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真实的孔子

2019-10-23张粼峤

启迪与智慧·教育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孔夫子圣人弟子

张粼峤

要选出读书人心中最负盛名的人物形象,我想答案一定毋庸置疑——孔子。这位儒家大师,读书人的先祖,是“天下文官主,历代帝王师”,是千百年来被供奉于庙堂之上的“至圣”。从前进学堂,第一件事就是拜孔夫子;而今高考前夕,孔庙前祈祷的人群依然熙熙攘攘。

然而在私塾的弟子眼里,“孔夫子”却是先生手中冷冰冰的戒尺;在千万举子心中,“孔圣人”只是作八股文的条条框框;在老百姓的印象里,“至圣”只是虚无缥缈的神像……从历史上我们可以找到千万封建帝王借孔子思想禁锢人民的事例。在封建的大树倒下后,孔子也遭受了猛烈的批判,从新文化运动开始,“打倒孔家店”“全盘西化”……他变成了封建的代表,旧社会僵化的根源,思想禁锢的主导者。

孔子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时代离我们实在太远,远到令他在现代人的脑海里只能留下一个淡淡的印象。我想,要想真正勾勒出他的形象,只能从他所在的时代,记录他的文字里去找寻。

于是,我翻开了《论语》,这部记载了孔子和弟子们言行的著作,作为儒家学子供奉的经典而流传于世。我们从小就咿咿呀呀地背诵其中的“子曰:学而时习之……”然而我们真的懂了么?我们真的看清了孔夫子的形象,读懂了他灼灼的思想精华么?

待到细细读过一遍《论语》我才惊觉:孔子,居然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不是戒律,不是神像,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那些璀璨的思想、卓越的贡献都以他安详的姿态静静地躺在那泛黄的纸张上。

他是一名杰出的政治家。孔子在鲁做司寇,所在区域商业繁荣,万民乐业,达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境界;他带着弟子周游三十六国,一路宣扬着他的“仁政德政”;他心系天下之民,主张“博施于民而济众”“教化于民而治平”,推崇周朝的礼乐,为的是建立他心中一直期盼的大同社会。跨越两千年的时空,回过头去看孔子,我们不禁发出惊叹:他的主张是多么正确!他的“小康”“大同”又有多么深远的影响啊!回溯中国漫长的历史洪流中,始终有一个高瞻远瞩的圣哲,微笑着看着我们。

他博学多思。《论语》无疑珍藏着孔子智慧的结晶,关于治学的精辟言论多如繁星,而仅仅我们熟悉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就足够让我们领悟很多。“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学无思,怎么能消化知识?只思不学,思维的源头也会干涸。而一味向前,不回头总结也是许多学子的通病,孔子已经在千年前敲打过我们了,唯有“学思结合”“温故知新”才能掌握学习的正确方法。我想,这就是孔子留给我们的精神宝藏。

作为一个学者,他还非常注重身体上的发展。《论语》中描写孔子体育锻炼的句子比比皆是:“足蹑郊兔,力招城关”“君子之争,必也射乎。”千年前孔子就意识到了体育的重要,他“射于矍相之圃”的风采和传统观念上迂腐的“孔圣人”是多么的不同!连毛主席都对孔子的“智、仁、勇”健康教育给予了高度的赞扬,我们现在进行的“德、智、体”教育就是毛主席对孔子思想的改变。圣人尚且注重养生之道,我们难道还要做书蠹一般的呆人吗?

《论语》里的孔子,将学习、修身、为人之道向他的弟子以及几千年后的我们娓娓道来,这样的他比起传统观念里的圣哲,更像是一位诲人不倦的老师。他还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有趣的小贴士,比如怎样保持卫生、饮食健康,甚至精细到如何选择酱料……《论语》将一位“亲切”的孔子描绘出来,从这些细节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也是有血有肉的,也蕴藏着丰富的情感:

得到新的知识,他会高兴地大喊:“朝闻道,夕死可矣!”

他会向往曾子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感叹“吾与点也”。

他会讽刺贪婪的季康子“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他会斥责无能的弟子冉有“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他也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是常人中的圣哲,而非廟堂上的泥塑。他哀而不伤,乐而不淫,在孔子丰富的情感表达中,我反而能收获更多:他严厉的批评警示我们行事的尺度,他激昂的话语激发我们对知识的热情。“夫子风采,溢于格言”,这才是真实的、兼怀天下的孔子!

作为儒家的《圣经》,《论语》用平实的语言将笼罩在孔子身上的圣光揭开,将历史上真正的孔子还原在我们面前。捧着《论语》这本书,我仿佛看到一位慈祥的老人站在我的面前,他没有高高在上的训斥、责辱,而是用他的双脚踏遍焦土,用他的双手引领弟子,用他践行的道德滋润我们的心灵。

这样真实的孔子,怎能不让我感动!

猜你喜欢

孔夫子圣人弟子
非暴力
圈里事儿
人人敬爱的圣人成为了 传说人物的原型
弟子规
弟子规
孔夫子关于“君子”究竟说了些什么
与小人为伍
East–West Culture through the Eyes of a German Scholar
不以己善示人
扫净心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