当前,我国外贸区域分布不平衡程度依然比较严峻,“东重于西、南重于北”态势明显。当前外贸布局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2018年外贸进出口排名前三的省市为广东省、江苏省、上海市,三家合起来占全国外贸比重超过50%。在全国外贸占比排名最后的25个省市自治区进出口总额之和相当于广东省一家的比重。中西部地区,除四川、辽宁等外,外贸发展均处于中低水平,省市区之间差异非常明显。
(三)从进口和出口的国内布局看,我国外贸布局从进口布局不平衡阶段转向出口布局不平衡阶段且不平等程度不断收窄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外贸空间布局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3—2001年,东部地区在全国的进口占比总体高于出口占比,进口的区域不平衡程度高于出口,这一阶段可称为进口不平衡阶段。其重要原因是在开放初期,我国工业加工能力处于提升阶段,而国内市场潜能却在加速释放。受工业加工需求提升和消费需求释放等因素影响,东部地区进口占比较出口更高。西部地区之所以出口占比高于进口占比,主要由于此时我国出口产品结构落后,更多集中在能源资源等初级产品领域,这一时期外贸发展仍然没有完全摆脱出口创汇进而换取国外技术和高科技产品的传统思维。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口和出口的东西不平衡程度不断收窄,其重要推动力是东部地区工业化进程推进到较高水平和出口能力迅速提升导致的。这一变化的必然结果便是我国进出口不平衡程度急剧拉大。
第二阶段:2002—2008年,我国外贸借助“入世”东风迎来快速发展阶段,此时外贸发展的重要目标便是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消化国内迅速扩张的生产能力,实现加快经济增长和保障劳动力就业的目标。由于东部地区具有发展外贸的天然优势,工业生产能力和市场消费能力俱佳,并且此时我国已经摆脱依赖资源等初级产品出口阶段,开始大量出口工业制成品,因此外贸布局主要以东部地区为主,进出口的国内区域布局情况趋于一致。
(四)加强国际区域次区域合作
一是積极参与次区域合作。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推动构建互利共赢的国际区域合作新机制。充分发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海合作组织、中非合作论坛、中俄东北—远东合作、长江—伏尔加河合作、中国—东盟合作、东盟与中日韩合作、中日韩合作、澜沧江—湄公河合作、图们江地区开发合作、中阿合作论坛等国际区域合作机制作用,加强中西部地区参与国际区域、次区域合作。
二是打造国际合作有效平台。支持宁夏等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推进双边国际合作产业园建设,推进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支持边境经济合作区发展,稳步建设跨境经济合作区,更好发挥境外产能合作园区、经贸合作区的带动作用,打造一批“区对区”合作示范项目。
三是加强国际合作金融支撑。设立沿边和内陆开放合作基金和联合投资开发机构,整合中西部金融资源,有效引入开发性金融支持,探索与东盟、东北亚、中亚和俄罗斯等方面相关基金对接合作,以母子基金形式共同设立合作基金,围绕基础设施建设、经贸合作、园区对接、社会融合等重大领域分设一系列子基金,吸纳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等多方面资源参与。适时成立中西部开放发展合作投资银行,加强与丝路基金、亚投行等金融机构合作,重点针对中西部外贸外资发展重大项目增强金融支持力度。
(五)支持东部地区参与全球开放合作
支持沿海地区全面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竞争,发挥京津冀、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对外开放门户作用,立足自贸试验区、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等开放平台,率先对接国际高标准投资和贸易规则体系,打造我国对外开放试验田和压力测试区,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经济高地。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推动河北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不断提升京津冀开放发展水平。推动长江经济带开放发展,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引领,依托长江黄金水道,联动对接长三角开放发展,推动长江经济带外贸高质量发展和对外开放提质增效。加强与港澳开放合作,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开放发展,加快前海、横琴等对港澳合作开放窗口开放步伐,带动辐射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加快海西经济区开放发展,积极打造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依托平潭综合试验区等合作平台,推动两岸制度化合作和经济社会深度融合,打造两岸共同家园。推进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着力推动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探索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
(作者单位: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外经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