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名”的由来

2019-10-23

党史纵览 2019年10期
关键词: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名新民主主义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经历了“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在“救亡图存”思潮推动下,建立“新中国”成了近代以来知识分子们思考的首要主题。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始,就开始了建立“新中国”的构想及实践。

从“中华联邦共和国”到“苏维埃工农共和国”

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中国处在军阀割据混战的乱世,为此,党的二大指出:“用自由联邦制,统一中国本部、蒙古、西藏、回疆,建立中华联邦共和国”。“真正民主共和国”性质的“中华联邦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建国思想的历史起点。但由于年幼的中国共产党没有真正领会区别新旧民主内涵,不能准确判断分析中国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所以这一构想在国民党右派的分裂下很快夭折。

囿于当时的情境,中共对“新中国”的构想还停留在移植苏联模式的层面上,提出了“苏维埃共和国”口号。随着革命实践的发展,全国规模、统一名称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于1931年11月7日在江西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明确规定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性质是“中国苏维埃政权所建立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这表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性质是工农民主共和国,即“苏维埃工农共和国”。这是中国共产党建国思想的第一次独立尝试。但由于它是中国共产党在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在来不及对中国国情作深入分析的背景下,不顾中国国情地移植模仿,它的最终流产也在所难免。

从“苏维埃工农共和国”到“民主共和国”

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通过了《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该决议指出:“苏维埃工农共和国及其中央政府宣告:把自己改变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这是中共在民族矛盾突出背景下对国家前途与命运深思的话语反映,它扩大了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但是,这种称谓没有从根本上放弃“苏维埃”的主张,不能真正适应民族矛盾至上背景下统战策略转变的要求,所以很快就被搁置。

1936年8月25日,在《中国共产党致中国国民党书》中,中共将“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改为“民主共和国”,表示“我们赞助建立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民主共和国”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民族抗战背景的形势,但是,并没有清晰地表明中国共产党所追求的民主目标。

从“民主共和国”到“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在“民主共和国”受到诸方挑战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了“民主共和国”的内涵。1939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指出“民主共和国”的国体是“中国现阶段的革命所要造成的民主共和国,一定要是一个工人、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在其中占一定地位起一定作用的民主共和国”。

1940年,毛泽东在文章《新民主主义论》中,正式回答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要建立什么样的国家问题。毛泽东强调:“现在所要建立的中华民主共和国,只能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也就是真正革命的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共和国。”“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从国情出发提出的基本建国方略,其在各抗日根据地的初步实践,为最终建立国家积累了新鲜经验。

从“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6年6月,蒋介石最终撕毁停战协定,挑起了内战。客观形势迫使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不得不以战争为手段来解决“新中国”的问题。1947年10月10日,毛泽东起草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号召“打倒蒋介石独裁政府,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建立一个崭新的中国”。

为了确定“新中国”的名称,中共领导人和民主人士在政协筹备会上进行了比較和选择。黄炎培和张志让主张用“中华人民民主国”这个称呼,张奚若主张“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多代表倾向于后者,最终提交了政协会议并获得通过。

至此,中国共产党关于“新中国”的话语体系经过不断演变和扬弃,最终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以“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富强”为目标得以确立。这既是话语体系演进的必然,也是党的与时俱进理论品格在话语体系上的体现。(转摘自《共产党员》2019年7月23日 张旭东/文)

猜你喜欢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名新民主主义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探索(1937—1940)
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到陕甘宁边区政府的转变
中华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中的协商民主探析
国名之争
如何理解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对当代中国的贡献
邓子恢对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的发展
浅析民生主义经济纲领与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之异同
试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商业贸易政策的意义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统一发行的流通货币
杞人忧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