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评红楼
2019-10-23秦梦箫
秦梦箫
【摘 要】 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主题研究具有多义性、多元化和开放性的特点。贾府有个特点,就是低娶高嫁。当然,联姻从来都是中国古代拉拢+升官的最佳途径。另外薛宝钗是一个颇有争议的文学形象,她是一位德才兼备的完美佳人,但同时又是一位冷漠精明的名利女性。本文试图通过对她的复杂性格的分析,揭示其命运悲剧的必然。
【关键词】 贾府;薛宝钗;拉拢人心
一、贾府的男婚女嫁
首先,史侯的女儿嫁贾家嫡子,高低应该差不多,毕竟当年贾家恩宠厚重手握实权。但贾母当了老太君后就不一样了。贾政娶的王家小姐,当然,有点高攀,人家王家一路高歌,当家人升至正二品,不过,联系一下贾琏娶凤姐,就会发现两个问题:一是全贾家只有他俩算高娶;二是政、琏都是在官场、人情上的贾府代表。这就说明了二位王家小姐就是撑门面的,可能也有借东风的,不过不是重点。
那么,对比一下:贾珍、贾赦填房出身一般(邢氏、尤氏);李纨父亲是国子监官员;秦可卿也不是大家出身(明面上);钗黛一个没落一个无依。但看看小姐们:元春皇妃,探春王妃,迎春也是富二代官太大,贾敏嫁了实力派探花郎。
二者对比,贾母的心思就出来了——贾家子弟无能,恐怕无法再起,只能用女儿的纽带来拖住这艘大船了。
所以,元、迎、探无论嫡庶,皆养于贾母膝下,当然对于贾母调理的人如何,看看鸳鸯就是了。不仅有诗画琴棋这种硬件,还有行事、素养这些软件,结果自然是可观的,元、探都为贾府带来了一丝生机,贾敏恐怕也是这般教导下,最后嫁了林如海,留给女儿(被凤姐贾琏收了)的一大笔银子。
再说“爷”,贾母似乎从未想过贾宝玉、贾兰有望中举升官,所以全书中对贾宝玉都是疼、宠,对贾兰则选择忽视,恐怕也是由于儿子古板、长孙早逝吧。
对于一个家族的掌舵者来说,是有多无奈才会选择女儿高嫁这种升官路。贾母从孙子媳妇做到有孙子媳妇,见惯了家族兴衰,她是绝不允许自己家也没落下去的。可是儿孙要么是贾政这种古怪呆板、玩不转官场的人,要么是贾珍这种沉溺美色、只知享受的纨绔子弟,他们不会上进只会加速贾府破败,所以贾母为他们选的妻子,娘家不高所以会忠于贾家,不论能力高低管好家宅即可。不聋不哑,不作阿翁,自己则专心调教女孩,让她们有自己的生活态度与生存智慧,不论大小,不分嫡庶,都有为家族争光的能力。在这个宗法人情社会,贾母看透了本质与规律,叫小姐们見太妃,带小姐们上香,甚至准许管家,无一不是锻炼她们的能力,为她们创造被更高的人赏识的机会。
看到元春、探春,贾母必是悲喜交加吧?孙女们为着家族的兴盛去了暗无天日的金笼——探春还有掌家的权力,元春则直接“消失”在皇宫中了。
二、薛宝钗的行事
一直认为红楼梦的魅力在于——每读一遍总会有不同的感觉,总对每个人有不同的认识。看多了红学家的真知灼见也想动手写一次。
薛宝钗一直是我相当喜欢的人物(初中以前),主要是当时从不深究,觉得黛玉尖酸又小气,宝钗做事合体合理,无人不赞。后来方知做事当学薛宝钗,做人不学薛宝钗。
薛宝钗厉害就在于拉拢人心上:
一是讲求技术善揣人心。
这其实也不难,但看看贾赦对邢夫人也就知道这真是技术活。宝钗过生日时,贾母问其所爱之物,答曰:热闹戏文。虽然贾母也知这其中有水分,但还是高兴啊!毕竟让别人有意顺从多好啊,这就是薛宝钗的精明:知道你敷衍但还会高兴。
二是抓住时机雪中送炭。
毕竟皇商,瘦死骆驼比马大,所以薛宝钗才能出手阔绰,送燕窝、送螃蟹、兴改革,无形之中拉拢了很多人,连宝玉都奇怪钗黛二人关系之好。这就是时机重要,薛宝钗没时机也创造出了时机。听到黛玉的良辰美景奈何天去问黛玉,硬生生从跪下、我要审你的玩笑到黛玉感慨自身命运,再到二人共叹、结为挚友。本来问清了,知错了,也就行了,但宝钗成功用自己童年偷书勾起黛玉的回忆。当然,人之常情,但问题在于: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童年开心、寄人篱下,孤苦无依、母兄相伴,换谁都哭,关键宝姐姐马上表示自己也不幸啊,一下子二人有“致命”共同点了,相当开心,再加上燕窝的关怀,宝姐姐完美展现了机会是创造出的。
三是面面俱到,趁机打压。
连读者都知赵姨娘坏,宝钗能不知道?但,礼物要送。这一下子赵姨娘平衡了,开心了,虽然在王夫人面前刷存在感失败,但是还是开心。毕竟有人关心你啊!连这货都能顾及,宝姐姐当真是重点论与两点论相结合的践行者啊。再说金钏投井,王夫人郁闷着,宝钗马上表示:你伤心是因为你慈善,投井可能是不小心,我愿将新衣服给她。几百字而已,但完美包含“你没错”的开导和解决措施,顺便来一句“我从不这样”,那这样的是谁?林妹妹!完美在宝玉婚事小组领导面前体现自己再略打压对手,当然,只是点了一句,不然显得自己目的性太强。
四是给人面子点到为止。
每次宝钗都会在各种情况下,给人三分薄面,既体现双商高,还有美名。一句“绿蜡”与“绿玉”给了宝玉不被责怪的面子,又显示家教好关系好,给元春面子,毕竟贾家光明正大、恪守规矩才是皇上喜欢的、元妃喜欢的。
当然,这仅是一家之言,至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便不再提了。
【参考文献】
[1]刘海梅.浅析薛宝钗人物形象[J].汉字文化,2018(18):21-22.
[2]于洋.自由与个性解放的诉求[D].华中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