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70年奋进历程 安徽沧桑巨变谱华章

2019-10-23沈葵

党史纵览 2019年10期
关键词:安徽全省农业

沈葵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古老的中国大地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年4月,安徽全境除金寨和岳西县城外全部解放。从此,这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大省,踏上了新的征程。经过70年的建设发展,特别是40年的改革开放,安徽省的面貌发生了巨变,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奠定了坚实基础。

恢复与发展的8年

1949年4月,我人民解放军胜利渡过长江,解放了江南大片土地。此后,全境获得解放的安徽以长江为界,分别设置了中共皖北、皖南区委员会和皖北、皖南行政公署,区行政公署分别驻合肥、芜湖。两区工农业总产值20.68亿元(1950年不变价),其中工业产值3.4亿元,且绝大多数为手工业产值,仅有的几座近现代工矿企业大多集中在芜湖、淮南。在广大农村,农业生产十分落后,农民生活极为艰难。皖北及淮河流域地区“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人民生产生活停留在“靠天收”的落后状态。在政治上,反动政权和敌对势力不甘心失败,以暴乱、造谣等等方式攻击新生的人民政权,武装土匪活动猖狂。据统计,1949年时,安徽境内的武装土匪约有5万余人,主要盘踞于大别山区、皖南山区和皖北平原。在社会及文化层面上,旧社会的封建流毒大量存在,娼妓、烟馆、赌场仍然公开于市;两区人口文盲率达80%以上。政治动荡、经济落后、社会衰败是1949年安徽解放初期的主要表征。

面对极为困难的情势,中国共产党安徽地方组织及各级人民政权带领皖北、皖南人民群众,在政权建设、经济恢复与社会改造等方面,采取果断措施,建立起一个崭新的安徽。

在政治建设方面。为建立和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主要实施了两大行动:一是清剿武装土匪。从1949年秋开始,人民解放军剿匪部队在皖北、皖南人民群众的配合下,向大别山区、皖南山区和皖北平原的土匪发起多次大规模围剿。至1950年底,皖北平原、皖南山区和大别山区的土匪武装先后被全数歼灭。据统计,两年共剿匪300余股、5万余人,彻底消灭了近代历史上屡除不尽的土匪顽症。二是开展镇压反革命、反对地主恶霸的运动。反霸运动主要在农村地区进行。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动广大农民,对横行乡里、欺压百姓的地主恶霸进行斗争,剥夺他们的政治、经济特权,并对罪大恶极者予以逮捕法办。镇反运动主要在城镇进行,打击的重点是旧社会反革命党团骨干和反动会道门头头。主要采取发动群众、揭发斗争、审查法办的办法。到1952年底,镇反、反霸运动基本结束时,安徽全省共斗争地主恶霸6万余人,逮捕恶霸2.7万余人。

在经济恢复方面。主要是开展生产救灾、安定人民生活,实行土地改革,以及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企业三项重大举措。

第一,开展救灾放粮。1949年夏,淮河发生洪灾,皖北沿淮地区受灾人口近800万,受灾农田2800万亩。同时,长江流域也发生洪灾,沿江堤坝多处溃决,受灾人口70余万,受灾农田154万亩。1950年夏,淮河又发生百年未遇的特大洪灾,皖北沿淮27个县2个市被淹,受灾人口1000余万,受灾农田3100万亩。沿淮农村地区,一眼望去,水天相连、一片汪洋。灾民爬树上屋,呼号求救,哭声遍野,其状惨不忍睹。面对严重灾情,皖北、皖南的党组织和各级人民政权,全力以赴投入抗灾救灾,成立救灾指挥部,制订救灾方案,实施救灾手段,包括组织人员抢救和转移灾民、发放救灾粮款,安排灾民生活、开展防病治病、组织社会募捐等。据统计,1949年,皖北区为沿淮灾民发放救灾粮2.3亿斤,1950年,发放救灾粮1亿斤、救灾款350万元;皖南区发放救灾粮0.51亿斤。发放的这些救灾粮款,几乎是刚刚建立不久的人民政权的全部家当了。同时,中央人民政府紧急拨付救灾粮7亿斤、救灾款1000多万元,以及大量的煤、盐等灾民生活必需品。由于各级人民政权采取的紧急救助,和广大灾民的自救互救,灾民终于艰难地度过灾荒,生活趋于安定。

第二,实行土地改革。1950年秋至1952年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皖北、皖南两区分别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两区1600万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得了3000万亩的土地,实现了他们千百年来的梦想,从此,消灭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了农民土地所有制。分到土地的农民唱出了“千年铁树开了花,农民土地还了家”的歌谣。

第三,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企业,以及扶助私营工商业和整顿金融秩序。解放伊始,皖北、皖南两区共没收、接管了79家官僚资本企业,并将其改造、扩建为国营企业。同时,人民政府还集中资金创办了一批新的国营企业,如淮南电厂等。对众多的小型私营工商业企业,则主要采取收购其产品、扩大订货量的办法,给予支持。在抑制解放初期发生的通货膨胀、货币大幅贬值方面,主要采取以人民币作为法定的唯一货币、取缔金银及其他货币流通的办法,很快便稳定了物价和金融制度。

在社会改造方面。解放初始,新生的人民政权就大力开展禁绝娼妓、禁绝烟毒和禁止赌博的斗争,采取了查封妓院、解救和改造妓女,取缔烟馆、打击毒贩,公告禁赌、逮捕赌王等措施,彻底清除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污泥浊水”,净化了社会风气。另外,面对社会大众教育水平低、文化落后的状况,皖北、皖南的各级党组织和政府因地制宜开展扫盲活动,举办救灾扫盲班、水利工地扫盲班、农闲扫盲班等等,提高农民的文化识字水平。

抗美援朝運动。安徽人民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这场如火如荼的爱国运动。1950年5月、8月,皖南、皖北区相继成立了抗美援朝运动领导机构,安徽广大青年响应党的号召,纷纷报名参加志愿军,赴朝参战。皖南、皖北人民开展了增产、捐献运动。

经过3年恢复时期,皖北、皖南两区的政治、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到1952年,两区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8.67亿元,其中工业产值6.32亿元,比1949年增长85.8%;农业产值22.35亿元,增长25.6%;建立了一批现代工业企业,城镇职工工资比1949年增长60%,农村农民购买力增长50%以上,人民生活水平在恢复中有所提高。

1952年1月,中共中央批准成立中共安徽省委,同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安徽省人民政府,撤销皖北、皖南两个行政区,恢复安徽省建制,省会设于合肥,新的安徽省行政区划正式得到确立。

1953年至1957年,是安徽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一五”时期的主要目标就是发展计划经济,即工业、农业、商业及科教文卫等事业的所有项目都是按既定的计划,安排建设,尤其是重点发展工业经济。“一五”时期,安徽全省投入基本建设资金13.1亿元,新建扩建重点企业,如淮南煤矿建成新矿井5座;扩建铜官山铜矿,使铜产量增加到1万吨/年,占全国铜产量的47.5%;扩建马鞍山钢铁厂,兴建安徽第一纺织印染厂、安徽造纸厂、蚌埠玻璃厂、蚌埠肉联厂等等。这些重点国营企业的建成投产,为安徽工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为尽快改变安徽工业经济落后状况,在中央政府和上海等沿海地区政府的支持鼓励下,安徽下大力气、不失时机地积极争取上海等沿海城市的企业内迁安徽,即将在上海等地的一些私营中小型工业企业整体搬迁到安徽。至1958年,安徽全省共引进沿海企业(主要是上海)108家,其中56家搬迁至合肥。随内迁企业而来的大批技术工人和管理人才,极大地增强了安徽工业技术人员的力量,为安徽工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作为流经安徽的主要河流之一,淮河横贯皖北地区,这里是安徽主要产粮区。但淮河流域长年水患不断、灾害频繁,给沿淮地区人民生产生活带来严重的困难。“一五”时期,安徽把治理淮河列为重要的水利建设工程,先后在淮河支流上兴建佛子岭、响洪甸、磨子潭、梅山四大水库。其中的佛子岭水库于1952年兴建,为新中国兴建的第一座连拱坝水库电站。四大水库建成后,结束了安徽没有水电的历史,并在防洪、灌溉、航运等方面发挥了效益,更是治理淮河水患、扼制洪水的重要工程。

“一五”期间,安徽农村开展了大规模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亦即“农村版”的计划经济,以此来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这个时期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以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为先导,推动农民从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1953年,农业合作化运动在全省展开,到1955年夏季进入高潮。1956年底,全省已有95.6%的农户加入农业合作社,农业合作化运动基本完成。

在淮河流域地区农村实行“改变并提高夏季作物种植比重,改种高产作物和耐水作物,改变广种薄收的传统农业种植习惯”,是“一五”时期安徽对农业生产采取的重要改革措施,简称农业“三改”。1954年始,“三改”在皖北及沿淮地区实施,对这些地区的农业避灾、保收和增产,起到了明显的作用。

按照全国的部署,“一五”时期,安徽还对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并与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并称为“三大改造”。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引导他们走互助合作、共同富裕的道路”,采取把手工业者组织起来,成立生产合作组织,使之适应正在大力推行的计划经济之需要。到1956年底,全省5万多户手工业工场组建合并为3385个合作社,基本实现了手工业的合作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是为了使之适应计划经济的要求,采取的主要形式是公私合营。到1956年初,全省约7万户私营企业实行公私合营。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在这一时期基本完成,全省14.3万户私营商户加入公私合营式合作商店。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安徽建立起来。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这是安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安徽一切发展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到1957年底,“一五”计划完成时,安徽勝利实现了“一五”计划预定的各项目标,工农业总产值43.19亿元,比1952年增长51.6%。其中农业产值28.19亿元,工业产值15亿元,分别年均增长5.2%、16.8%。全省国民收入39.1亿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74.56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1%,城镇职工人均年工资528元。

经过8年的恢复与发展,安徽,这个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状态的农业省,开始走上了建设工业化的征程。

  曲折探索与“文化大革命”的20年

从1958年到1978年的20年间,受“左”的思想桎梏,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遭遇到重大曲折和失误。与全国其他省份一样,20来年间,安徽先后经历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3年经济困难、国民经济调整、10年“文化大革命”内乱等,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进步在探索中曲折前行,在危机中艰难发展,在动乱中寻求突破。

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提前完成和“一五”计划的顺利实现,全国人民热情高涨,热切希望经济建设的步子迈得更大、更快些。为此,中共中央制定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安徽广大干部群众以饱满的热情、高度的自觉,宣传贯彻总路线,积极投身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热潮中,决心大干快上,彻底改变安徽的落后面貌。但是在运动中,由于忽视了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片面追求高指标、高速度,大刮“五风”,给安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十分严重的后果。工业生产未按计划实现增长,产品质量大幅下降,浪费极大。农业生产更是陷入危机,粮食产量骤降,人均粮食供应量大幅降低。粮食总产从1957年的205亿斤减至1962年的134亿斤。全省“二五”计划被迫取消,经济发展陷入困境。

为克服严重的经济困难,安徽大力调整国民经济。其中,在农业上首创了“责任田”办法,即在农业生产上实行“包产到队,定产到田,责任到人”责任制,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主动性,提高粮食产量,度过粮食短缺危机。责任田从1961年开始在全省农村推行,到1962年底被迫停止,短短两年时间内,很快扼制了粮食产量下滑的势头,缓解了粮食短缺危机,对恢复农村经济、稳定人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甚至对后来发端于安徽的中国农村改革都有着历史渊源和借鉴作用。工业经济方面的调整,主要是关、停、并、转一批企业,尤其是重工业企业。从1963年到1965年“三年调整时期”,全省共关、停企业300余家。同时,大力裁减企业职工、压缩城镇人口,3年间,共精简职工60余万,减少城镇人口100余万。到1965年底“三年调整时期”结束,全省工农业总产值56亿元(按1957年不变价),其中,工业产值27.4亿元,比1957年增加12亿元;农业产值28.75亿元,基本恢复到1957年的水平。

本来,1966年是安徽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第三个五年计划的开端之年,但是谁也没料到“文化大革命”突如其来,席卷各行各业。“文化大革命”10年对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冲击极大,阻碍、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使安徽丧失了发展经济的大好时机,全省国民经济滑入崩溃的边缘。10年间,全省人民生活未有改善,短缺经济凸显,吃饭穿衣凭票供应,甚至连鞋、袜、火柴等人民生活日常用品都实行配给。企业职工人均年工资10年间仅增加7元,农村农民人均年分配收入始终徘徊在60元左右,人均口粮还比1957年有所下降。

“文化大革命”10年,依托强势的计划经济,安徽在推进工业化方面建设了一批项目,主要是新建了汽车、拖拉机企业,建设安庆石油化工厂,开发淮北煤矿,修建阜淮铁路、皖赣铁路、驷马山引江灌溉工程以及继续建设治淮工程等。

1976年10月,长达10年的“文化大革命”随着“四人帮”被粉碎而结束。1977年6月后,新一届中共安徽省委提出了“以生产为中心”的工作目标,全力整顿政治、经济和社会秩序,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努力稳定民心,引导全省社会经济重新回到发展的道路上来。11月,省委制定了《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几个问题的规定(试行草案)》(简称“省委六条”),对原有的农村政策作大幅调整,借此鼓励和支持发展农业生产。1978年,全省工农业总产值165.39亿元,其中工业产值达到106.81亿元,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

改革开放的34年

1978年只是人类历史纪年上的平常之年,但是,对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和人民共和国而言,这一年具有重大里程碑意义。当年12月,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改革开放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任务。从此,中国发生了伟大的历史转折,步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我们的改革开放是从经济方面开始的,首先又是从农村开始的”。而中国的农村改革又是起源于安徽,发端于安徽农村。从这个历史事实出发,安徽的农民无愧为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

1978年,安徽农村遭遇百年罕见的特大旱灾,6000多万亩农田受旱,400多万人、20多万头耕畜饮水严重困难。为战胜特大旱灾,中共安徽省委作出“借地度荒”的决定,鼓励农民借种集体土地,谁种谁收谁有。这个决定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成为“包产到户”“大包干”的直接起因。当年9月中旬,肥西县山南区柿树公社黄花大队农民以“借地度荒”为由,实行“包产到户”。随即,山南区所属7个公社1000多个生产队在区委书记汤茂林的支持下,全部实行“包产到户”。11月下旬,地处淮河边的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的18户农民秘密开会,商定将队里土地全部划到每家每户,由农民个人耕种,并将上交国家公粮任务包干到户,即实行“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大包干”办法。时任凤阳县委书记陈庭元默许并悄悄地支持小岗队实行“大包干”办法。到1979年底,凤阳绝大多数生产队实行了包括“大包干”“包产到组”等各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以“大包干”和“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很快在安徽全省推广开来。1979年底,全省61%的生产队实行“大包干”“包产到户”等各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1980年上升到67%,到1982年更增加到98.8%。与此同时,全省粮食总产量由1978年的148.5亿公斤增加到1982年的193.3亿公斤,农业产值由86.4亿元增加到124.6亿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157.7元,比1977年增加1倍多。

安徽农民大胆实行“包产到户”“大包干”等农业生产责任制,是对人民公社旧体制的重大突破与改革,是农民获得经营自主权、调动生产积极性、解放生产力的最佳形式。1980年5月,邓小平在谈到党的农村政策和农村形势时指出:“农村政策放寬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安徽肥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包产到户,增产幅度很大。‘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对安徽农民的伟大创举给予了充分肯定和支持。随后,全国农村迅速兴起改革旧的经济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热潮。到1983年,全国93%的农村生产队实行了“包产到户”“大包干”。发端于安徽的农村改革由此推向全国。

建立和发展乡镇企业是安徽农村改革的又一重要举措。1984年,安徽在完成人民公社体制改革、撤社建乡的任务后,把发展乡镇企业、以工促农、加快农村经济增长作为继续推进农村改革的主要目标。到1984年,全省乡镇企业达42.28万家,从业人员226万人,实现总收入46.9亿元。以后几年,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一路快速发展。1988年,全省乡镇企业增长至103万家,从业人员474万人,实现产值215亿元。全省农村已不再仅仅是单一的农业经济产业,工业、商业等其他经济在广大农村立足、发展起来。

在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同时,安徽还采取多种措施,制定相关政策,支持和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从事农副土特产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及建筑业,时称“专业户”。专业户一般以家庭或村为单位,在粮食生产与销售、养殖及服务、林业经营等行业拓展市场。到1988年,全省专业户达47.53万户,从业人员78.67万人。

乡镇企业和农村专业户的发展又带动了分布于全省农村地区的小城镇建设。中共安徽省委和省政府为此多次制定相关政策,给予支持和引导。到1988年,全省小城镇达3449个,其中建制453个,建制镇人口850万。

至1990年,安徽农业经济增长迅速,乡镇企业蓬勃兴旺,专业户与日俱增,小城镇纷纷建立。农村经济社会呈现出从未有过的发展态势。

安徽城市和企业的改革从1979年开始,并且是借鉴农村改革的做法,结合企业经营状况开展的。1979年,安徽87家国营企业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目的是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生产及经营积极性,提高效益。年底,87家企业实现产值比上年增长10.7%,试点获得成功。此后,企业扩权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并逐渐丰富扩权的内容。同时,对企业实行经济责任制。先从企业内部实行经济责任制,取得经验后再扩大到企业负责人与管理部门之间签订承包经营合同,由此推动企业改革一步一步深入进行。1987年以后,为使企业真正成为独立的经营主体,安徽在国营中小型企业中推行租赁制改革,厂长招聘录用,职工自主选择岗位,利润、税收按合同执行,以此推动企业自主经营,走向市场。

新世纪初期特别是中共十六大以来,安徽把大力实施民生工程、促进社会和谐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任务。围绕民生工程建设,先后开展了建立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医疗卫生保障制度,以及推进就业、教育公平、农村公共设施建设等工作。此外,村村通公路、电话和电视等项目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城镇居民危房改造等等,在全省全面展开。到2012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024元,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2.4平方米,人均消费支出15012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161元,人均住房面积35.9平方米,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556元;80多万城市居民和215万农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350.6万人。各项数据指标都比10年前大幅度提升。

2012年,安徽实现生产总值17212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78.7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940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5629亿元,人均生产总值28792元(折合4561美元),都大大超过了原先预定的目标。全省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精神文明深入开展,安徽人民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继续努力奋斗。

走进新时代

2012年10月,中共十八大召开,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走进新时代的安徽,毫不动摇地坚持走改革开放道路,以改革开放促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加快经济转型升级。

首先在“三农”的改革发展方面。中共十八大以后,全省在顺利完成土地确权登记基础上,不断加大土地流转规模,着力推进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到2016年,全省规模农业经营户12.6万户,农业经营单位10.3万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838个。全省规模农业经营户和农业生产经营单位实际耕种的耕地面积占全省的26.5%,生猪、家禽等畜牧业存栏数分别占全省的75.2%、79.7%。在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全省城镇化水平的持续提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不断加快。到2016年,全省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人员约1557万人,比10年前下降3.6%,反映了农村人口的大幅下降。在农业机械化、农田水利等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提高方面,在国家的大力扶持和政策引导下,农业机械化水平得到提升。2016年,全省各类农业机械数比10年前翻了一番,全省稻谷的机耕、机播和机收比重分别為96%、17.8%和96%,其他农作物的机械化作业比重也大幅提高。全省主要农作物生产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在水利建设上,到2016年,全省可灌溉地面积占全部耕地面积的85.7%。

到2017年底,安徽全省农村家庭农场数达76902个、农民合作社88901个。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2611.7亿元,粮食总产3476万吨,肉类总产396.3万吨。安徽正在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

其次是在建设工业化方面。从2012年起,安徽工业围绕“坚持转型升级发展,构建产业新体系”这个目标,探索发展新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为此,制定了“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的行动计划,简称“调转促”。自此,安徽大力实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工程”,坚持改革、改组、改造,推动技术、产品和管理创新,促进产品、企业和产业升级。“十二五”期间,安徽对工业企业实施技术改造8189个,技改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左右;实施技改创新项目4094项,开发新产品2181个。同时,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将企业、产业的智能化、高端化、生产服务化作为发展方向,为全省工业经济进一步转型升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16年是安徽“十三五”计划的开局之年。安徽工业经济在继续实施“调转促”、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同时,着力培育新兴产业,向着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大省强省的目标迈进。为此,省政府印发《支持“三重一创”建设若干政策》的通知,对重大新兴产业基地、重大新兴产业工程、重大新兴产业专项建设,以及构建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给予资金支持和奖励,以此刺激正处于蓬勃发展中的新兴企业和产业。到2017年底,全省实施了2批、34个重大工程、重大专项,带动150多家企业,覆盖11个市,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中共十八大以来,安徽民营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为全省国民经济的壮大和转型升级做出了重要贡献。2010年,全省民营企业数为22.9万家,到2015年增至57.4万家,数量翻了一番多,2017年更发展到83万多家。2017年,全省民营经济增加值1.59万亿元,占全省国民生产总值的57.8%,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5.1%。在提供就业方面,2015年,全省民营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占全省的75%,提供了80%的城镇就业岗位,吸纳了70%以上的农村转移劳动力。在科技创新、科技投入方面,民营企业愈来愈活跃,俨然成长为自主创新的主力军。2017年,安徽全省民营工业企业研发投入227.9亿元;全省民营高科技企业4072家,比3年前翻了一番,占全省高科技企业数的94.5%。

从中共十八大到2018年,安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2018年,全年生产总值30006.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638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384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3526.7亿元,人均生产总值47712元(折合7210美元)。同时,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持续进行,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2016年4月24日至2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考察安徽。习近平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省委和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推进改革开放稳定工作,各项事业取得新的显著成绩。现在,安徽发展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安徽推动绿色发展、低碳发展有基础,推动深化改革、内陆开放有闯劲,实施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有优势,只要以钉钉子精神干,再接再厉、不骄不躁、奋力拼搏,在中部崛起中前景可期。希望安徽进一步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创造美好前景。

安徽省委、省政府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考察安徽时的重要指示精神,勇于担当、不忘初心、继续前行。2016年10月,中共安徽省第十次代表大会召开。会议提出,要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将五大发展理念落实到五大发展行动中去,确保到2020年安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目标的实现。

创新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2013年11月,安徽被确定为国家创新型试点省份,2014年,安徽公布了《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进一步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的意见》及6个配套政策。此后,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成为安徽经济发展的亮丽名片。这一时期,中国科大潘建伟团队研制成功世界首台光量子计算机和量子科学实验卫星,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研制成功超薄玻璃,科大讯飞研发智能语音即时互译系统,等等。科技创新正在并将继续为企业和经济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驱动力。

协调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中共十八大以来,安徽把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尤其是解决贫困人口脱贫问题列入重点工作,把大别山区等革命老区作为首位重点,统筹抓好皖北地区、沿淮行蓄洪区等深贫地区脱贫攻坚。近3年来,累计实现266.4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底的5.72%降至0.93%,持续实施了33项民生工程,每年将新增财力的80%以上用于民生。

绿色是解决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问题。2012年以来,安徽在努力建设创新型生态强省的任务目标下,制定了一系列政策,采取一系列措施。2014年,首个省级层面的生態补偿机制落地大别山。在取得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经验的基础上,2018年6月,出台《全面推广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经验的意见》,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安徽样板。在保护森林及中小流域河道方面,2017年,安徽出台《关于建立林长制的意见》,在全国率先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制体系。随即,安徽又对全省江河湖泊全面推行河长制,在全国率先将“湖泊实行河长制管理”写入地方法规。“河、林长制”的实行,为保护山林河流,明确了责任、严格了监管。2016年,全省新增造林面积375万余亩。2017年,全省达到或优于三类水的河流断面比例达77.3%。

开放是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学习先进发展经验。作为在国家对外开放梯度推进中的后发地区,开放是安徽发展的重要动力,并成就了安徽的崛起。2010年,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成立,成为全国第一个以承接产业转移为主的示范区。此后,安徽进一步与长三角地区融合。2018年,习近平对推动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作出重要批示,赋予包括安徽在内的长三角地区新的使命。安徽的开放站在新时代新起点上,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形成。

共享是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实施民生工程是其主要形式。新世纪以来特别是2012年以来,安徽全省用于改善民生的财政支出逐年增加,2016年已达80%以上。持续不间断实施的民生工程有33项,覆盖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等各个方面。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2100元,比2012年提高600多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3429万人,“新农合”参合率103%。开工建设保障性安居房215万套。全省贫困人口由2012年的679万人下降到2017年的120万人。

2017年12月,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十九大精神,安徽省委召开十届六次全会,通过并公布了《安徽省五大发展行动计划(修订版)》,提出了“一个总体要求”“五个专项发展行动”“一个保障措施”,确立了到2020年,安徽要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35年,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建成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到本世纪中叶,与全国同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的奋斗目标。

走进新时代的安徽,将继续砥砺前行,改革创新,为建设五大发展美好安徽而努力奋斗。(责任编辑:吴玫)

猜你喜欢

安徽全省农业
数据分析挖掘在农业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忻州市:光伏扶贫总量全省第一
我省初步建成全省湿地保护体系
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
what should overseas company do to survive in China?
流通领域重要农业产品价格(2016年10月)
前三季度山东县域经济生产总值占全省94%
2012年高考安徽压轴题的困惑与探索
看中国·在安徽
水乡安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