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团队作者群多层次数据分析及探讨
2019-10-24刘晓艳
赵 霞,许 炳,刘晓艳
充足、优质的稿源是科技期刊发展的根本[1],而核心作者群是期刊提升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专家团队是核心作者群最主要的人才队伍,其特点是学术造诣深,研究领域能代表学科前沿、产出论文多,多主持国家级重大科研基金项目。这一群体是优质稿源的主要贡献者,如能全面、细致地把握专家团队的情况,就提高了对文章内容的掌控能力,对指导科技期刊的选题策划、组稿、约稿、办刊宗旨乃至未来发展趋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有文献中还未见对专家团队作者群的深入研究,本文分析了《防灾减灾工程学报》(以下简称“本刊”)专家团队作者群的专业特点、发文规律、贡献程度等,讨论了完善作者群队伍建设的措施,以期为土木建筑类科技期刊的整体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和依据
对于科技期刊而言,论文的新鲜度和关注度不超过5 年,故本文选取2013—2017 年的数据进行分析。
专家团队作者群基本要满足如下三要素:1)学术声誉高,学科专业特色强;2)论文出产量高,影响力广;3)科研队伍强大,后备力量充足。本文在“中国知网”数据库“期刊”的高级搜索中,输入年份“2013—2017”和刊名“防灾减灾工程学报”,共统计出论文765 篇,从“作者”“机构”这两个类目中,选出6 个专家团队作为研究对象,见表1。
由表1 可知,6 位专家均是双一流高校土木建筑学科知名的教授,所做科研工作能代表该领域最前沿的学术成果。学科地域和专业的迥异,避免了发文作者交叉引起的数据失真。从发文作者数量来看,这些专家团队的课题组成员较充足,保证了稿源的稳定。由表2 可知,6 位专家5 年的篇均被引量在2~6.7 之间,基本高于5 年内本刊的篇均被引率2.28,说明本文的研究对象满足专家团队作者群的基本要素,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表1 专家学科背景和团队发文作者数量
2 专家团队作者群分析
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检索依据,对6 个专家团队2013—2017 年发表的所有期刊论文进行多层次数据分析,得出了其发文规律和研究现状。基于论文“数量”“影响力”和“贡献度”等关键词,将本刊的专家团队作者群归为以下4 类。
2.1 持续高产,对本刊支持度高
其特点是5 年的发文数量和质量都有明显上升趋势。以B 团队为例:除2014 年以外,该团队每年对本刊都有贡献论文,5 年篇均被引率达到5(表3),远远高于本刊平均水平。但相较其发文轨迹,其5年内共发表论文238 篇,年均发文量为47.6,上下浮动-15.3%~12.3%,每年发文量很稳定。涉及的15 个期刊中,刊登在《工程力学》《土木工程学报》《岩土工程学报》等EI 期刊上的论文达58.6%,被引top50 中EI 期刊论文有31 篇,2017 年EI 期刊发文量上升至80%,其中4 篇入选国内技术领域顶尖期刊《中国科学》。说明此类作者群凝聚力强,科研项目多,有很大的论文产出需求,且论文的质量很高,应设为重点关注和保留对象,时刻了解他们的学术新动向。
2.2 教授为第一作者的发文量下降,但对本刊支持度高
如A 团队,每年对本刊都有贡献论文,5 年篇均被引率与本刊平均值持平,但单篇最高被引量达16 次(表3),影响力颇高。其5 年内共发表论文96 篇,年均发文量19.2,上下浮动-37.5%~35.4%,每年发文量较稳定。从发文轨迹看,涉及的13 个期刊中,刊登在《岩土工程学报》《岩土力学》等EI 期刊上的论文达45.5%,刊登在本刊的论文达18.2%,被引top50 中EI 期刊论文有34 篇,2017年EI 期刊发文量上升到85.7%。2017 年教授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占16.67%,比2013 年的23.8%少,被引top50 中研究生为第一作者的有26 篇,表明该团队以培养研究生为主,稿件质量容易参差不齐,应挑选创新性强、可读性佳的论文予以发表,而研究方法较成熟的“鸡肋”论文应及时发现并适当摈弃。
2.3 发文量下降,对本刊支持度一般
以F 团队为例:除2016 年外,该团队每年对本刊都有贡献论文,但数量有限,5 年篇均被引率略低于本刊平均值。其5 年内共发表论文108 篇,年均发文量21.6,上下浮动-50%~31.8%,发文量有下降趋势。从发文轨迹看,涉及的15 个期刊中,刊登在《岩土工程学报》《岩土力学》等EI 期刊上的论文达55.9%,刊登在本刊的论文仅7.5%,被引top50 中EI 期刊论文有33 篇,2017 年EI 期刊发文量上升至78.3%。2017 年教授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占38.9%,比2013 年的30.3%多,被引top50 中教授为第一作者的有21 篇,且被引率最高的论文发表在2016 年(表2),说明好稿源流向了EI 期刊,而发表在本刊的论文多以研究生撰写为主,且研究深度不够,影响力较弱。D 团队的发文特征亦有类似的情况。针对这类群体,应找出作者“移情”他刊的原因,采取有力措施重新吸引作者的目光,争取到优质稿源。
表2 5年专家团队发文及被引情况汇总
表3 专家团队在本刊的年度发文量与被引情况
2.4 发文量和对本刊支持度都有下降趋势
以E 团队为例:其5 年内共发表论文143 篇,年均发文量28.6,上下浮动-38.7%~23.4%,发文量逐年下降。由表3 可见,2014、2015 年没有在本刊贡献论文,总发文量亦有限,5 年篇均被引数虽远高于本刊平均值,甚至高于该作者群5 年的篇均被引数,但5 年篇最高被引量和本刊最高被引量都显示,该团队的主要贡献在2013 年。从发文轨迹看,涉及的15 个期刊中,刊登在《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EI 期刊上的论文达53.8%,刊登在本刊的论文仅6.7%,被引top50 中EI 期刊论文有29 篇,2017 年EI 期刊发文量下降至47.6%,且2017 年教授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占5.56%,比2013 年的13.9%少。5 年被引频次最高的论文发表在2013年(表2)。C 团队的情况与E 团队类似,分析原因可能在于这类团队的研究方向较为“冷僻”,受众面有限,论文关注度因而下降。编辑部在选择是否录用此类稿件时需格外谨慎。
3 完善作者群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3.1 健全专家梯队建设,实现稿源优化管理
专家团队的组成呈“金字塔”结构,位于顶层的为学科带头人,掌握着其研究领域的发展架构和战略思想,编辑应全力争取向他们约综述论文。一篇高质量的综述论文对科研工作者尤其是研究生有导向作用,也是期刊2 年乃至5 年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贡献的重要保障。如F 教授2016 年发表的“地基处理研究进展”一文总被引频次高达106 次,总下载频次达5748 次,远高于其5 年篇均被引量(7.13)和篇均下载量(346.65),可见一斑。青年专家在团队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能将学科带头人的科学思想很好的付诸行动,撰写的论文理论扎实、方法严谨、内容翔实,经得起推敲。编辑要有针对性地组约热点专题论文,要求专家撰写的论文要上升到理论高度,宜精不宜多。至于团队中的研究生群体,编辑要做好调研,关注高引论文的作者,审稿时要严格把关,杜绝研究水平低的论文“浑水摸鱼”。每个专家团队都应单独建立数据库,方便信息的查找和更新。
3.2 组织全方位、多元化地作者群分析,掌握最新的学术热点和动态
编辑部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1)充分利用数据库的高级检索功能。可利用关键词的重复率予以分析,如B 团队5 年发表论文的关键词重复率最高的为“混凝土”(36 次)、“尺寸效应”(32 次)、“抗震性能”(26 次)、“数值模拟”(19次),结合被引top50 的论文主题,分析出其研究的热点方向为“材料细观力学性能”和“深大结构抗震性能”。2016 年发表在本刊的“日本阪神地震中大开地铁车站地震破坏机理分析”被引率达16 次,可以佐证。以此方法可以快速掌握作者的最新研究方向,有针对性地筛选稿件。
2)注重作者群的发文规律和种类。根据作者群的论文统计分析,得出其各自擅长的领域和发文的特点,或挽留,或争取,或挑选,或排除,做到对作者了如指掌,对稿件心中有数,才能更高效地将优质稿源收入囊中。
3.3 提供星级服务,增加作者群的辨识度和存在感
由《2017 年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可知,土木建筑类核心期刊有156 种,Q1 分区就39 种[3],致使作者投稿的随机性和可选性都大大增加,长此以往稿源和作者将大量流失,不利于本刊作者群的建立。编辑部应建立专家团队成员信息库,锁定重点关注对象。在日常工作中,就要注意专家团队成员信息的录入和更新,对职称比例、研究侧重、成果产出等情况进行统计,在本刊发表论文被引频次超过2 的作者,应标星对待。针对标星作者建立“一对一”责任编辑制,由对接的编辑提供最快速有效的服务,在稿件处理流程中给予最大便利,尽可能缩短稿件投稿到最终录用的时间。期刊的最新会讯、动态、通知、论文目录等应在第一时间推送给作者,得知作者申报项目、获奖、晋升等消息时应第一时间予以祝贺,使作者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3.4 丰富学术活动,调动作者的积极性
由于国内科研考核评价机制的转变,SCI 和EI期刊对科技论文形成的虹吸效应日渐明显[4],像本刊这样的双核心期刊时常不能成为作者的首选。编辑部应着力挖掘专家团队中的后备力量,即高产的中青年专家,尽可能留住他们的同时也吸引他们优秀的研究生群体。如B 团队5 年的发文作者中包含教授8 人,副教授5 人,讲师3 人,研究生22 人,2017 年教授为第一作者的论文比2013 年增加了44.6%,是典型的“成长型”团队。这些专家可委以青年编委等重要职务,让他们将审稿、供稿、为期刊做宣传等视作义务,编辑部可组织优秀论文、优秀专家评选系列活动,为专家创造名誉和物质奖励条件,或举办青年专家交流会来活跃编辑部的学术气氛。编辑应善于利用已有的专家朋友圈,关注他们发布的学术会议,寻找机会积极参加,一来可以在会上与作者保持深入的交流,二来可以请他们推荐小同行专家,以充实专家作者队伍。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优秀的作者群需要科技期刊编辑用心发现和培养[5]。深入分析专家团队作者群,留住老作者,挖掘新作者,对提升科技期刊的核心竞争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防灾减灾工程学报》专家团队的多层次数据分析探讨的完善作者群队伍建设的措施,可供编辑同行借鉴,以期为土木建筑类科技期刊的整体健康发展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