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2019-10-23韦晓利
韦晓利
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学习主体、重学习过程和学生体验,但在当下的语文教学中一直存在着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问题。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课堂的导入和朗读的指导,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
语文知识的学习是为运用,实践性和综合性成了语文改革的必由之路。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推陈出新,课堂上灵活多样,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然而,语文课堂一直存在着许多问题,如何让学生喜欢语文课,值得深思。
一、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直以来,语文教学始终处在尴尬的境地,学生不重视语文学习,觉得学不学一个样,语文课成了老师的演讲课,老师一人在台上唱着独角戏。语文课堂不够精彩,不具吸引力,学生根本不感兴趣。老师总是以自己的思想去束缚或代替学生的思想,以自己的思维模式去限制和规范学生的思维活动,在很多地方无情地扼杀了学生的想象思维。致使学生的思维僵化、呆板,无新鲜活力。
1.无暇顾及的阅读之殇。为了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严格控制学生的在校时间,每天没有一定的阅读时间,多数教师认为光靠单纯的语文课,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可是没办法保证学生有充足的读书机会和时间,这就严重影响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内化吸收,随之学生的交际和写作也将空洞乏味。
2.过分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新课程实施后,语文教学突出了以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地位,教学的设计和安排都突出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地位。但也出现了少数教师过分的强调学生是教学主体的地位和作用,忽视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有的老师还认为,新课程的语文学习应该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的合作和探究的自主学习,放松了教学的管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课堂上学生热闹,可学习效果不好。在语文教学中有的教师不论教学内容什么都让学生自由讨论,老师几乎不讲了,只顾教学形式不管教学效果。
3.语文课堂教学形式单调。课堂教学的形式,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语文教学由于内容的形象性和广泛性,这就要求语文教学必须联系社会实际,联系学生的思想去选择多种教学方式。但现在的语文课堂的教学形式单一,要么是老师读读讲讲,要么就是老师漫无边际的海阔天空。学生听起来热闹,但没有教学效果。
二、语文教学的有效教学策略
语文教学要重实践、重过程、重体验,语文课程有很强的实践性。因而,应该鼓励学生多参加语言实践,探究、体验的过程就是学习,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教学是一种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
1.重视导语的设计,激发学生兴趣
课堂教学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好的课堂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究的好奇心。语文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好课堂导入,用具有启发和印发思考的导入去激发学生的探究和主动学习。例如,我上《三峡》一课时,先用投影出示部分三峡的优美图片,设计这样的导语:“请同学们欣赏这几张图片,假如你是导游会怎样向游客们介绍这儿的美景?”全班学生听到这儿,很是好奇,明显来了精神。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了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吸引和感染学生,激起他们的爱国情怀。学生趣味盎然,兴致百倍,始终积極思考和回答问题。学生的主动投入学习,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用语言弹奏起美妙动人的乐曲。
2.抓住机会朗读课文,注重朗读体验
语文学习需要朗读,学生朗读课文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环节。我国的语文学习一直重视朗读,新的课程标准也十分重视语文的朗读教学,规定了朗读的形式和内容。初中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学会朗读,通过朗读去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语文朗读不是为读而读,而是通过读去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教学要求。初中的语文阅读的方法很多,有默读,朗读等多种形式,朗读是最传统的阅读方式。读是为了帮助学生熟悉学习内容,理解课文的情感,在朗读中理解,在理解中朗读,这样的朗读便不再是“见字出声”,而是“内明于心,外达于人”了。在真切感受基础上的朗读,或如小溪流水,叮叮咚咚;或如激流奔泻,汹涌澎湃;或如置身桃园,鸟语花香,于人于己,谁能说这不是一种享受呢?
例如,在教学《白杨礼赞》时,就可以先让学生先朗读课文,在阅读中理解白杨树的不怕困难和枝枝叶叶紧靠团结、力争上游的精神。在理解白杨树的生命力顽强、倔强挺立、不折不挠的精神境界后,再去朗读,学生就会有情感。
语文课堂要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去分析,去思考,去寻找答案,让学习真正成为他们自己的学习。新课改,以其鲜活的生命力在语文课堂上扎下了深根,愿全体语文教师着眼于学生的未来,认真思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