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多媒体课件制作的理念研究
2019-10-23伏莲芬
伏莲芬
摘要:多媒体课件对中小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有重要意义,但是在使用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本文主要从始终秉承多媒体课件只是一种教学工具、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来制作多媒体课件、摈弃用图片、视频来阐释课文的理念三个方面来论述语文学科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基本理念。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教学工具;语文特点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跨入中小学教学中,给中小学教学带来了一股全新的力量。但是与此同时,一些教师对多媒体教学认识不当,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是如何避免呢?笔者认为有以下的一些理念可以遵守。
一、始终秉承多媒体课件只是一种教学工具的理念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即教学过程中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学生来展开的,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运用同样如此,应始终围绕着有利于学生的深度思维、创新思维,有助于学生的语感培养来制作。笔者认为要达到这个目标,首先要秉承多媒体课件只是一种教学工具的理念,既然只是一种工具,它就应该只是帮助教师达成教学目标、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工具,属于教师预设内容的一部分,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也始终是处于辅助的位置,而不是取代教师,越居主体,教师反而成了多媒体的配角,上课仅仅照着ppt念,无记忆、无思考、无创生,这样的课堂是死的课堂。语文课堂应始终以教师的思维和学生的思维碰撞交流为主,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就应该力图帮助教师学生之间的进一步的思维交流与学习。例如教师在讲解每篇文章之前都会先介绍作者,这时教师就会去网上搜一段关于作者的简介放到多媒体课件上,上课时原封不动的给学生照着念一遍,念完学生两眼一懵,依然不知道作者的生平是怎样的,这样的作者简介是没有灵魂的,只是一些干条条,任谁也不能全部背下来。既然作者简介必不可少,为什么不使其有灵魂,让学生感兴趣、能记住并且日后能成为写作的素材呢?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这一环节的教学时,不是单纯的复制一段文字在多媒体课件上,而是选择关键词,在教学的时候理解性的给学生讲解有关作者的个人生平,这样能更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则始终处于思维上的主导地位,学生始终处于思维上的主体地位,多媒体课件始终处于辅导作用上的辅导地位。
多媒体课件作为一种工具,在教学中应该主要着力于呈现教师所讲授的重点知识,而不是所有内容都呈现,让学生着急忙慌,目不暇接,反而把握不住重点,影响了学习。反之呈现重点内容,就可以给学生一个提示,让其去重点关注这部分知识,并对其进行记忆加工。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课件的呈现应该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形成,有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比如在完成《林黛玉进贾府》一文的教学时,教师在带领学生通过语言探析王熙凤的人物形象时,想要通过“丹凤眼”去让学生初初窥见王熙凤的为人,但是丹凤眼的解释又颇为复雜,学生难于理解,这时教师就可以在学生想象理解困难的时候给学生呈现一张“丹凤眼”的图片,让学生了然于胸。这里多媒体课件展示的顺序是在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困难以后,再用图片来辅助学生理解,而不是一开始就给学生呈现图片,让学生失去语言理解学习、锻炼思维的机会。
二、结合语文学习的特点来制作多媒体课件的理念
“语文课程内容,从大的方面看:主要包括两点:一是构成人文素养确切所指的文学、文化经典作品(定篇)以及对它们的阐释,二是包括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在内的语文知识”[1],从这两方面看,语文的学习主要是经典作品的学习以及语文知识的学习,而语文知识的学习大多数情况下也是通过文学作品来学习的。所以语文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文学作品的学习去培养学生的语感。文学作品的学习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回到文本,在教师的指导下反复阅读,读出它的精彩处、精妙处,而不适宜于教师分片段的展示在多媒体课件上,肢解课文,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语文课堂充满了理性的条分缕析,失去了语文的味道。尤其是诗歌的学习,教师不应该把重心放在多媒体课件上,甚至使用大量的图片来充斥于课堂,剥夺学生安静学习和思考的时间,而应该让学生通过诗歌精炼的语言、优美的意境、谐和的声律去感受诗歌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有多大。语文能力的形成是要靠海量阅读来支撑的,尤其是现今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教学理念“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更是要求学生大量阅读。传统的语文课堂由于受时空限制,学生的学习仅仅局限于课堂书本所呈现的内容,阅读范围狭窄。现今多媒体技术发达,教师就应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引入大量的阅读资源,让学生突破时空的限制,认识到课本课堂以外的世界,海量阅读,开拓视野,提升阅读能力。所以,在语文课堂中,应该把多媒体课件作为引入阅读资源、学习资源的一种工具。
语文学科学习的最大特点就是记忆性强,记忆对中小学生的语文学习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记忆却又是中小学生学习的一大难点。经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利用听觉获得的知识当时可掌握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当时可掌握25%,但如果将二者结合掌握的知识占获得知识的比重高达65%”[2],所以教师应该利用多媒体制作有助于学生记忆的、集声音、画面、文字、动画于一体的课件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帮助学生记忆。根据艾兵浩斯遗忘曲线,帮助学生记忆的最好方式是重复,所以有助于学生记忆的多媒体课件教师应该反复给学生播放。经研究证实,音乐也能有效促进人的记忆能力。所以在学习古诗词甚至一些古文、优美的散文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适当的引入背景音乐,帮助学生记忆。尤其是古诗词的吟唱,让学生直接把诗歌以音乐的形式唱出来,能大大加强学生的记忆能力。
三、摈弃用图片、动画视频等来阐释课文的理念
语文教学最大的误区便是把教学的重心放在解读文本“说了什么”上,而不是关注之所以使得文本成为名篇的语言特点上。“一首诗本身的内容不是最重要的,他的使之成为文学的‘呕心沥血‘惨淡经营‘苦心孤诣才是最重要的”[3]。只有学习了语言才是真正的学习了语文,只有通过语言的品味才能真正懂得作者背后所传递的情感。正如学习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不是通过欣赏几张与月与海有关的图片便可以了事的,而是要透过作者精炼绝美的语言去感受作者心中的那个皎洁的、寂静的月景之夜,欣赏伴随月升月落之际,作者对人生、时间、离别的思考,以及作者的华美精妙的语言。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其中作者有使用通感的语言修辞把缕缕清香和渺茫的歌声联系在一起,清香是通过微风送来的,若隐若现、若有若无、能真切的闻到却又似乎没有,若说没有,却又有一股淡淡的清香,这样的一种感觉正如远处高楼上的渺茫的歌声,若有若无,隐隐约约,那种感觉整个是淡的,是悠远的,作者所给我们的正是这样一种悠远的意境。所以我们要带领学生通过欣赏品味语言去看到这层美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这是通过几张展现荷塘美景的图片亦或是视频无法带给学生的。所以,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决不应该利用图片视频来代替自己的讲解,代替对课文的阐释。
总而言之,在教学中,多媒体课件应该是为学生服务的,而不是为教师服务的。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应该从始至终都围绕着能使学生更好的学习,而不是成为教师懒于思考的救命稻草。在教学中,教师也应该以多媒体课件是否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来作为制作课件的标准,而不是其它。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2]姬娜.多媒体课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7.
[3]叶扬.传统诗文的吟诵与赏析[J].图书馆杂志,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