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阅读区域模式带动家园合作共促大班阅读能力发展

2019-10-23韩钱云

启迪与智慧·教育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绘本文字家长

韩钱云

一、观察——让细节尽收眼底

在看到孩子的不耐心、阅读时的混乱、更换图书的频繁后,那么我们做到了视其所以,即通过仔细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微格描述孩子的活动,包括他们从事阅读时的神情、挑选书目时的偏好、以及停留在某页纸上的时间,具体体现在白描上;观其所由,如果说第一步是一个直观、用眼睛观察的过程,那这一步便是用头脑去观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该如何调整才能适应其需要?也就是体现在分析與措施当中。察其所安,即用心去观察,这可能需要我们花费更多的时间去经历他们的心路历程,体察他们在阅读区的所思所想,欣赏并学习他们的视角。

二、重组——使绘本发挥效能

1.资源重组。幼儿园层面上,教师利用空闲时间将所有绘本重整,合理划分给三个年龄段的孩子,继而划分给班级。班级层面上,在学期开始前,教师利用微信等媒介与家长沟通,推荐适合的绘本。区域内,园内绘本放置木架上,私人绘本放置在自制的墙面鞋盒架内,对应的标记让孩子有了良好的安置、规范的秩序。

2.幼儿重组。经过几次观察发现有两个孩子每次都会坐在一起,而且只拿一本书,其中一人读、一人侧耳听,且每次讲述的人都是同一个。面对这样一成不变却暖心的画面,我们未曾叨扰。一次次等了、看了,终于有一天,录制的视频里前半部分还是原有分工,后半部分却互换了角色,那个只听不说的人拿着故事书开始讲述了!我们开始思考既然大班幼儿已具备讲述能力何不跨级发挥效能呢?既能示范引领,又能促成弟弟妹妹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而后每逢周三上午他们都会和小班的孩子结对分享故事。在这样的场景里,孩子们在阅读中过好自己的日子。

三、体验——让阅读场变游戏场

从前我们的阅读区很不景气,选择的孩子人数较少,后来我们开始投放垫子、帐篷等,最大的好处是给阅读区赢来了人气,一开始他们会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帐篷或沙发靠垫上,随后,我们做了一些调整。

1.趣味配对。一次,一名幼儿坐在沙发手点着绘本上的文字逐字逐字地读,旁边的孩子听得很起劲。我凑近,发现他的言语和文字并不匹配。无妨,这表明他们对文字已经有了浓郁的兴趣,我们先进行了一个试探性活动。一开始制作了以动物为主题的文字和图片,藏在桌子下面(那个桌子盖子可以打开)既增加其神秘性又便于取放。当孩子匹配错误时,动物图片的背面有相应的文字,孩子可以在试误的过程中进行自我纠正。当这个游戏站稳脚,广受欢迎时,我们又增加了植物、水果、蔬菜等范畴的配对材料。

2.巧手设计

国庆假期前,我们和孩子商量将自己的国庆经历制成一本小书,来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个由爷爷奶奶带的女孩将自己故事画完以后请邻居家上小学的姐姐帮她写的文字。在这个当中,她运用了1-7排序的数概念,体现了对每一天发生的事情的叙述。概括的能力、以及因为生病只能卧床,但是注意将头发画得松散这样的一个符合现实的细节镌刻。我想,这幅作品呈现出的不仅是事件,更是她的收获。

家长的制作绿博园之旅,跟之前的制作主体不同,但是同样吸引了孩子的兴趣,这是一个自制书很好的参照物。主题活动《美丽的秋天》当中,我们开展了秋游的实践活动,孩子们将所看所得所思所想制作成书。这些,我们都将它投放在阅读区,因为纸质软塌,所以选择悬挂的方式,也更便于孩子选择。在后来的时间里仅仅看书,已经不能满足他们了,于是之前玩配对游戏的桌子变成了创作区,配对游戏转移到了圆垫子上。现在经常会看到有孩子在那里画自己的故事,在他们的身后有笔、订书机、花边剪等工具。既知书为何物,也知制作要素。这是一个连接想象和现实世界的空间。与此同时,在软材料发挥各自功能的同时,帐篷因为不再适应市场需要而被撤离。

3.闲适时光。后期,我们投放了小喇叭和刻有纯音乐的优盘,孩子们进区时可以自主播放,根据需要调节音量,以此协调阅读区氛围,在这个空间里,他们可以附和音乐,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

后来我们开始了每周2篇读书打卡记录的模式,家长可以念读、伴读等形式陪同孩子,在一个故事结束后,孩子将梗概与心得画下来,家长用文字配合解读,每周一发放,下周一回收,每天下午放学前10分钟进行故事分享。

有了一个多月的亲子阅读的经验积累,我们开始请孩子讲述自己在家看到的故事,由家长录音发送至群,我们再整理存储到优盘,当孩子想倾听故事时可以打开,慵懒地做一个听众。

我们在以往的教育中相对低估了区角对孩子带来的影响力,忽略了其深刻性和广延性以及幼儿的自主性与主动性。不论是阅读区抑或其他,其实都是一个学习的缩影。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遵循着发现——判断——设计——推动的轨道在前行。孩子们也在区域场、学习场、课程场与游戏场中来回自由穿行。

猜你喜欢

绘本文字家长
文字的前世今生
绘本
绘本
绘本
热爱与坚持
家长错了
梦中的文字
家长请吃药Ⅱ
犯错误找家长
种出来的“逍遥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