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语篇分析
2019-10-23李思阳
李思阳
摘要:本文从语言学的角度,运用语篇分析的理论对格非小说《相遇》进行单位、结构和系统的分析。用语言学的方法解读小说文本,对语篇内容进行更加细致的描写分析,更有利于对语篇主旨的把握。
关键词:语篇;单位;结构;系统
一、单位分析
(一)题目分析
对“相”“遇”二字单独进行分析:
“相”字有两种读音:“xiāng”和“xiàng”
相(xiāng):①会意。②互相。③接在动词之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做的动作、接续、接替的关系。④亲自去看。⑤辅佐辅助。
相(xiàng):①察看。出自《易经》。②泛指事物的外貌。③人的外表容貌。④物理、化学性质相同且成分相同的均匀物质聚集态叫相。⑤官名。⑥帮助主人接待来客的人。⑦佛教术语。又译为“示相”,指能表现于外,由心识观察描写的各种特征。相是对于物质的性质、本体来说的,即指诸法之形象状态。
“遇”即“不期而逢”
①碰到,不期而会。②对待,相待。③机会。
对“相遇”词的分析
“相遇”一词既可用作名词,又可用作动词。
基本概念:在某一时刻某一地点,两个或几个人相互同时看见对方。
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也曾下过一个定义:公共场合人们之间持续性的相互注意。
在文本中我们认为“相遇”是指:1.英国一直觊觎着西藏;2.各宗教之间一直相互注意;3.各个人物之间的相遇;4.两个国家之间的相遇;5.不同民族的相遇。
“相遇”可以带来两种结果:即冲突和融合(互相吸收)。
(二)主要人物分析
荣赫鹏:英国入侵西藏远征军的统领。历史上英国侵略西藏的上校真名。我们认为采用真实的侵略者姓名是起到提醒读者铭记历史的作用。其性格特点是自负、鲁莽、不计后果。代表西方资本主义势力,代表现代文明。
约翰·纽曼:英格兰基督教传教士。在历史上确有一位叫做约翰·亨利·纽曼的英国基督教牛津运动的领袖,后来改信了天主教,体现出宗教上的转变。但是我们并不确定作者取名是否与其相关。其性格特点是有耐心、谦卑、一丝不苟。代表西方基督教,也是西方现代文明的代表。
扎什伦布寺大住持:西藏寺庙的大住持,精通汉语、英语。可体现出文化之间的融合和互相吸收。其性格特点是彬彬有礼、外表宽厚。主要代表藏传佛教,也是中国传统文明的代表。
何文钦:清朝驻藏官员、钦差大臣。梳长辫,举止优雅,衣着华丽。他主要代表家乡,代表传统文明。
“文”:①文化之义。②代表儒家。③《说文解字》中,错画,交错而画之及成文。引申为交错融合之义。
“钦”:①入侵之义。②代表钦差。③打呵欠的样子,凡气不足而后欠钦者,倦而张口貌也。可引申为他作为驻藏官员没有能力之义。
拉萨代本:经清代朝廷认证的西藏官职名。其性格特点是执着自信、爱国心切。具有民族特性,代表藏族。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明的代表。
康巴人:藏民群体,生活在藏东地区。其性格特点是彪悍好斗,崇拜战神。代表藏民,也是传统文明的代表。
二、结构分析
在结构分析中,主要根据对立互补关系进行人物结构分析。
首先从大体上分成四种对立关系:
(一)外来者和原住民(西藏)之间的对立
外来者:荣赫鹏、约翰·纽曼、何文钦。
同时三个外来者又是互补关系:
原住民:扎什伦布寺大住持、拉萨代本、康巴人。三个原住民也是互补关系:
(二)不同国家之间(中英)、东西方文化之间、现代文明和传统文明之间、政治(侵略与被侵略)、先进和落后的对立
代表英国(西方文化、现代文明、侵略者、先进):荣赫鹏、约翰·纽曼。两者形成互补关系:
荣赫鹏 约翰·纽曼
代表中国(东方文化、传统文明、被侵略者、落后):何文钦、扎什伦布寺大住持、拉萨代本、康巴人。
四者形成互补关系:
(三)民族之间的对立
民族之间的对立是汉族和藏族之间的对立。汉族:何文钦
藏族:扎什伦布寺大住持、拉萨代本、康巴人。
代表藏族的三者之间又形成了互补关系:
(四)宗教之间的对立
宗教之间的对立是文中主要出现的三个宗教:基督教、儒教、佛教之间的对立。基督教代表:约翰·纽曼。儒教代表:何文钦。佛教代表:扎什伦布寺大住持。
他们三者之间的对立关系:
对每个人物之间的对立结构进行详细分析:
1.荣赫 鹏 约翰·纽曼
二者是资本主义和基督教之间的对立,同属西方。资本主义渴望战争和侵略,但基督教的教义中向往和平,所以传教士约翰·纽曼让住持绑架荣赫鹏阻止战争发生,体现出资本主义和基督教之间的对立关系。但资本主义又直接制约着基督教,之前在藏区传播基督教是为打探消息,为资本主义进行侵略战争服务。所以二者同属西方势力,也体现出了二者之间的互补关系。所以荣赫鹏和约翰·纽曼之间是对立互补关系。
2.荣赫鹏 何文钦
二者是西方资本主义同儒家的对立,也是东西方文明之间的对立。在政治上二者不相容。何文钦想找荣赫鹏谈判,但是荣赫鹏并不把他放在眼里。这也体现出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对清政府的蔑视。
3.荣赫 鹏 扎什伦布寺大住持
二者是西方资本主义对藏传佛教的对立。住持为了阻止英军入侵拉薩,派人绑架刺杀荣赫鹏,体现了他们之间的对立。但在宗教问题上,荣赫鹏对藏传佛教,对住持并不排斥,而且很感兴趣。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互补。
4.荣赫 鹏 拉萨代本
二者也是资本主义和儒家的对立,东西方文明和政治上的对立。拉萨代本体现民族性特点,勇敢无畏,坚持让英军撤离。但荣赫鹏提出“一切由英国统治”。体现出了二者的对立。
5.荣赫鹏 康巴人
二者是西方资本主义和藏民的对立,即资本主义和中国的对立,东西方文明之间的对立,更加体现出先进与落后的对立。康巴人武器低劣、不懂战术,对荣赫鹏的突袭失败;而荣赫鹏所代表的西方文明现代武器先进。二者存在着明显的对立。
6.约翰·纽曼 何文钦
二者主要是基督教和儒教之间的对立,也是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的对立。约翰·纽曼一直对何文钦有极大的兴趣,总是劝他加入基督教。这也代表基督教对东方文明的儒教抱有极大兴趣;而何文钦对约翰·纽曼所代表的基督教并不反感,所以他们之间也具有一定程度的互补性。
7.约翰·纽曼 扎什伦布寺大住持
二者是基督教和藏传佛教的对立。住持与约翰·纽曼都互相质疑“佛陀”和“上帝”的存在。住持说“不认为基督教有什么缺陷”,并说耶稣是佛祖的弟子,也就是在说基督教是在佛教的基础上建立的,这同时体现出了他们的对立和互补。
8.扎什伦布寺大住 持 何文钦
二者是藏传佛教与儒教之间的对立。整个语篇在总体大背景下所讲述的是儒家与佛教的“相遇”。
9.扎什伦布寺大住 持 拉萨代本
二者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佛教与儒教的对立。拉萨代本是在西藏地区的清政府官员,具有儒家的特点,但同时拉萨代本又属于藏族,大住持也是藏族。所以二者是对立互补的。
10.扎什伦布寺大住 持 康巴人
二者是藏传佛教和藏民的对立。康巴人崇尚战神,不信佛,存在着信仰上的对立。但是他们互相合作,绑架荣赫鹏,击败英军。他们之间也是对立互补关系。
11.何文钦 拉萨代本
二者是儒家和藏民代表的对立,也是汉族和藏族的对立。他们同属清朝官员,都受清政府的管制,互相合作,在文本中拉萨代本是想要保护何文钦的。二者对立互补。
12.何文 钦 康巴人
二者是汉族和藏族之间的对立。康巴人为了传递消息杀了何文钦。但是他们都属于中国,目的都是抵抗英军入侵。所以也是对立互补关系。
三、系统分析
在系统分析中,主要进行人物系统的分析。将文本中所有人物关系进行梳理,构成了语篇人物系统。如图1:
从整个人物系统上,我们可以看出,基本上每个人物之间都存在着相应的关系。寇松总督、布雷瑟顿、荣赫鹏和约翰·纽曼四人同属西方资本主义,在系统中也形成了一个小的矩阵。约翰·纽曼同时又受制于资本主义。拉萨代本、住持、康巴人和何文钦四人都是中国人,与资本主义相对抗;何文钦是汉族,其余三者都是藏族。何文钦和拉萨代本同属儒教,住持是佛教代表,康巴人是普通藏民。在以上系统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四个宗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儒教四个宗教之间的对立统一,在结构中已经提及到基督教和儒教、佛教之间的关系,在此不加以赘述。文本中对伊斯兰教的提及有两处:一处是荣赫鹏所说的伊斯兰教也同样受制于资本主义;另一处是一个伊斯兰打扮的人给了何文钦一把手枪让他打死约翰·纽曼,但是枪里并没有子弹。所以可以认为虽然从表面上看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存在对立,但是实质上并没有威胁。所以四个宗教之间都存在着对立互补关系,它们互相融合,互相吸收。
四、小结
通过上述对《相遇》这一语篇从单位、结构和系统进行的分析,我们从语言学角度对文学文本进行解读分析。可以看出这一语篇,表面上看是战争中几个人物的相遇,而实质上则是文化、宗教、文明的冲突与融合。所以,从语言学的角度对语篇进行分析,可以更加细致,更加系统地来解读文学文本。
參考文献:
[1]格非.相遇[M].译林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