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文化的形成机制

2019-10-23卓竞

北方文学 2019年29期
关键词:区域文化

卓竞

摘要:《地域文化与国家认同:晚清以来广东文化观的形成》是中国香港著名学者程美宝教授的代表著作之一。程美宝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在研究过程中注重历史学与人类学方法的结合。本书以广东文化作为研究对象,不仅仅是通过区域文化的重构来探讨近代社会文化变迁机制,更是借助“地方关怀”来探讨学术与政治如何在历史空间中相互影响。周大鸣教授称赞本书是以人类学的民族志叙事方法写成的一部历史学著作。

关键词:社会文化史;区域文化;历史人类学

一、文人与文化

本书通过探究地方文化的建构过程,思考区域文化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就写作范式而言,其中的一大特色是文化与文人的双线并进,以时间为轴,同时演绎广东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首先就具体的文化而言,广东文化在近代主要经历了“传统经学主导”、“中体西用”和“中西文化交相辉映”三个阶段。其中在第一个阶段可追溯到明朝中期,众多地方士绅阶层通过致力于教育事业塑造本地文化,他们强调通过文化来教化民众。学海堂的建立便是传统经学在广东地区鼎盛的标志。第二阶段则是近代国门大开后,西学源源不断地涌入中国。在此背景下,广东文化呈现从“旧”到“新”的局面,学海堂的闭馆标志着传统经学的没落。第三阶段发生在“辛亥革命”以后,一方面是中西文化进一步交融,上升到学术思想的层面;另一方面随着帝制奔溃,地方知识分子致力于在普遍意义上了解中国社会以寻求国家出路。在此基础上,民俗学兴起,学术也往往与政治发生联系。

其次再谈“文人”。在不同的阶段“文人”这一群体的社会成员构成不同,他们所致力于的事业也不同。传统经学文化主要由地方士大夫阶层主导,以陈澧和朱次琦为重要代表。他们希望通过“教化”来形成地方文化,使岭南从原先的“蛮夷之地”变成“文风鼎盛”区域。他们致力于地方教育事业,以培养科举功名作为直接目标。第二阶段的文人则以容闳等“中西兼备”的新式学者为重要代表,他们在坚持“中体西用”宗旨的同时,致力于将地方文化的认同与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发生联系。第三阶段则以罗香林等诸多民俗学家为代表,他们希望从民众中真正地认识中国,探讨广东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的互生关系。

二、地方文化

所谓“蛮夷”,不仅是血脉范畴,也是社会和文化范畴,社会身份上更属于所谓“化外之民”。广东地区从过去被视为“蛮夷之地”,到后来的“文风鼎盛”之地,经历了长期的中央与地方整合。北宋征服南汉后,儒家文化开始进入广东。北宋政府在推广了一套新式礼仪的同时,还建立科举考试招募土著做官的制度,广东地区逐渐形成了一个被称为“乡绅”的文人阶层。两宋交替之际随着赵氏王朝放弃华北迁都临安,王朝政权不再把广东地区当作充满奇珍异宝的百货店,而开始希望把这一区域的精英整合到王朝之内。明清时期,随着里甲制度的推行,广东地区与中央王朝之间的关系发生了进一步变化,地方宗族也开始在维护社会秩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最终实现了基层社会的自治化。由此可见,地方文化的构建与中央王朝密切相关,地方文化往往在中央王朝的影响下失去自身特色,并融入中国主流文化。但同时所有的地方文化都是中国文化的构成部分,没有地方文化也就没有中国文化。

本书所讨论的核心问题实际上就是:在国家认同的影响下,地方文化如何塑造和自我调整,而在这一过程中文人扮演了重要角色。因此。本书尝试分析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文化如何融合到地方文化中。周大鸣教授认为,读书人操纵着书写广东历史的权力,他们通过自己的文化观念构建地方文化框架。然而当国家认同应用到地方后,地方特色往往被迫让步。随着民俗学在广东的兴起,广东文人希望在普通大众中找到救国之道。他们认为部分地方风俗习惯是落后迷信的特征和阻碍国家进步的因素,因此他们支持“国乐”而反对粤曲粤剧。然而在情感上他们却对地方更有感情,希望以打通国家-地方关系的方式来调整地方文化。但实际上在这一过程中,地方文化已经失去了特色,地方观念和国家认同只能在理念上并存。

三、结语

正如王明珂在回答“什么是中国人”的问题时提出:“当我们在一张纸上画一个圆形时,事实上它的‘边缘让它看起来更像圆形。”作者将研究区域定位长期被视为“蛮夷之地”的广东,而非历史更悠久的中原地区和文化更加灿烂的江南地区。无论是广东文化还是中原文化本身都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它們都不能代表整个中华文化。近代广东文化是在国家认同的影响下,通过地方文人的“对外吸收”和“对内改造”建构而成。“对外吸收”是指不同时期广东文人对外来文化的融会贯通,包括明清时期士大夫对传统经学的宣扬和近代知识分子对西学的“中体西用”等。“对内改造”是指广东文人对于本地区思想学术和风俗习惯的扬弃,包括对“粤人”身份的界定以及对一些被视作“误国之举”的风俗习惯的批判等。由此可见,广东文化的构建史能够充分反映出中国文化的演变、传播和吸纳过程。

参考文献:

[1]刘志伟.地域社会与文化的结构过程——珠江三角洲的历史学与人类学对话[J].历史研究,2003(1).

[2]黄国信,温春来,吴涛.历史人类学与近代区域社会史研究[J].近代史研究,2006(5).

[3]杨念群.“地方性知识”、“地方感”与“跨区域研究”的前景[J].天津社会科学,2004(6).

猜你喜欢

区域文化
浅议壁画修复与区域经济的关系
区域文化视野下的油画风景表现语言研究
吉林省区域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研究
区域文化对文化产业的影响
论区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