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典籍英译过程中语内翻译的重要性

2019-10-23陈圆

北方文学 2019年29期

陈圆

摘要:中国文化典籍的源语文本大都是文言文,因此将中国文化典籍翻译成英语需要经历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两个过程。在英译过程中,语内翻译的准确性直接影响语际翻译的效果。本文从典籍英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出发,阐述典籍英译的过程,并列举实例分析典籍英译过程中语内翻译的重要性。

关键词:典籍英译;语内翻译;语际翻译

中国文化典籍一般指的是历史上重要的文献和书籍,有着非比寻常的历史意义。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而在这历史长河中有多少数不胜数的文化典籍。把这些承载着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积淀的典籍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可以提升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认知度。

一、典籍英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将我国历史上优秀的、广为人传的文献和著作翻译成英语,对于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加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具有重大意义。随着政府大力号召中国文化“走出去”,这样做对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有着莫大的帮助。

翻译是国家和民族间交流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全球文化交流中扮演者至关重要的角色。从我国被收编至《各国代表作品丛书》中的文化典籍中可以看出,被译成英语的只有28本,译成法语的只有18本。浩如烟海的中国文化典籍之中只有几十本被译成外语,说明我国在这对外翻译方面做得还不够。

随着中国政府大力提倡文化“走出去”和“一带一路”战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中国文化典籍英译的紧迫性和必要性。翻译中国文化典籍有助于中国优秀文化走出国门,促进文化交流,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二、典籍英译的过程

中国文化典籍的源语文本大都是文言文,因此将中国文化典籍翻译成英语与将现代汉语翻译成英语所经历的过程是不一样的。现代汉语译成英语只需经历语际翻译这一过程,而将文化典籍译成现代汉语则需经历两个阶段——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

根据雅克布逊的翻译理论,翻译可以分为三类,而在典籍英译的过程中涉及到是其中两类:语内翻译与语际翻译。顾名思义,语内翻译说的是在一种语言之中,两种符号间互相转换,而语际翻译则是两种语言之间,用一种语言对另外一种语言进行解释或翻译。

例1:原文: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咸造其极。

语内翻译:茶叶采摘越发精细,制作工艺越发精巧,茶的品质等弟越发高中,烹水点茶的技艺越发高妙,无不达到空前境地。

语际翻译:Tea picking is getting more fine, the craft of making tea cake more exquisite, the quality of tea higher and the skills of whisking and boiling tea more excellent, which all reached a peak of tea ceremony development.

源语文本是文言文,在进行语际翻译之前,必须得查阅资料先进行语内翻译将其处理成现代汉语,最后输出目的语。在典籍英译时,有的译者是在自己的头脑中先对其进行处理也就是语内翻译,随后在再对其进行语际翻译,有的则是参考现有的现代汉语译文(如图1)再做语际翻译。

从上图不难看出,译者在将源语文本转换成目标与文本之前,需要对源语文本进行分析,在分析、理解完原文的基础上再对这些信息进行综合,这一步骤也就是所说的语内翻译。随后,在“综合”的基础上,再进行语际翻译输出目的语文本。

三、语内翻译的重要性

由于大多数中国文化典籍的源语文本是文言文,因此将中国文化典籍翻译成英语需要通过两个步骤——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历代名家注重语言锤炼,偏好精炼简洁,追求微言大义,所以典籍著作中有大量的实虚词、一次多义的现象。译者在对原文本进行语内翻译时,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确定源语所表达和隐含的意义,随后在此基础上才能对其进行语际翻译。但语内翻译一旦出现误译,则会直接影响语际翻译的效果。

例2: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该句节选至《论语》,对于这句话中的第一个“与”字的理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认为“与”为动词,作“赞同、认同”讲,那这句话可理解为:孔子甚少谈及利益,但他认同天命,认同仁义;而有的人则认为其表“同、和”的含义,这句话的含义就是:孔子甚少议论利益、天命和仁义的问题。由此可以看出,译者对这句话进行处理时,在语内翻译阶段就出现了分歧。

当译者在对这句话进行语际翻译时,如若参考前一种译文,则会将其译成——Confucius rarely spoke of profit, but he gave forth his ideas concerning the appointments of Heaven and perfect virtue.如若参考后一种译文,则会用将“与”英译成“and”,Confucius seldom spoke were profitableness, the appointments of Heaven and perfect virtue.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当译者在英译这句话时,所参考的语内翻译文本不同,所输出的目的语文本也是大不相同,这样目的语读者所接收到的信息也会有所差别。

例3: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该句节选至《五柳先生传》,原文中有两个“酒”,前一个“酒”作动词,表明五柳先生生性喜好喝酒;后一个“酒”作名词,说明他的亲朋好友了解他的境况,有时摆酒席招呼他去喝。但不同的译者对于原文的理解和目的语词汇的选择也是有所不同的。有的译者英译成“he likes wine”和“his relations and old acquaintances invite him to drink”。有的译者将其译成“drinking is his natural weakness”和“his rela tives and friends are wont to provide some for him”。

从上面的译文可以看出,两名译者对于这两个“酒”理解是不同的,因此在译文上也是有所差别。前一则译文将第一个动词“酒”译成了英语的名词“wine”,将第二个名词“酒”译成了“to drink”,后一则译文则分别译成了“drinking”和“some”。

例4: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该句也节选至《五柳先生传》,“姓字”指的是姓名和表字,因为古人不仅仅是有姓名,还有字号。通过语内翻译,知道原文是想表达“不知道五柳先生是哪里的人,也不知道他的姓名和表字”。但译者在进行语言转换时,有的译者将“姓字”译为“name or surname”,而有的译者将其直接译为“name”。很显然这两名译者对于原文中“姓字”的理解有所不同。后一个译者单纯的将“姓字”理解为姓名,因此在译文也仅仅体现“name”,属于误译。

四、小结

本文重点探讨了中国文化典籍英译的过程,以及该过程中语内翻译的重要性。

译者在英译中国文化典籍时需要经过语内翻译、语际翻译两个步骤。通过上文举例分析可以得出,有的译者在翻译时是直接参考现有的白话文译文,再进行语际翻译,而有的译者则是通过自己查阅资料,进行语内翻译,对原文本进行分析与理解,然后再对其做进行语际翻译。不同的译者对同一句话、同一组词或者同一个字的理解是不尽相同的,所以译文也是千差万别。

从上文分析可以看出,语际翻译是基于语内翻译之上,所以语内翻译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语际翻译的效果,也就会影响目的语读者所接收信息的完整程度。因此译者无论是参考现有的白话文译文还是自行进行语内翻译,都得确保所得到的现代汉语译文是非常准确的,这样才能保证所输出的目的語文本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黄国文.典籍翻译:从语内翻译到语际翻译—以《论语》英译为例[J].中国外语,2012(6):64-71.

[2]王秋瑶.文言文英译面临的挑战——以《五柳先生传》的五个英译本为例[J].海外英语,2017(6):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