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医角度看“药食同源”
2019-10-23周琦玥
周琦玥
【摘 要】 食物和药物都来源于自然界,二者同源而异名,果腹者为食,强身祛病者为药。“药食同源”之说由来已久,很早就被中医纳入到养生理论的范畴,形成了完善的食疗体系。食物和药物并无明显界限,很多食物也具有强身健体和防治疾病的作用,在日常养生和临床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
【关键词】 中医;中药;食物;药食同源
所谓“药食同源”是指食物和药物都起源于自然界可食用的植物、动物及矿物质等物质,只是人类在长期食用过程中发现,水果、蔬菜、谷物等物质可以为人体提供营养,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而柴胡、黄连、甘草等物质具有治疗疾病的作用,故将其人为划分为食物和药物。一般认为,无毒、营养丰富,但不能治病的可食用物质是食物;无毒或微毒,虽然没有什么营养价值,但能够治病的可食用物质是药物。自然界存在一些物质既具有丰富的营养,又能强身治病,具有食物和药物双重属性。由于这些物质介于食物和药物之间,不易与药物区分,导致食品和养生产品的生产方面存在用药安全隐患,故我国卫生部门特意颁布了《药食同源目标表》,用于明确可作为食材的药物种类,避免药物的滥用。
一、“药食同源”的中医学原理
神农尝百草的故事虽然讲的是古人探索药物的故事,但也从侧面反映出药物和食物在自然界中是混杂在一起的,没有明显的界限。中医四大经典之一的《黄帝内经》中用谷肉果菜等食物滋养身体以治病的观点也体现了“药食同源”思想。现代中医总结前人经验,逐渐构建出药食同源理论,将其正式纳入养生的范畴。药食同源理论认为,食物和药物其实都具有营养和调理脏腑功能的作用,只是大部分食物对人体脏腑功能的影响较小,长期食用也不会对人体的整体健康状况造成明显影响,如我们每天都吃玉米、小麦等谷物,但体质却没有明显变化;药物供给人体的营养物质很少,不足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如柴胡除了植物纤维外,几乎不含有任何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吃再多也不能满足人体的营养需求;而有些食材则兼具食物和药物的优点,在满足人体营养需求的同时,还能调理脏腑功能,强身健体,防治疾病,如蜂蜜不仅有丰富的果糖和葡萄糖,能够为人体提供足够的糖类营养物质,还具有治疗腹痛、便秘和咳嗽等病症的作用。
二、“药食同源”在生活中的应用
我国自古就有养生之说,主张通过調节饮食、运动、生活习惯和情绪来强身健体,预防疾病,其中对饮食的调节就是以药食同源理为依据,通过合理搭配食物与药食同源之品,改变饮食结构,缓慢改善身体素质,提高抗病能力。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我国民众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人们在满足生存需求之后,开始追求生存质量的提高,越来越重视身体健康,养生观念逐渐增强。在众多养生手段中,食养无疑是在物质资源丰富的当今社会中最容易实现的养生途径,故兼具食物和药物双重作用的食材逐渐成为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养生工具。经过长期的生活经验积累,人们总结出了不同性别、年龄和体质的人群和不同季节的食物养生要点,如男性的肾脏功能对其身体健康最为重要,宜食枸杞、桑葚等补肾之品;女性因生理特点容易血亏,宜食阿胶、红枣等补血之品;小儿脾胃虚弱,容易消化不良,造成食积,宜食山楂、鸡内金等健脾消食之品;老人肾虚体弱,宜食山药、人参等滋补之品;春季疲乏易困,宜食当归、菠菜等补养肝血之品;夏季炎热,出汗过多,宜食丝瓜、苦瓜、黄瓜等清热滋润之品;秋季干燥,易发咳嗽,宜食百合、莲藕、黑木耳等润肺止咳之品;冬季寒冷,气血运行缓慢,宜食羊肉、肉桂等温热之品。
三、“药食同源”在临床中的应用
食疗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一种特殊方法,其特点是在药食同源理论的指导下,用中药方剂的配伍方法来搭配食材,起到调理脏腑功能,治疗疾病的作用。由于食疗所用材料以食物为主,药性较弱,故一般见效慢,治疗周期长于中药治疗方案,但安全无毒,适宜长期应用。鉴于食疗见效慢和安全性高的特点,临床常用于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慢性病,如用地黄粥、猪胰汤和兔肉汤等食疗方治疗糖尿病,用首乌大枣粥、海带冬瓜薏苡仁汤、枸杞炒青笋和菊楂茶等食疗方治疗高血压。与日常养生相比,临床食疗更注重食材的搭配,以发挥食材最大的功效。由于食疗的周期较长,病人需要长期服用根据食疗方烹制的粥、汤、茶,所以食疗方不仅要具备治疗疾病的作用,还要保证味道鲜美可口,这样才能让病人坚持服用。从这个角度来看,食疗不仅应用了药食同源理论,还体现了“医厨同道”的思想,在操作难度和理论高度上都高于药物治疗,对中医药的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药食同源理论是中医养生之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中医基础理论合理应用食材,于生活能够养生保健,于临床能强身治病,对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肖热风,赖怀恩,肖海霞.药食同源理论的研究与应用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2013,10(12):177-178.
[2]郑帅.药食同源——中医养生之道[J].生命世界,2011(03):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