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解析动词take的一词多义现象
2019-10-23马鹤刘佳艳
马鹤 刘佳艳
摘要:认知语言学近几十年来发展迅猛,特别是一词多义越来越受语言学家的关注。上世纪80年代,乔治·莱考夫与马克·约翰逊(1980)等语言学家从认知隐喻的视角阐述一词多义现象,在他们看来词的意思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一词多义实则是由基本义向其它方向不断延伸的结果。一词多义是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并且越来越受语言学家们的关注(李欢,2019)。本文以动词take为例,从原型理论、家族相似性和认知隐喻角度对一词多义进行分析。
关键词:原型理论;家族相似性;认知隐喻;一词多义
英语中的一词多义一般是指一个词对应多个词义,然而却体现出语言的经济性原则,进而展现了语言的多样性。英语学习者在传统的词汇学习中习惯机械性的记忆,并且给自己的英语学习增添了很多负担(文秋芳,2013)。所以,从认知的角度对一词多义进行分析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人工智能和心理学等学科。它的理论基础是体验哲学,讲求与客观世界的互动和体验。19世纪80年代,在反对主流语言学的基础上悄然诞生,指出语言学习过程基本都通过人类与客观世界相联系,加之自己的体验,才能达到学习语言的目的(文旭,2019)。
二、原型范畴理论
认知原型范畴理论是建立在语言学家一系列的实验基础之上。世界是由各色各样的事物组成,而它们有着不同的属性、颜色。我们是如何将这种无限的多样性变为固定的词义的,又是如何分清几乎没有清晰界限的颜色的。认知心理学家从焦点色出发,对自然界中无限多样的事物进行仔细的观察和实验。比如,对于水的物理特性温度,我们如何区分冷水、温水和热水,它们之间必定有着清分界线。对于温度和颜色的分类可以看作是一个心理过程,尤其是颜色已经处在认知语言学词义心理和概念的核心地位。这种分类的心理过程一般被称为范畴化,而范畴化的结果就是认知范畴。人类学家Brent Berlin和Paul kay在1969年证明了在颜色范畴化中我们所依靠的是焦点色。焦点色在人的感知上非常具有显著性,是最根本和明显的特征。在Rosch的原型实验中,他用不同的形状来代替不同的物体,在这些几何形状中等边三角形、正方形和圆形在感知上被认为是极其显著的,所以被称为“好形状”“好样本”,其余的被称为差样本,即在感知上没有那么显著的实体。比如在颜色中,有的红比别的红更红,从而体现范畴成员的合格性。下面以动词take为例,在take的42种词义中,同样存在典型词义。在众多词义中,“携带”“带走”“拿走”“取走”“带去”“引领”被看作是好样本,是所有词义当中最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是最合格的原型。
三、家族相似性理论
认知语言学家在原型理论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观察和实验总结出家族相似性理论。正如原型范畴理论中存在好样本和差样本,原型和边缘成员,那么这些个体之间是如何区别和联系的呢?比如,在我们的认知中,知更鸟比鹦鹉、鸵鸟等鸟类更像鸟。相比于知更鸟,鸵鸟和鹦鹉在某些属性上必定存在某些“偏离”和“缺失”,而鸵鸟与鹦鹉之间,鹦鹉又被认为比鸵鸟更像鸟,因为它具备比鸵鸟更多的属性。因此,我们得到了这三种鸟的相似性关系:知更鸟>鹦鹉>鸵鸟。
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在它的游戏(Games)游戏中指出(蔡祥元,2016):各种游戏是由交叉的相似性网络连接起来的,他把这种叫做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s)。同一个范畴中的各个项目之间的关系可以以下图方式排列:
項目 属性 交叉的相似性
1 AB A B
2 BC B C
3 CD C D
4 DE D E
家族相似性与传统的理论大相径庭,在认知的道路上开辟了新的途径。传统观认为某一范畴的各个成员之间必有同时具有某个属性,但实验证明传统观存在漏洞,成员之间并非具备共同的属性。以动词take为例,除了take的原型意义“拿走;取走”,还有其他词义与原型意义区别并关联。比如“拿开,取出,挪开”;“擅自取走,偷走,误拿”;“夺取,攻占,抓获,控制”;“就坐,占据座位”。这些词义都是take的成员,但是这些成员之间从原型意义不断向外延伸,从而具备了新的属性,与原型意既区别又联系,成为了take家族里与原型相似的成员。
四、隐喻
(一)传统隐喻观
从传统意义上来讲,隐喻仅仅只是用作一种修辞方法,用一种被人们熟悉的事物代指不熟悉的事物,进而展现它们的相似之处。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它同样可以被看成是比喻,但它并不直接表明是比喻,却实则在打比方,经常用“是”,“好似”等字眼来表明甲事物与乙事物之间的共通之处。
(二)认知隐喻观
与传统的隐喻观大相径庭,认知隐喻观认为隐喻不仅仅局限于一种修辞手段。认知隐喻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认为隐喻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它不再单单只是语言的事情,从很大程度上它和我们人类的思维紧密相连,人们之所以能用语言表达出隐喻,那么证明我们的思维中存在隐喻。简单来讲,隐喻的本质就是通过一种事物来感知和体验另一事物(文旭,2014)。
(三)隐喻的分类
根据莱考夫的观点,认知隐喻大致可以分为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结构隐喻可以说是以概念为基础的,用一个概念来构建另一个概念。比如“人生就是一条长河”,从表面上看人生和长河没有任何本质上的关联,但是为何能将人生比喻成长河。原因在于,这两个事物虽然没有本质上联系,但是在某种属性上却很相似。人生是一个非常漫长的旅途,同样长河也是有很长的跨度,在这一点上,人生和长河就紧密相连,所以我们才能将人生比作长河,用我们所熟知的长河这个概念来理解抽象的人生。方位隐喻是与空间方位有关,比如上下,里外等。这些方位可以用来表示我们的心情upset is down,但又不是随意的,它是以我们的文化背景为基础的。本体隐喻包含容器隐喻,它不同于概念隐喻,不是以一种概念来构建另一种概念。在这种隐喻里,任何事物都可以被比作一个容器,比如房间和屋子都是容器,从一个房间走到另外一个房间,就可以理解为从一个容器走到另外一个容器。又比如宇宙中的世界万物生活在大自然内,大自然就是一个大的容器,自然界中所有的活动都是在大自然这个容器中进行。
以动词take为例,除了take 的原型意,还有很多延伸义,比如“接受,收到”。If they offer me the job, I will take it.在此句中,take一词意为“接受”,与它的原型意“拿走,取走”大相径庭。然而,从概念隐喻的角度这便很容易理解。当甲主动提供给乙某一事物,如果乙take(拿走,取走),那么证明乙接受了甲提供的这一事物。再如“理解,领会”,I really didnt take what he meant.从表面来看,原型意“拿走”和“理解,领会”没有任何关联,但是从认知隐喻角度分析便可容易理解。当乙take(拿走)甲所讲授的内容,乙实则理解、领会了甲的意思。
五、结语
一词多义是英语中的热门话题,但是传统的理论只是片面地、机械地对一词多义进行阐释,并没有关注到一个词众多词义之间的内部联系。这样无疑给英语学习者徒增负担。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以动词take为例,从原型理论、家族相似性以及认知隐喻角度进行分析,得出take一词的多个词义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过从原型意不断的发展延伸得来的,词义之间既有差别又有联系。这就要求我们在英语一词多义的词汇学习中,善于发现和总结词义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从而减轻英语学习负担。
参考文献:
[1]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蔡祥元.语言游戏确定性的根源.现代哲学,2016,11(6):94-98.
[3]李欢.浅析认知语言学理论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J].教育现代化,2019,6(01):136-138.
[4]文旭.语言的认知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5]文旭.基于“社会认知”的社会认知语言学[J].现代外语,2019,42(3):293-305.
[6]文秋芳.認知语言学对二语教学的贡献及其局限性[J].中国外语教育,2013(2):23-3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