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检验与修正议论文论点的辩证性
2019-10-23赵艺阳王镇宝
赵艺阳 王镇宝
议论文的辩证性,涵括立论辩证性和论证辩证性两部分,立论是前提,也是根本。所谓立论,即论点。
论点缺乏辩证性,甚至有误,那么论证工作将难以开展且变得徒劳无益,再高明的论证都势必沦为一种诡辩或者“诈术”。议论文的说理,是一种公共说理,而非个人自圆其说式的情绪宣泄。议论文是要通过思想交锋、学术交流等阐述观点、弘扬科学理论:否则,议论文写作将演变为一场文字骗局,缺乏公信力。故此,学会自我检验与修正论点的辩证性,是议论文写作必须具备的能力。
哲学上对“辩证性”的定义界定为:理清物质与意识、主观与客观、现象与本质、偶然与必然、原因与结果、质变与量变的关系,具体表现为:1.学会用发展、运动、变化、全面的观点分析问题;2.学会用联系、矛盾的观点分析问题;3.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学会用适度的观点分析问题等。
然而这是哲学专业术语的阐释,但在具体写作过程中,如何自我检验与修正论点的辩证性,却不易操作;为此,我们必须将它进行“语文化”和细化,使它变得易于运用,易于检测和修正论点。
一、自我检测论点的辩证性
议论文的论点提炼主要有两大类型:“道理型”和“方案型”。“道理型”是对社会事件、现象或行为方式作出是非判断、道德判断、价值判断和情感取舍,旨在阐明道理或原理;“方案型”则重在论证“方案(即论点)”的价值意义及可行性。
但不管是哪种类型,倘若一篇议论文的论点具备辩证性的话,那么它应具备五个特征:1.科学性;2.普遍性;3.條件性;4.可执行性;5.可接受性。
1.科学性
科学性,即论点所持的主张或方案符合客观实际,反映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具体可从两个方面来检验:一是现实性;二是论点必须符合已证明了的科学原理或共识。
所谓现实性,即由论点所演绎产生出来的事件或者现象,必须在现实当中找到事实依据。其次,我们还要检测论点是否符合目前已经证明了的科学原理或人们所认可的共识。
案例:检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科学性。(1)不具备现实性:因为在现实当中可以找到“近朱者不赤,近墨者不黑”的事实依据;(2)不符合人们所认可的共识: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内因才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该论点片面夸大了环境的决定性作用,故而,该论点不具备科学性。
2.普遍性
根据论点的主张或方案,所演绎出来的事件或现象,在现实当中有相当的存在概率,而不是少数案件或特殊现象。主要检测方法有二:一是正向分析,调查论点所述事件或现象发生的概率:二是反向分析,调查“否论点”所述事件或现象发生的概率。通过二者对比,就可以验证论点是否普遍性了。
案例:检测论点“坚持到底就是胜利”的普遍性。(1)正向分析:现实当中存在不少“坚持到底就是胜利”的案例;(2)反向分析,现实当中却也存在众多“坚持到底却仍是失败”的案例。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论点“坚持到底就是胜利”是不具备普遍性的。
3.条件性
任何一个理论的成立,都是有条件的,每一种理论都有其成立所要求的条件或场合。
上个世纪,当牛顿发现了物理学上的三大力学定律以后,人们好长一段时间一直沉浸在物理学已经发展到完美的美梦之中。受此影响,物理学发展一度走入了死胡同,后来人们终于发现,三大定律仅适用于宏观物理学,而对微观物理学则毫无参考价值可言。
仍以论点“坚持到底就是胜利”为例,“坚持”必须是正确的方向才能胜利,缺少“方向性”这一条件,这个论点就不具备辩证性了。因而,我们在阐述论点的时候,必须阐明论点成立所需要的条件或场合。
4.可执行性
所谓可执行性,即文章所提出的方案,在现有条件下易于操作、执行或落实,而不是难以执行、代价(成本)过高或者是“纸上谈兵”。
案例:论点“表扬比批评更重要,应大力提倡表扬”。针对2016年全国卷Ⅰ作文题,不少考生提炼出了“表扬比批评更重要,应大力提倡表扬”的论点。该方案不具备可执行性,对于那些屡错屡犯,不知悔改的人,“表扬”措施碍难执行,有时候略施惩罚,却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5.可接受性
所谓可接受性,即论点所持的主张或方案在公众或多数人的心里是易于接受和采纳的。
议论文旨在阐释并令读者接受论点,否则,议论文的“证明”或“证伪”工作,就显得徒劳无益,故而,议论文论点的“可接受性”就显得至关重要。
值得一提的是,人们对有些事件或现象的认识,虽并未被上升为科学原理,但经过人们长时间的观察、体验、论证、归纳和总结,已形成一定的共识。当然了,文章论点首先要“明是非”,讲道理;其次,在不违背原则的基础上,还应积极做到可接受性:一是要符合真善美的导向;二是要尊重多元价值追求。
案例:2015年全国卷Ⅰ作文题“女儿举报父亲高速上开车打电话”,部分考生得出论点:“法大于情,女儿的举报行动值得赞扬”。乍看之下,观点似乎无可厚非;但细想一下,难免发现不妥。“法大于情”没错,但这与“女儿的举报行动值得赞扬”并没有直接的必然联系。其实,“法”除了大干“情”的一面,更是为了维护多数人的“情”,自然也包括这对“父女”。
二、修正论点,使之具备辩证性
检测工作是修正论点的前提,修正工作才是关键所在。前者是作者的内部思维活动,而后者则要求作者诉诸笔端,修正论点,令读者阅之感到论点具备辩证性。
通过检测,倘若发现先前的论点不具备辩证性,那么我们可以在现有论点的基础上,采用四“个”渠道来进行修正。
1.加个条件
上文已经论述,每一种理论的成立,都有其特定的条件需求。修正原有论点时,我们要弥补出论点成立所需要的条件,主要做法有两个:一是添加条件状语,即在原有论点之前添加一个条件;二是给论点中的关键性“名词”添加定语。
案例:论点“有志者事竟成”是缺乏辩证性的,我们必须为“志向”添加一个定语,修正为“树立贴切实际的志向有助于我们成事,但好高骛远或胸无大志,却只能令人生一事无成或庸碌无为”。这里,用了“贴切实际”“好高骛远或胸无大志”等来修饰“志向”,把“志向”大小及其行为结果进行分门别类,论点的表述就变得辩证了。
2.划个领域
所谓划个领域,即给论点限定领域,或限制范围,使论点表述更加严谨周密。说话讲究语境,写作亦是如此。每一种理论,都有其特定的适用领域,这就是理论成立的“语境”。
“划个领域”的技巧,对名言警句式的论点修正尤为有效。通常地,人们所熟悉的警句格言或者励志性话语,如果单从字面意思上理解的话,大多数是缺乏辩证性的;因为它们只适用于某一领域,而不能当作一种“行为模式”来理解。在具体写作时,必须补写出该警句格言或者励志性话语的适用领域。
案例:论点“有志者事竟成”,可以修正为“人需要树立‘有志者事竟成的信心与勇气,但不可好高骛远,否则将一事无成”,用“信心和勇气”来限制原有论点的适用领域。
3.留个余地
在阐述论点的时候,要尽量使用富有“弹性”的词语,避免提出绝对的、过激的、偏颇的论点。主要有两个修正方法:(1)修正谓语;(2)修正状语。
案例:论点“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缺乏辩证性,但倘若在“赤”和“黑”这两个动词(名词活用作动词)前添加状语“易”,修正为“近朱者易赤,近墨者易黑”,强调环境的影响作用而非“绝对”的决定性作用,整个论点表述就变得辩证得多了。
4.立个标准
议论文的论点提炼主要有两大类型,“道理型”和“方案型”。“道理型”对社会事件、现象或行为方式作出是非判断、道德判断、价值判断和情感取舍,旨在阐明道理或原理:“方案型”则重在论证“方案(即论点)”的价值意义及可行性。然而,不管是哪种类型的议论文,都需要确立一条可执行的标准。对于“道理型”议论文而言,就是要确立判断或取舍的原则;而对于“方案型”议论文而言,就要是确立一条方案的实施准则。
在修正工作中,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步骤来实现:(1)正向分析,确立一个标准;(2)再反向分析,確立一个标准;(3)将上述两者综合起来,确立新的作文立意。
案例:2016年全国卷Ⅰ作文题考生论点“表扬比批评更重要”。首先,要为“表扬”立个标准,“在不滋长进步者骄傲情绪的条件下,应给予适当的表扬”;其次,再给“批评”立个标准,“在不挫伤退步者信心的情况下,适度的批评可以起到惩前毖后的作用”;最后,综合起来,论点修正为;“在不滋长进步者骄傲情绪的条件下,应给予适当的表扬,以激励其前进的动力;在不挫伤退步者信心的情况下,适度的批评可以起到惩前毖后的作用”。
立论是议论文写作的前提,也是根本。论点是议论文的灵魂,论点缺乏辩证性,甚至有误,那么论证工作将难以开展,且徒劳无益,成为诡辩的代名词。学会自我检验与修正论点议论文的辩证性,是议论文走向思辨性和周密性的关键节点,可以使议论文说理上升为公共说理而非个人自圆其说式的情绪宣泄。这既是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的走向,也是公共说理的要求,更是每个人应当具备的人文素养与品质。
推而广之,将这种方法应用到文章各语句、语段的写作中,那么,整篇文章的面貌将焕然一新,变得更具思辨性与周密性,提升议论文说理的说服力与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