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评价
2019-10-23郝洁
郝洁
摘 要 群文阅读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速度,还可以提高阅读的数量和质量。为了确保群文阅读的有效性,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时须重视对其的评价,评价的维度有五个,即议题选取、文本组织、课型选择、方法运用、教学效果。
关键词 小学语文 群文阅读 评价
群文阅读教学是在较短的单位时间内(一般指一两个课时),针对一个经过选择的议题,运用没有明显主次之分的多文本,在教师指导下达成一定教学目标的阅读教学[1]。根据以上定义可知,议题的选择是群文阅读教学的首要环节,同时评价群文阅读教学也应先评价议题的选取是否合适。
一、议题选取是否合适
选择议题时首先要切合学生的实际。切合学生实际的选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讨论的兴趣,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是评价议题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应是群文阅读能否顺利开展的前提和依据,如果选取的议题过于枯燥,学生就会失去继续读下去的兴趣,阅读的效果也将大受影响。二是评价选题是否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也就是议题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是否符合学生心理认知建构规律和心理年龄认知规律的要求。三是评价议题是否符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层次。小学生的知识储备是有限的,理解能力也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因此,要评价议题难度是否能被小学生接受,能否满足小学生阅读的需求。
例如在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的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一堂以“美丽的秋天”为主题的群文阅读教学课。《识字1》《秋天的图画》《古诗两首》这三篇课文都与秋天有关,并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此外,同步阅读教材上也有和本主题紧密配合、散发着秋日气息的课文,如《秋叶飘飘》《秋天的颜色》《秋天的果实》《秋天的太阳》等。学生阅读这些课文后,能为他们带来不同的阅读体验,使之在脑海里形成不同的秋景图画,并结合生活实际领会秋天的美好和精彩。
二、文本组織是否合理
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文本始终是核心。教师在确定选题之后,须紧密围绕选题来组织文本。组织文本的关键是注重文本之间的相互联系。因此,评价文本组织是否合理的两个重要依据是:文本是否紧密联系选题,文本之间是否存在结构性的联系。
根据群文阅读的基本定义,所选的文本须有主次之分。这里所指的文本之间的联系并非单指所选的文本主旨内容都是近似的,而是能从各个不同角度拓展选题的文本。如果将选题喻为一棵树干,那不同的文本就像长在树上的枝丫,伸展向不同的方向,既有共同点也有诸多不同,但树干和枝丫最终构成的是一个整体。
例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第20课是《古诗两首》。这两首诗分别是《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均属表达友情的送别诗。对此,教师可设计一堂以友情为主题的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课。除了这两首诗外,可选的诗还有《赠汪伦》《别董大》《山中送别》。这几首诗之间有很明显的联系,即均与友情紧密相关,但也有很大的不同。从送别的地点来看,《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在黄鹤楼上,《送元二使安西》是在城里,《赠汪伦》是在岸边,《别董大》是在北方户外,《山中送别》是在山中。送别地点不同,描写的景物也就不同,诗所表达的意境也就有差异。因此,让学生阅读这一组古诗,就仿佛让其欣赏了五幅意境不同的图画,从不同的景致中体味送别时的情景。
三、课型选择是否恰当
为了有效开展群文阅读,教师须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指导课,扩展学生的阅读面,使其体验阅读的乐趣,积累更多的语言,最终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2]。就目前的教学实践来看,大部分教师在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时,会针对略读课文、单元整组课文教学、综合性学习教学及课外阅读教学等分别设计不同的课型。因此,评价课型选择是否恰当时,就应从以上几个方面来衡量,即教师是否针对教材不同的内容和不同的文本类型设计了最能提升教学成效,最利于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课型。
人教版语文教材是按照主题编排的。例如六年级上册第三组主题是“生活处处有真情”,其中包括 4 篇课文:《穷人》《别饿坏了那匹老马》《唯一的听众》和《用心灵去倾听》。按照教学计划,以上教学内容需要6个课时。在第一课时开始时,为加强学生对生活的理解,教师可以用提问的方式引入。引入之后,教师先指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穷人》和《唯一的听众》,使其体会人间的真情和人物身上体现出的美好品质,并指导学生从语言、神态、动作等细节描写处学习表现人物美好品质的方法,这个环节计划4课时完成。完成以上环节后,再运用精读课文学到的阅读方法,以群文阅读的方式用1个课时来教学《别饿坏了那匹老马》和《用心灵去倾听》两篇略读课文。剩下的1个课时,利用“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上“单元整合·群文阅读”总结课。选取《大冒险》《教师节的康乃馨》《妈妈哭泣的那一天》《爸爸的新鞋》等同一主题的课外文章开展群文阅读。
课型的选择并非是固定不变的,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计划的授课内容灵活设计不同的课型,最终目的是为了扩宽学生的视野,增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将点状的知识联结成片状。
四、方法运用是否灵活
语言文字的魅力是无穷的,其运用的灵活性也是无限的。每个单独的字可以表达一种或几种意思,将不同的字组合的一起也能表达一种或几种意思。群文阅读也是一样,只要确定一个选题,即可根据多个不同维度组织不同的文本,选择合适的课型开展教学[3]。因此,议题选取时不必拘泥于教材单元编排的内容,也不必拘泥一个核心的主旨,而是应将选题的范围适当拓宽,并通过各种渠道寻找有某种内在联系的文章作为群文阅读教学的材料,或灵活设计适当的课型开展教学[4]。所以,评价群文阅读教学方法运用是否灵活的几个标准就是议题选择是否灵活,文本组织是否灵活,课型选择是否灵活。
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将文章建构成一个完整的结构,使学生可以举一反三地阅读学习,即先读一篇文章,再读围绕议题的一组文章。例如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组的《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和《有的人》四篇文章都是与鲁迅有关的。教师在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时,应先对鲁迅的生平事迹做一个比较详细的介绍,然后让学生略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以使其对鲁迅的生平事迹有一个基本了解。从第二课时开始,教师根据课程计划要求指导学生精读《少年闰土》《一面》和《有的人》。这样就能以一个结构化的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学生对鲁迅及其作品有一个较为立体的感知。同时,教师还须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课后阅读,可选择的文章有鲁迅的《故乡》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和《有的人》三篇文章均是别人描述鲁迅的作品,而《少年闰土》《故乡》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作品。这就相当于将两组群文以纵向和横向交叉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从鲁迅的生平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中,学生通过多个维度了解了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从《有的人》中又进一步认识到鲁迅的伟大。读过这些文章后学生会产生一种好奇心:既然鲁迅经历这么丰富,这么伟大,那他写的文章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趁热打铁,教师再引导学生阅读鲁迅的三篇作品——《少年闰土》《故乡》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能充分体会到一代文豪的深厚文学造诣。
这样的群文阅读教学方法用一个议题将两组群文联系了起来,构建了一个纵横交错的立体式群文阅读体系,将课上课下阅读结合起来,打破教材内容的限制,达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
五、教学效果是否确定
在开展群文阅读教学的同时,还必须对群文阅读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在群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因此在对阅读效果是否确定进行评价时,应从学生入手采用谈话或问卷调查的方法就教学效果进行调查并做出评价。
在评价教学效果是否确定时,最常用的方法是问卷调查分析总结法。为便于统计结果,问卷全部采用客观选择题[5]。其中所涉及的问题有学生的基本信息、开展群文阅读教学的次数、语文成绩、是否能引发兴趣、是否记住了印象深刻的文章、是否学会了新的生字生词、是否养成了阅读课外读物的习惯等。
确定教学效果是否有效是群文阅读教学评价的最后一个,也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为了确保能及时发现并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达成教学目标,学校应定期对群文阅读的效果进行调研并加以量化,为今后提升教学效果打好铺垫。
参考文献
[1] 王敏. 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2016.
[2] 揭莲珠. 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课型及有效策略[J].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7(01).
[3] 周丽婷. 小学语文“1+X”群文阅读教学方法探索[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8(02).
[4] 张秀锦. “整合式”群文阅读教学方法的尝试[J]. 大陆桥视野, 2017(04).
[5] 何立新, 王雁玲. 基于问题解決的群文阅读教学实践尝试[J]. 语文建设, 2017(04).
[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