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流程、活动、目标三个维度把控课堂教学

2019-10-23曹化清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流程思路新课改

曹化清

笔者受中央电教馆邀请,评审了“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小学语文“部优”课。打分完毕,写好点评,交起“差事”,似乎还有一些想说的话。

站在评课者的角度,我以为把控一堂语文课的教学需要三个维度:一是思路或流程清晰,二是活动充分,三是目标明确。

先说思路或流程清晰。有人说,课堂上常常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的主动性不明显。诸如小组合作之类,不少存在做样子之嫌。事实上,教师讲课犹如走钢丝绳,战战兢兢,不敢偏左,不敢偏右,得小心翼翼、规规矩矩地往下走。所以设计课的时候必须要有一条清晰的思路,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第三步做什么,直至结束。即使分为几大板块,板块之间的转换,板块内的步骤,也要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这样的思路反映在课堂上,也就是在听课者看来,看他进行得连贯不连贯,顺畅不顺畅,我把它叫作流程。评课时用得最多的词语也是流程。如流程是否简洁,流程是否顺畅。我为什么这么看重流程?因为它反映着教者组织教学的逻辑。比如教数学,它本身有逻辑,紧贴内在逻辑适当组织,就有很像样的流程。语文则不然,可教的内容很多,稍不留神就杂乱不堪,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有的甚至偏离了语文的方向。新课改初始送教下乡,我发现一个教师的课很流畅:叩问课题—初读课文—再读分析—深读探究—小结课文—拓展延伸。我稍作点评,大家都沿着这样的思路教。以后所有的教师都模仿,一度有点模式化,我甚至有点担心。而他们继续总结,最后形成特色,叫“五环四点”,还获得了省级模式奖。我做听课记录,就一、二、三、四地往下记,有的一节课记四五十条,整个课堂就形成了一条线,逻辑思路十分清晰。我培训教师时,也引导教师们这样记,目的就是把教师引导到教学的原点——设计思路上。

流程清晰有什么好处呢?一是便于设计目标。目标设计得准不准,理论上应该考虑学情,事实上是教师的“一厢情愿”,有的学生早已学会,有的仅仅是知道,教了也不会。线性化的过程,其实就是审视的过程,去粗取精的过程,“牵着骆驼穿过针眼”的过程。二是便于呈现目标。比如低年级某个环节同时呈现出三四个目标,显然不现实,线性化的过程,就是减肥消肿,保留最重要的一条,最多两条就足够了。三是教师的表达会更加精练简洁。赛课为什么比家常课“好看”,其中之一是教师表达的精准,当说则说,不当说则不说,因为“线”控制了教师的多说、乱说,甚至胡说。

推动流程靠什么法宝呢?纵观现在的课堂,一般是提问。一个环节提一到两个问题,有时是好几个问题,随着问题的解决,便转入到下一个环节。课改初期有一条评价标准,叫“课堂气氛活跃”,怎么“活跃”呢?就是学生勇于回答问题。教师的问题一出,学生纷纷举手,一片“我!我!我!”声。当一个初入职的教师、一个新手要参赛,他会怎么做呢?当然是依葫芦画瓢,师傅耍啥我耍啥。终于有专家看出底细来了,批评过去的“满堂灌”变为现在的“满堂问”。这样的课曾流行了好长一段时间。即使现在人们意识到了,但挂在网上的视频、课件、教案,还在误导着模仿学习的年轻教师。因为实践者有实践者的逻辑。一个要赛课的新手不是听专家怎么说,而是要看同行的“老司机”怎么做。

再说活动充分。一堂课设计的时候有好的思路,上课的时候有好的流程,这至少在教者来说是最满意的结果。但流程仅仅是行进的“线”,这条“线”并不都是匀速前进的,必要时要“驻足”一下,这就是点。流程只是舒畅,点则是深入。比如上课伊始的板书,通常有两种:一种是教师写板书,学生静静地观看;一种是教师写,学生跟着教师书空。我特别欣赏后一种,尤其在低年级识字阶段。这一小小的举动,其实蕴含着大道理,就是教学。什么是教学?就是教的人把学的人拉进了预设的“圈套”,共同参与,共同活动。如果只是观看教师书写是欣赏美的话,那么,跟着教师书写则是动手创造美。新课改的课常常有“合作”,但好多只是一个样子,是做给评课的人看的,缺乏合作的实质。我以为这个简单的不起眼的书空,是真正的合作。它同时为课堂定了一个基调,这堂课要“合作”。这仅仅是活动的序幕。驻留在流程上更大的看点是听、读、说、写的语文活动。听,不是听教师推进、解说的听,而是教师交代这个节点要做什么的倾听,要听清楚,听后有活动和过程,比如听写词语,完成说、读、写的特定任务。读,不论是朗读、默读,都要有任务,有过程,或找出关键词、中心句,或归纳段意,或概括中心。说,不是回答问题的“是”或“不是”,“会”或“不会”,“懂”或“不懂”,而是仿照例句说话,解释说话,概括说话,创造说话。写,不是抄写,而是动脑筋地听写、默写,有的是简单的批注,有的是单一的造句,有的是较复杂的片段练习。课堂中有这样的学生学的活动,我通常也会激动不已,想着怎么嘉奖一下,给个高分。但可惜的是,在赛课中这样的活动通常比较稀缺,教师都在有意回避,害怕“泥足深陷”,带来冷场。一旦缺少学生更多感官参与的活动,思维活动也就相应缩水,学的成分会越来越少。

最后说目标明确。把目标放在后面,也是沿袭赛课教师的思路。从理论上或者理想状态来说,应该是先制定目标,再寻找资源,最后设计方案。但相当一部分赛课教师是根据资源定方案、根据方案定目标。目标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赛课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落实得最充分,有些过分。因为好多时候你感觉这不是语文课,而是思想品德课,或者班会课,或者政治课。知识和能力表面上看似乎是一回事,其实不然。设计的思路也好,流程也好,展示的都是教师的知识和能力,而不是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相对来说,教师教知识是强项,是熟路,学生听知识、知道知识、享受知识也不难,难的是能力。而能力这一目标的相对缺失与过程和方法目标的蜻蜓点水有关。那如何落实过程和方法目标呢?就是前面说的活动,真听、真读、真说、真写的活动,通过质疑—付出—收获的过程,通过举三反一和举一反三的方法,学生才有可能提升能力。

經过多年的观察和思考,我感觉新课改的“三维目标”在理论上是行得通的,有充分的说服力。但在实践中,特别是在初入职教师和新手教师那里,却常常云里雾里,呈现的目标不是“三维”而是“三个”,并且分不清主次。知识与能力是语文的基本目标,或称核心目标。如果再详细的话,还应该把知识和能力分开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基本目标或核心目标的衍生目标,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课文本身的,只要读懂文本,价值观就会自然“润物细无声”;一部分是教师教学时的情感、倾向性体现出来的。过程与方法严格说起来不是目标,而是一种理念,它属于方法论的范畴,应该贯穿在课堂教学始终,体现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在我看来,新课改的精髓恰在过程与方法,因为在信息时代,受教育的方式比受教育内容的多少更重要。

令人欣慰的是,“核心素养”时代悄然来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对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只要牢牢抓住“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个根本,在课堂教学中营造真实的语言情境积累、运用与创造,就会开创出语文教育的新时代。

(作者单位:甘肃渭源县教师进修学校)

责任编辑 田 晟

猜你喜欢

流程思路新课改
急诊快捷护理流程在急性脑卒中抢救中的应用
新课改下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新课改核心素养下的高中数学概念教学探索
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研究
与元英&宫胁咲良零距离 from IZ*ONE
新课改下开展数学建模教学之浅见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
“一课四备”磨课流程例说
我的思路我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