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若谷《申报》交响乐演出报道研究(1925—1928)

2019-10-24孙黄澍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市政厅西洋交响乐

孙黄澍

引 言

张若谷(1905—1967) ,原名张天松,字若谷,圣名马尔谷,作家、评论家,江苏南汇县( 今上海)人1张泽贤:《民国版本收藏断想及其他》,上海远东出版社2016 年,第189 页。。早年就读于圣诺瑟天主堂类思学校( 今上海四川南路小学)2薛理勇:《上海掌故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年,第522 页。,天主教徐汇公学( 今徐汇中学) ,以及震旦学院3震旦学院:由教育家马相伯先生于1903 年在上海创办,1905 年改名为震旦大学,1952 年我国高等教育院系调整,震旦大学各系科分别并入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第二医学院等学校。( 复旦大学的前身复旦公学因震旦学院的部分爱国师生不满教会的过多干涉相继离校,继而由马相伯、严复等人于1905 年组织自立,1917 年改名为复旦大学。) 参见张念宏:《中国教育百科全书》,海洋出版社1991 年,第927 页。。1925 年大学毕业并开始撰写各类文章,1926 年任上海艺术大学教职,1927 年任南京《革命军日报》编辑,1930 年任古巴国驻华公使馆秘书,1932 年任上海《大晚报》记者,1933 年游历欧洲,进入比利时天主教鲁汶大学学习社会学、政治学和神学等;1935 年回国任上海《时报》记者;1936 年任南京《朝报》主编4杨家骆:《民国名人图鉴》,上海辞典馆1937 年,第5 卷,第121 页。;后改任上海《神州报》记者,创办大上海人社、并任《大上海人》半月刊主编5张泽贤:《中国现代文学戏剧版本闻见录续集(1908—1949) 》,上海远东出版社2010 年,第480 页。。从1925 年起在《申报》《大晚报·星期文坛》和《益世周刊》等报刊上发表大量文章,并出版散文集《文学生活》《异国情调》《战争·饮食·男女》;译作《中国孤儿》及著作《艺术三家言》《音乐ABC》《歌剧ABC》《到音乐会去》《都会交响曲》《十五年写作经验》等6张若谷: 《文学生活》,上海金屋书1928 年。张若谷: 《异国情调》,上海世界书店1929 年。张若谷: 《战争·饮食·男女》,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3 年。张若谷: 《中国孤儿》,商务印书馆1942 年。张若谷: 《艺术三家言》,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27 年。张若谷: 《音乐ABC》,世界书局1929 年。张若谷: 《歌剧ABC》,世界书局1928 年。张若谷: 《到音乐会去》,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26 年。张若谷: 《都会交响曲》,真美善书店1929 年。张若谷: 《十五年写作经验》,谷峰出版社1940 年。

对于这位学界并不是十分熟知的作家、评论家,近年来相关的研究成果却非常值得关注:星海音乐学院周广平教授2018 年发表的《从张若谷其人、其著看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社会音乐生活》7周广平:《从张若谷其人、其著看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社会音乐生活》,《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8 年第3 期。一文,以张若谷全部著述材料为基础,对张若谷的其人、其著及20 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音乐生活展开论述。从张若谷所著的《珈琲座谈》《游欧猎奇印象》《十五年写作经验》《音乐ABC》《歌剧ABC》《异国情调》《艺术三家言》等书中查考张若谷的出生年月,成长经历及其音乐评论文章的写作初衷和经过,探究民国时期上海社会音乐生活的真实世象,资料完整、详实、准确。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栾皎钰2016 发表的硕士论文《张若谷的生平、音乐评论及文论研究》以张若谷《艺术三家言》《歌剧ABC》等著作及刊登在《申报》上的文章为主要材料,对张若谷的音乐评论和音乐活动做相应研究,并在文末系统梳理了张若谷发表于《申报》中的文章篇目及文章中涉及的音乐会作品信息。周允中《有关张若谷的一些往事》8及管冠生《鲁迅、丁玲、田汉、张若谷四人谈》9管冠生:《鲁迅、丁玲、田汉、张若谷四人谈》,《鲁迅研究月刊》,2014 年第5 期。等文则从文学角度对张若谷的文学创作及思想展开研究。

本文以张若谷1925 年5 月19 日至1928 年3 月28 日间在《申报》上发表的关于“上海工部局管弦乐队市政厅交响乐会”的系列报道为主要研究对象,共计45 场音乐会,54 篇报道,约73000 多字,涉及作曲家72 位,演出作品225 部。所报道的交响乐演出全部由“工部局管弦乐队和管乐队”( Municipal Orchestra and Band) 演奏,演奏地点为上海市南京路市政厅。虽然直至1930 年工部局乐队音乐会才向中国观众开放,但早在1923 年即有中国观众出现在乐队的室内演出中。1925 年刚刚20 岁大学毕业的张若谷,就有机会进入市政厅观看交响音乐会,并且为宣传西洋音乐,鼓励更多的人去听交响音乐会,而在《申报》撰写工部局乐队演出的文章,开创了中文报纸交响乐系列报道之先河。

6张若谷:《文学生活》,上海金屋书1928 年。张若谷:《异国情调》,上海世界书店1929 年。张若谷:《战争·饮食·男女》,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3 年。张若谷:《中国孤儿》,商务印书馆1942 年。张若谷:《艺术三家言》,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27 年。张若谷:《音乐ABC》,世界书局1929 年。张若谷:《歌剧ABC》,世界书局1928 年。张若谷:《到音乐会去》,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26 年。张若谷:《都会交响曲》,真美善书店1929 年。张若谷:《十五年写作经验》,谷峰出版社1940 年。

一、演出机构与音乐会类型

“工部局管弦乐队和管乐队”正式建立于1879 年,称作“市镇乐队”( Town Band) ,1922 年更名为“工部局管弦乐队和管乐队”( Municipal Orchestra and Band) ,1932—1942 年简化为“管弦乐队和管乐队”( Orchestra and Band) ,10汤亚汀:《上海工部局乐队史(1879—1949) 》,上海音乐出版社2014 年,第2—4 页。一般简称“工部局乐队”。

工部局乐队的演出,以季节为限,演出分为夏季和冬季,夏季公园露天音乐会和冬季室内音乐会两种,夏季露天音乐会时间定为每年的6 月至9 月,地点设在外滩公园、兆丰公园、虹口公园等处。冬季室内交响音乐会时间为每年度的10 月至第二年的5 月11赵晓红、胡楠:《工部局乐队及其对上海的影响》,《文化艺术研究》2011 年第2 期。。演出地点主要为上海市政厅音乐厅,1930 年上海市政厅拆后,变为临时租赁演出场地。1930 年以前的冬季室内交响音乐会,因演出日期不同,又分为“跳舞乐会”“星期交响乐”和“特定交响大乐会”,分别于星期五、星期日和星期四举行。“每年西历十月起到次年五月,上海南京路市政厅里面,每星期日的下午,有工部局的管弦乐队,在场内举行奏演乐会。这种乐会,每次奏演的曲目,不消说得是没有雷同的。即是乐会性质也有许多不同的名目,星期五下午五时举行的叫‘跳舞乐会’,大概只用钢琴笛、高声部梵奥林、低声部梵奥林、四五种乐器来伴奏”。12马哥:《记上海市政厅之音乐会》载《申报》1925 年11 月30 日( 另注:张若谷(1905—1967) ,信奉天主教,圣名“马尔谷”,由此推测,文中作者“马哥”为张若谷。)“每星期日举行的叫‘星期交响乐会’,大概用四五十人以上的乐员合奏,共中有几次是专门奏演歌剧乐调的”。13马哥:《记上海市政厅之音乐会》,《申报》1925 年11 月30 日。“本星期四夜九时一刻举行的叫‘特定交响大乐会’。这是一种特约的大规模乐会,奏演人数总在七八十人以上。这种‘特定交响大乐会’在上海一年只有十次,大约每隔三星期始举行一次”。14同注13。

张若谷刊登在《申报》中的工部局乐队演出系列报道,包括3 场星期日下午举行的“星期交响乐”和42 场星期四夜晚举行的“特定交响大乐会”。通过对这45 场音乐会报道15关于张若谷《申报》市政厅音乐会报道中演出作品及作曲家整理考释的研究有①.栾皎钰硕士论文《张若谷的生平、音乐评论及文论研究》附录一,1925—1926 年的《市政厅音乐会》系列评论整理:对作者做了今翻,没有对曲目做今译,同时缺少了1925 年12 月6 第九次乐会( 马哥《听音乐会后——十二月六日上海市政厅第九次乐会》载于《申报》1925.12.9) ;1926 年1 月3 日第十三次音乐会( 马哥《市政厅第十三次音乐会》载于《申报》1926.1.3) ;1926 年1月10 日第十四次音乐会( 马哥《市政厅第十四次音乐会》载于《申报》1926 年1 月10 日) 。注:张若谷(1905—1967) ,信奉天主教,圣名马尔谷,文中作者“马哥”为张若谷。②赵晓红、胡楠《工部局乐队及其对上海的影响》文中第三部分“工部局乐队的演出剧目”,是通过1926 年的《申报》看1926 年工部局乐队在市政厅演出的具体节目。对于29 场音乐会的曲目名和作者做考释,有部分曲目和作者未能考证。的研究,对此期间一共奏演了哪些音乐家的哪些作品,所演出作品在中国的流传和影响,以及作者张若谷对作品及作曲家做了哪些方面的介绍,作者的音乐报道历程等作探讨。

二、演出报道内容

张若谷刊登在《申报》上关于交响音乐会的报道文章,每篇报道或先于演出前一天刊出,或于演出当日、后一天刊出,主要是介绍音乐会的节目,并对节目作者、内容及演出者做介绍。主要由“节目预告”和“节目简介”两部分组成。如下图:

通过对45 场音乐会节目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到张若谷刊登在《申报》中关于“上海工部局管弦乐队市政厅交响乐会”的54 篇报道,共计45 场音乐会,涉及作曲家72 位,演出作品225 部( 不含重复) 。

在72 位作曲家中,巴洛克时期作曲家9 位、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3 位、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50 位、20 世纪音乐作曲家10 位。其中作品演出次数最多的作曲家是瓦格纳,其作品一共演出了19 次,其余如下:

作曲家 作品演出次数瓦格纳 19次柴可夫斯基 11次圣·桑 10次贝多芬、格里格、雷斯庇基 9次莫扎特、勃拉姆斯 8次德沃夏克 7次马斯奈、普契尼 6次J·S 巴赫、罗西尼、德彪西 5次威尔第、鲍罗丁、比才、穆索尔斯基、理查德·施特劳斯、格兰杰、拉威尔 4次

在所演出的225 部作品中,包含了歌剧、交响曲、协奏曲、弦乐四重奏、钢琴组曲、钢琴协奏曲等。其中歌剧作品共有41 部,演出66 次;交响曲作品27 部,演出36 次。《尼伯龙根的指环》是演次数最多的作品,共演出了5 次,其余如下:

歌剧 作品演出次数《尼伯龙根的指环》 5次《费加罗的婚礼》《罗恩格林》《曼侬·莱斯科》《纽伦堡的名歌手》《伊戈尔王》 3次《奥赛罗》《被出卖的新娘》《卡门》《威廉·退尔》《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伊丽丝》《自由射手》 2次交响曲 作品演出次数《b 小调第六交响曲“悲怆”》《e 小调第五交响曲》《f 小调第四交响曲》《A 大调第四交响曲“意大利”》《C 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D 大调第二交响曲》《少年魔杖》《e 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天方夜谭组曲》2次《第三交响曲》《A 大调第七交响曲》《D 大调第二交响曲》《d 小调第九交响曲“合唱”》《b 小调第八交响曲“未完成”》《降E 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阿尔及利亚组曲》《动物狂欢节》《悼念公主的帕凡舞曲》《鹅妈妈》《立安诺河》《罗谷谷变幻曲》《木偶的葬礼进行曲》《如画的景色》《圣安多尼咏》《图画展览会》《乡村婚礼交响曲》《匈牙利狂想曲》1次

从演出作品来看,1925 年至1928 年间的这45 场有文字报道的音乐会,几乎涵盖了所有西方音乐的经典作品,以及很多的20 世纪新作品。这一方面得益于1921 年4 月1 日梅百器任工部局乐队指挥后,用5 个月的时间从欧洲购买回了最主要的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乐谱;另一方面归结于1925年梅百器在8 个月的休假后,又从欧洲带回了大量的新作品16汤亚汀:《上海工部局乐队史(1879—1949) 》,上海音乐出版社2014 年,第127 页。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这些音乐会中演出的作品,很多仍然是今天音乐会演出的主要选择。演出曲目多为歌剧选段,以序曲、独唱为主,以及部分交响曲作品。曲目多为浪漫主义时期作品,这些曲目在今天也依然被奉为经典。有些曲目在今天可能很多人也未曾现场聆听过,有些作曲家也不为大众所熟悉和知晓。演出报道内容除了当日演出作品、作曲家和演奏家的介绍外,还包括演出观众、票价、形式、影响等内容。

有关华人观众的报道最初出现在1925 年11 月11 日发表的《上海市政厅之音乐会( 四) 》一文中,作者用“华人寥寥无几”来描述当时的华人观众数量。“一月前、子曾草《上海市政厅之音乐会》稿三则、刊于本报、冀引起国人好乐之兴味、上星期日( 八日) 上海工部局交响管弦乐队、举行第六次音乐奏演会、自沪案重查后、此独为第一次在市政厅举行、是日下午五时、记者特往旁听、则见座间多西人、华人寥寥无几”。17若谷:《上海市政厅之音乐会( 四) ( 本年十一月八日第六次奏演会) 》,《申报》1925 年11 月11 日。到了1925 年12 月9 日的报道,这一天的华人观众占到了所有观众的四分之一,相比这年的11 月有了很大的不同。“顺道赴南京路市政厅原想稍事慰藉情绪聊胜于无罢、到了门口一看节目、虽然都是些旧熟作品、却都是名家曲调、节目很多一共有七节、便购券进场、座客早已拥满了、大概都是看不到歌剧《浮士德》转来的吧、这一天中国人倒也居四分之一( 连楼上) ”。18若谷:《听音乐会后——十二月六日上海市政厅第九次乐会》,《申报》1925 年12 月9 日。同时,作者还对1926 年10 至1927 年5 月来听交响音乐会的中国听众做了统计,共计45 场音乐会中,每场平均有32 位中国听众,约为每场总人数的二十分之一。“每年从十月起到第二年的五月、在每星期日或星期四、举行交响乐会Symphony Concerts、去年共有四十五次的奏演、每次的听众平均为六百三十九、其中我国人仅占居二十分之一”。19若谷:《乐圣贝多芬百年祭( 一) 》,《申报》1927 年5 月28 日。从这三篇报道中可以看出,从1925 年开始至1927 年,观看交响音乐会的中国观众数持续增长,从最初的“寥寥无几”到后来的平均每场三十多人,交响乐的当时社会的影响呈一个逐步扩大的趋势。关于现场演出情况的报道也常常出现:在众多的演出中,有让观众欣喜而要求返场的演出,如1925 年12月9 日《上海市政厅第九次乐会》上伊柴在演唱后,就应观众热烈要求而加演一曲。“伊柴君的演唱就博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并要求再唱一首马思南的海劳地亚特,由伊柴君独唱很是卖力、后来经听众热烈鼓掌要求重唱添唱一首不知名的歌曲”20若谷:《听音乐会后——十二月六日上海市政厅第九次乐会》,《申报》1925 年12 月9 日。。也有演出效果不佳的时候,如:“鲍落地纳的意搿尔王本来这是一首很好的舞曲、可惜这一天的奏演不甚见精采”。21同注20。关于演出票价,1925 年上海市政厅交响音乐票价为:星期日的“星期交响乐会”小洋五角、星期四的“特定交响大乐会”大洋一元、遇名家登台或举行庆祝会( 如圣诞节) 、演歌剧等时价从一元起至五、六元不等。买票是坐在楼下,而坐在楼上看是不要买票的。22张若谷:《上海市政厅之音乐会( 一) 》,《申报》1925 年9 月27 日。1926 上海市政厅交响音乐票价为: 星期日的“星期交响乐会”每人每券小洋六角、如二人合购、则两券共售大洋一元。23《市政厅音乐会消息》,《申报》1926 年9 月29 日。而此时上海其他剧院的票价最高才一元,更多的都是一元以下,像市政厅有时一元到六元不等的票价,在其他剧院是不曾有过的。如大世界乾坤大剧场的票价是楼上下一律每位小洋一角;上海丹桂第一台白天价目是花楼四角、特别官厅四角、特别包厢二角、头等正厅二角、上层包厢一角、二等正厅一角,夜戏价目是花楼七角、官厅六角、特别包厢三角、头等正厅三角、上层包厢二角、二等正厅二角;票价最高的剧院是天蟾舞台和大舞台,天蟾舞台夜戏花楼一元、后厅一元、特别包厢八角、官厅八角、别厅四角、三层特等三角、三层头等二角;大舞台特厢一元、特厅八角、二等五角、三层楼三角。相比于各剧院的价目,市政厅交响音乐会最低五角的票价,在当时上海的演出市场,还是比较高的。遇名家登台或举行庆祝会、演歌剧等时从一元起至五、六元不等的票价更是普通人无法承受的。

三、报道撰写的历程

张若谷刊登在《申报》中关于交响音乐会的第一篇报道为《上海市政厅之音乐会( 一) 》,发表时间为1925 年9 月27 日,此时张若谷20 岁。在此之后他为《申报》等报刊撰写大量关于音乐的报道文字,在1925 年至1928 年间,开始了音乐文章创作的高峰。

张若谷1925 年于震旦大学毕业,并于这一年开始在《申报》上发表音乐相关文章。在此之前,张若谷就开始了音乐的学习。他在1925 年12 月9 日《听音乐会后》一文中说到:“写道这里、吾就想起一回事了、便是记者二年前对于西洋音乐、尚是一个门外汉、这几年内、能够得着许多西洋音乐上歌剧上的智识、都是受艺友傅彦长君的厚赐、吾很感激地特在这里道了一个总谢意”24若谷:《听音乐会后——十二月六日上海市政厅第九次乐会》,《申报》1925 年12 月9 日。。张若谷在傅彦长的帮助下开始了西洋音乐的学习,并于1925 年11 月开始撰写《上海市政厅之音乐会》系列报道。

张若谷写报道也是其自身学习的过程,很多作品初次介绍时,还是“未详待考”,在后来遇到时就已能够做详细介绍了;有时在报道中会出现人名、作品名的错误,一些错误在后续的报道中也会更正过来; 关于奥托里诺·雷斯庇基( Ottorino Respighi,1879—1936) 的介绍在1926张若谷:《市政厅第二十七次音乐会》,《申报》1926 年4 月18 日。年1 月24 日报道时还是“未详待考”25张若谷:《市政厅第十六次音乐会》,《申报》1926 年1 月24 日。,在1926 年4 月18 日的报道中就有详细介绍了: “莱斯比奇Respighi 是意大利现代乐家,一八七九年七月九日生,现居留在罗马,他唯一的特长是把古代的民谣来编化做近代乐曲,这几首舞歌原来都是为柳忒( Lute 是一种类似曼陀铃的古代弦乐器) 作的,经他改编入管弦乐曲中初次奏演于罗圣奥古斯多大乐场时在一九一九年三月三日”26。关于斯卡拉蒂( Alessandro Scarlatti,1660—1725) 的介绍报道有两次:“斯加拉谛Scarlatti 一六五九年生、一七二五年卒、他的音乐教育受自罗马的加里西米、后来做到瑞典的宫廷乐长、他是尽力于钢琴的乐家、对于钢琴奏法有许多改良、他又是大歌剧家、曾谱制歌剧一百二十首、此外尚有许多教堂乐曲、即如弥撒曲、己有二百首”27张若谷:《记市政厅第十八次音乐会》,《申报》1926 年2 月7 日。;“陶美尼高斯加拉谛、为传郎士甘林博士所称的‘近代钢琴完成的基础者’生于一六五九年远在( 近代音乐之祖) 巴赫以前,死于一七二五年”。28张若谷:《市政厅第十二次音乐会》,《申报》1927 月1 月4 日。其生卒时间都写成1659 年至1725 年,而斯卡拉蒂出生于1660 年5 月2 日。格兰杰( Percy Grainger,1882—1961) 在1926 年1 月24 日的报道中是“未详待考”29张若谷:《市政厅第十六次音乐会》,《申报》1926 年1 月24 日。,在1926 年3 月7 日的报道中就有详细介绍:“搿冷才Grainger 是现代英国三大音乐家之一( 三大音乐家为泰洛尔、爱尔茄、搿冷才) 他原是澳斯脱拉利亚人,生于一八八二年,是一个英国乐派的新进青年作曲家,他常蓄顾把英国在现代世界音乐史上的地位逐渐发展起来,但是也有人说他己经宣言过,他自己是美国人,了他将来很愿意在美国音乐史开一新纪元呢”30张若谷:《市政厅第二十二次音乐会预告》,《申报》1926 年3 月7 日。。

通过对于张若谷54 篇报道的阅读可以看到,报道中所存在的明显不足,如同一篇文章中前后翻译不一致:《市政厅第十三次音乐会》中《史希罕拉才得》交响曲和后文中的《史希罕拉才特》交响组曲31张若谷:《市政厅第十三次音乐会》》,《申报》1927 年1 月9 日。。人名、作品名翻译拼写的错误也常有发生,《申报》在1928 年4 月19 日还专门刊登了一则《关于市政厅音乐会的广告》的消息,来对读者表示歉意。“市政厅音乐会、近来已经在本刊上登载、但本刊一没有注意以致译名方面诸多遗憾、因此对于爱好音乐和对音乐有研究热忱的同志表示十二分的歉意、自即日起仍托张若谷先生加以校正、以便社会上得有正确的认识、张若谷先生近在法租界黄浦滩六号普莱梅律师事务所办公、读者如有通信可迳寄该处、电话中二八七六”32《关于市政厅音乐会的广告》,《申报》1928 年4 月19 日。

虽然工部局乐队每周数场音乐会,演奏了大量的曲目,但从张若谷的所描述的文字中可以看到,当时评论者介绍的重点集中在音乐创作背景故事的描绘上,而不是演奏者、指挥家,以及音乐本体的分析和现场演出的评论上,对于音乐会的报道还比较浅显。但在当时交响乐刚刚进入华人视野的年代,张若谷的交响乐演出系列报道确实对交响乐的普及,以及交响乐演出的推广起到了相当的作用。

四、报道撰写的目的

张若谷从1925 年9 月27 日开始在《申报》中发表刊登关于“上海工部局之管弦乐队”( Shanghai Municlpal Orchestra) 的演出介绍及评论文章,其目的可以归纳为两点:一个是希望引起读者的注意,能有更多的人来听交响音乐会;另一个是对演出的作品略加诠释,供音乐会的听众作参考。

首先,是介绍市政厅内布局以及演出大概情形,希望能引起读者的兴趣。“自五卅后,上海南京路之名,为世界所共谂矣。路为工部局所筑,乃海上繁华中集区。东滨浦江,西迄赛马场,中间峨峙两大百货公司之建筑物,对处为上海市政厅Town Hall。每年公历十月至次年五月间,上海工部局之管弦乐队Shanghai Municlpal Orchestra 于星期四与星期日之夕,暇假座大厅内,举行大规模之音乐奏演会。余于星期暇日,往往列席聆之。兹将内部情形,略为国人介绍,或能引起读者之好乐趣兴乎”33张若谷:《上海市政厅之音乐会( 一) 》,《申报》1925 年9 月27 日。。其次,是通过介绍演出情形,引起国人好乐之兴味。“一月前,子曾草《上海市政厅之音乐会》稿三则刊于本报,冀引起国人好乐之兴味”34张若谷:《上海市政厅之音乐会( 四) 》,《申报》1925 年11 月11 日。。再而对所演出的西洋乐作品略加诠释,供出席音乐会,又无西乐名曲常识的听众做参考。“阅者倘无西乐名曲常识,乍睹上列各歌剧曲调音乐家等译名,倘无注解,势必如堕入浓雾,莫喻其妙。爰参引丰子恺君之《音乐会与音乐》,傅彦长君之《西洋名曲讲话》《西洋歌剧略说》等篇略加诠释,供出席西乐奏演会者参考”。35张若谷:《上海市政厅之音乐会( 二) 》,《申报》1925 年9 月28 日。“公共租界工部局雇佣之西人管弦乐队,全队四十余人,由意大利乐师派契Paci 氏指挥领袖。每年从十月到次年五月间,每星期日下午五时到七时,必假座在南京路新新公司对面的上海市政厅里面大厅上举行交响乐会。现在为鼓吹本埠国人对于西洋上品音乐的趣味起见,以后把每次乐会的节目,先期报告。可惜当日会场分送的节目说明书,不能预先得到,所以只能凭记者个人所知道的,给诸君略为解释几句”。36马哥:《市政厅第十三次音乐会》,《申报》1926 年1 月3 日。“南京路市政厅里面举行的星期交响乐会Sunday Symphony Concents,今夜第一次奏演,节目报告在下面,并且时加几句说明,供出席诸君做一些参考”37张若谷:《沪市政厅第一次音乐会》,《申报》1926 年10 月10 日。。作者最后跟读者说明,其所刊登的这些报告,是供出席音乐会的听众做一些参考。读者要知道较详细的音乐说明和知识,可以参见王光祈、丰子恺、傅彦长等人的著作。“综之,这一次音乐会的节目都是极好的名曲。有西乐爱好者,真值得去听听。我在这里写的不过是一些儿报告。读者要知道较详细的说明,请参看王光祈的《西洋音乐与戏剧》、丰子恺的《音乐的常识》、傅彦长的《音乐界》,他们都有很好的著作,是关于这次音乐会奏演的乐曲的介绍”。38张若谷:《市政厅第十五次音乐会》,《申报》1926 年1 月17 日。

张若谷在1925 年9 月27 日、28 日、29 日连发三篇文章,题为《上海市政厅之音乐会( 一) 》《上海市政厅之音乐会( 二) 》《上海市政厅之音乐会( 三) 》,这是《申报》中第一次出现“工部局乐队”及“交响乐音乐会”的报道。同时文中所翻译摘录的关于音乐会节目及节目内容、演出情况的介绍在《申报》也是中首次出现: “现将今年五月间第二十七次奏演会之节目,选译于后,以见西乐上演顺序之一斑”。39张若谷:《上海市政厅之音乐会( 一) 》,《申报》1925 年9 月27 日。可见1925 年9 月27 日起的三篇文字,是作者第一次在《申报》上介绍“上海市政厅音乐会”,同时也是“工部局交响音乐会”演出节目及现场情况首次以中文出现在报纸上面。在1925 年9 月27 日之前,《申报》中提及“工部局乐队”并且与“市政厅音乐会”有关的报道新闻3 则、评论1 则。分别是: 《西乐家今晚奏艺——在市政厅奏梵哑铃》一文:“大陆报云,西人裴斯屈罗Mishel Piastro 君为本埠最有名之奏梵哑铃家,将于即今晚在南京路市政厅奏演,并佐以俄国音乐班及工部局之全班音乐队云”。40张若谷:《西乐家今晚奏艺——在市政厅奏梵哑铃》,《申报》1922 年11 月11 日。《全沪西乐社今明两晚之音乐大会》一文:“及沪上中西音乐名家,节目繁多,均系世界名曲,并佐以工部局音乐队”。41张若谷:《全沪西乐社今明两晚之音乐大会》,《申报》1924 年12 月22 日。《全沪音乐大会志盛》一文: “开幕后,首由工部局之音乐队奏乐,继由潘理向右旁歌者女生指挥”。42张若谷:《全沪音乐大会志盛》,《申报》1924 年12 月25 日。以及评论《研究西洋音乐的门径》一文: “器乐里面最大规模的演奏,叫交响管弦乐队( Symphony Orchestra) 。关于这种演奏,可以在每年十月到次年五月的每一个礼拜日下午五时,到上海先施公司对面工部局里面的大厅上去听。这种大规模的音乐不去听,真是住在上海者的不幸。其中详情不是短篇可以说明,所以从略”。43包罗多:《研究西洋音乐的门径》,《申报》1925 年9 月12 日。上述四篇文章中,前三篇新闻是工部局乐队参与在市政厅举行的“小提琴音乐会”和“全沪音乐大会”,并不是每周举行的“交响音乐会”,唯一一篇音乐评论文章,说的是“研究西乐的门径”,提到了“交响音乐会”并认为“这种大规模的音乐不去听、真是住在上海者的不幸”但又因“其中详情不是短篇可以说明”而没有在文章对交响乐演出现场及作品做详细介绍。

由此可知,张若谷在1925 年9 月27 日发表的《上海市政厅之音乐会( 一) 》是《申报》中第一次介绍工部局乐队及交响乐音乐会的报道,这也是中文报纸中第一次出现对交响音乐会演出作品及演出现场的报道,价值非凡。

虽然直至1930 年工部局乐队音乐会才向中国观众开放,但早在1923 年即有中国观众出现在乐队的室内演出中44汤亚汀:《上海工部局乐队史(1879—1949) 》,上海音乐出版社2014 年,第315 页。,所以在1925 年,刚刚20 岁大学毕业的张若谷,就有机会进入市政厅,观看交响音乐会,并且为宣传西洋音乐,鼓励更多的人去听交响音乐会,而在《申报》撰写有关“工部局管弦乐队”演出的系列文章,意义重大。

五、张若谷的音乐观念

《申报》中刊登的张若谷的文字很多,主要分为音乐常识介绍和音乐会演出报道两大部分,前者如《现代世界钢琴名家》《国内音乐刊物述评》《宗教乐概述》《研究音乐的步骤》《西洋乐式剖要》《歌剧的乐式及其他》《歌剧<浮士德>略说》《江南民歌的分类》《歌剧<阿意大>》等45张若谷:《现代世界钢琴名家》,《申报》1925 年8 月18 日。张若谷:《国内音乐刊物述评》,《申报》1925 年9 月13 日。张若谷:《宗教乐概述》,《申报》1925 年9 月18 日。张若谷:《研究音乐的步骤》,《申报》1925 年10 月18 日。张若谷:《西洋乐式剖要》,《申报》1925 年10 月20 日。张若谷:《歌剧的乐式及其他》,《申报》1925 年10 月28 日。张若谷:《歌剧<浮士德>略说》,《申报》1925 年12 月3 日。张若谷:《江南民歌的分类》,《申报》1926 年7 月12 日。张若谷:《歌剧<阿意大>》,《申报》1927 年2 月9 日。;后者如《市政厅交响音乐会》系列等。其中关于工部局乐队演出的文字是一个很重要的系列,对民众了解西洋交响乐,了解工部局乐队交响乐演出情况都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使得更多的人走进音乐厅,欣赏交响乐。

对于出席音乐会的看法,我们可以从其文字中清晰地看到,是非常赞成的。正如1925 年11月10 日,张若谷正在撰写《上海市政厅之音乐会( 四) 》的报道时候,有人来访,见到张正在写音乐会的报道,认为这类文章,含有鼓吹广告的性质,并反问道:“你是想所有的中国人都学习音乐吗”,同时提出疑问:“出席音乐会究竟有什么好处?”张若谷答道:“习娴音乐,固非人人所能,予安敢以是强人,然不娴习,非不解不好之谓也”,并引用前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的话做进一步说明。“凡不解音乐,不知好之爱之,而于音乐无甚深之趣味者,其灵魂常浊,窥其意,以为生而为人,殆莫不爱好音乐者也。惟各人之趣味有厚薄,赏辨力有强弱之差耳,至娴习实否”;对于“出席音乐会究竟有什么好处?”这个问题,张若谷认为不可一概而论,出席音乐会总的好处就是: “借幽悠谐和之音调,以怡养耳目心神,盍观乎西洋人士,无论老孺对于音乐,皆有甚深之趣味”,并继续用前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的话做进一步说明: “诚如德皇所言‘彼等之精神,不常健全耶,彼等之心,一日十二时中,不常为欢喜愉快之情所充满耶,彼等之眼,不常生气蔼然而示人以嬉怡自得之目光耶;彼等之唇,不常含微笑而带至乐之鲜彩耶;彼等双手之操持,不常有活泼地之致耶;彼等之睡眠,不常泰然甚休而绝无恐怖不安之念耶;彼等寝中,不常入至渝快之梦境耶’”。同时张若谷还认为,出席音乐会的中国人,往往能感到一种惭愧心里,或许可以以此来激励自己,这可能算作是出席音乐会的好处之一:“且国人能出席于西洋音乐会者,往往能感到一种惭愧心理,或可以之激励自起,其脾益影响所及,有如是者矣。友人退,并志之,以答读者之欲如予友之再诘难者”。46张若谷:《上海市政厅之音乐会( 四) 》,《申报》1925 年11 月11 日。张若谷在1926 年2 月2 日《记市政厅第十七次音乐会》的文章中还写到“黎君从前说过,连看夜但妮丝跳舞团觉得比在大学上课一年课要有益些。我觉得我们出席这一次的音乐会,竟胜读一部西洋音乐史和外国名家诗集。因为这一天奏演的曲目可说是古典、浪漫、写实三大乐派的荟萃作品”47张若谷:《记市政厅第十七次音乐会》,《申报》1926 年2 月2 日。。所以作者认为,观看一次音乐会的作用或是感受都胜过读一部西洋音乐史和外国名家诗集,作者对于观看聆听交响乐是持赞成态度的,是肯定和推崇这项活动的。当作者在农历正月初二的音乐会上,看到不少中国人楼下观看演出的时候,不禁发出了“可喜这天到会听客中却仍有不少的中国人楼下座间,并且有许多还是初次出席西乐会的青年男女,他们能废除新春闲游的陋习,节省许多无意识的糜费,移用在听高尚的音乐会上,真是多么值得叫人钦佩的事”48张若谷:《记市政厅第十九次音乐会》,《申报》1926 年2 月16 日。的感慨。

所以张若谷对出席音乐会的看法可以总结为如下三点:一是借幽悠谐和之音调以怡养耳目心神;二是出席音乐会胜读西洋音乐史和外国名家诗集;三是废除新春闲游的陋习,将节省的费用移用在听高尚的音乐会上。

六、报道撰写中的参考书

张若谷撰写音乐会报道文字的经历,也是张若谷音乐学习的过程,其中所阅读参考的书目,他在报道或其他文章中也多有介绍,如丰子恺的《音乐会与音乐》、傅彦长《西洋名曲讲话》《西洋歌剧略说》等都是其报道撰写的重要参考。“阅者倘无西乐名曲常识,乍睹上列各歌剧曲调音乐家等译名,倘无注解,势必如堕入浓雾、莫喻其妙。爰参引丰子恺君之《音乐会与音乐》、傅彦长君之《西洋名曲讲话》《西洋歌剧略说》等篇、略加诠释、供出席西乐奏演会者参考”。49张若谷:《上海市政厅之音乐会( 二) 》,《申报》1925 年9 月28 日。

此外,张若谷除了阅读丰子恺、傅彦长两位的著作作为参考之外,还阅读了大量其它的音乐书籍。其中以中文和法文著述为主,也有部分英文和日文书目。张若谷在《代简——答朱黄两君,并致<到音乐会去>的诸位读者》50张若谷:《代简——答朱黄两君》,《申报》1928 年4 月22 日。一文中就读者提问,回答“其著作《到音乐里去》的参考书”这一问题时,就大致介绍了他所阅读的参考书籍:列出了中文书籍12 部,法文书籍36 部,日文书籍2 部,英文书籍1 部。“英仑君承你要求我介绍给你《到音乐会去》所参考及其他汉法英日的音乐专著,现在就我所参考及知道的开列举在下面:中文的王光祈《欧洲音乐进化论》《西洋音乐与戏剧》《西洋音乐与诗歌》《德国国民音乐与唱歌》《东西乐制之研究》、丰子恺《音乐的常识》《音乐入门》《孩子们的音乐》、傅彦长《音乐界合订本》、俞寄凡《西洋音乐史纲》《西洋之神剧及歌剧》、徐蔚南《贝多芬》、法文的Andre Charry: Les Grand Musicens《伟大之音乐家》、Tiersat:Bach《巴赫》、R.Rolland:Beethoven《贝多芬》( 有中译本) 、J.Cbantavoine.Beethoven《贝多芬》、A.Copuard:Berlioz《斐利奥》、Pigot: Biret《皮才》、V. d. Indy: Cesar Frank《傅朗克》、M. A. Bovet:Gounod《戈诺》、Ardley:Chopin sa vie et ses oeuvres《萧邦之生涯与作品》。此外关于英日文的专著种类浩繁不胜列举,在上海南京路Lazaros 乐器店里,有英文音乐名著十数种;在北四川路内山书店有日文重要译著数十种。如不及全行购备,可买服部龙太郎的《百大音乐家之生涯与艺术》( 定价三元五十钱) 、小耕辅《泰西名曲之知识》、英文的在谋得利琴行有一本叫做What We Hear in Music 值得买来参考。拙著《到音乐会去》,取材于这三本书的地方很多,其余的等有机会时当面详细谈罢”51张若谷:《代简——答朱黄两君》,《申报》1928 年4 月22 日。。上述书籍,都是张若谷在交响乐演出报道撰写过程中的重要参考,是近代西方音乐在中国传播的重要书籍。

结 语

张若谷的交响音乐会报道只是当时交响乐演出的部分记载,只能反映当时交响乐演出的一个方面,同时也只代表了张若谷个人的所见所想。如《威廉退尔》的演出,《申报》中只有两次,而实际上在1925 年12 月6 日前,《威廉退尔》已经在上海演出了四次。但就是从这部分报道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当时交响乐演出作品之丰富和新颖。张若谷在当时最具影响力的中文报纸《申报》上面,发表关于音乐会的系列中文报道,是免费宣传交响音乐会,普及西洋音乐,希望更多的人走进音乐厅,聆听交响乐。连续刊登在《申报》的54 篇交响乐报道,对于不曾现场聆听过交响乐,甚至对西洋音乐一无所知的中国人,起到了非常好的普及作用。事实上,从1925 年至1928年间,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进市政厅,聆听交响乐。中国小提琴演奏家谭抒真于1927 年春季加入工部局乐队,成为第一位加入工部局乐队的中国音乐家。张若谷的交响音乐会报道,对于交响乐在国人中的传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

市政厅西洋交响乐
《魔法交响乐》
挪威博德市政厅:真实版的“盗梦空间”
“口罩车间”
交响乐之王——贝多芬
清宫中的西洋医生
清宫里的西洋钟表师
紫禁城内的西洋科学家
“躺尸”
电动垃圾车
集大成的交响乐《英雄》:兼谈怎样听古典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