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在肩关节撞击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19-10-23周涛
周 涛
(泰安市第一人民医院 山东 泰安 271000)
受到多次摩擦或挤压会造成患者肩关节肩袖结构出现病理损伤及炎症反应等病变,出现肩关节撞击综合征,症状主要表现为肩关节疼痛,使肩关节活动受限,局部有压痛感,甚至在肩关节被动活动时会出现裂碎声音。传统应用X线检查,不能清晰显示肌肉等软组织,因此具有局限性,以往相关研究显示,磁共振成像对软组织有很高的分辨率,本次研究为了进一步分析磁共振成像对肩关节撞击综合征的应用效果,现作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5月—2019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已确诊的肩关节撞击综合征患者26例作为观察组,选取26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年龄范围是34~45岁,平均年龄为(39.1±3.4)岁,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2例。观察组患者年龄范围是33~44岁,平均年龄为(38.3±3.6)岁,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1例。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选自我院;均知情同意本研究,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性别、年龄资料有可比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为体检健康者,肩关节功能正常,无肩关节疼痛史、无手术史、无重大疾病史;观察组患者肩部均有疼痛无力感,且疼痛时间持续1个月以上,上臂外展超过65度时,肩峰下至肱骨大结节会剧烈疼痛,患者进行手臂外旋时大臂活动功能受到限制,患者均无肩关节手术史、无感染史。排除标准:依从性差的患者;存在心、肾、肝、肺等脏器疾病;有药物过敏史患者;研究过程中途退出者;存在严重精神障碍的患者。
1.2 方法
扫描仪采用高场MR scanner1.5T,GP-FLEX柔韧线圈检查,让患者保持仰卧位,检查侧上臂紧贴身体呈中立位,也可保持轻度外旋体位,扫描方位有横轴位、斜矢状位及斜冠状位。横轴位重点观察关节盂和肱骨头的解剖关系、冈下肌腱、肩胛下肌腱和下盂唇损伤;斜冠状位可以诊断肩袖损伤情况,利于显示冈上肌腱和上盂唇韧带损伤情况;斜矢状位能全面查看肩袖状态,很好的评估肩袖损伤情况,方便产科肌腱附着处的病变情况,能够辅助判断横轴位、斜冠状位图。成像平面脉冲序列选取相位无卷积伪影技术,分别为:横轴位为SE TIWI、GRE-FS/PDWT-FS,斜矢状位为SE TIWI、PDWT-FS,斜冠状位为SE TIWI、PDWT-FS、STIR,层厚均为3~4mm,层间距均为0.5m。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均匀采用磁共振成像检查,对比观察体检健康者及确诊的肩关节撞击综合征患者肩峰形态各项值,将两组肩峰形态及ADH值进行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8.0对数据进行统计,计数以及计量资料分别应用(%)以及(±s)表示,分别行χ2与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观察组全部患者均出现冈上肌腱形态与信号变化,4例患者出现肌腱完全性撕裂,原发征像为肌腱局部缺如,连续性液体信号横亘肌腱全层,肌腱失去连续性;9例患者出现肌腱部分性撕裂,原发征像为肌腱变薄、增厚或不规则、肌腱关节面撕裂、肌腱内分离撕裂,但肌腱存在连续性;其余13例患者特征不明显。此外,7例患者发生肩峰下滑,6例患者肩峰部位有积液。观察组中5例患者出现肩峰呈扁平状,6例患者出现肩峰呈弯曲状,8例患者出现肩峰呈钩状。对照组患者各项症状均显示正常。
比较两组AHD值与肩峰形态。将两组AHD值比较,对照组AHD的值为(8.8±0.7)mm,观察组的AHD值为(5.4±0.6),对照组AHD值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两组磁共振成像肩峰形态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表 两组AHD值与肩峰形态对比
3 讨论
肩关节撞击综合征只凭借患者的病情和临床症状无法得出精确的诊断,需要通过影像学检查手段分析其病因及损伤严重程度,磁共振成像检查具有分辨率高及多方位成像显示肩关节,具有较高临床诊断应用价值,从而被广泛用于肩关节撞击综合征的成像诊断[1]。
本次研究中,为了证实磁共振成像在肩关节撞击综合征临床诊断应用的优越性,选取我院收治的已确诊的肩关节撞击综合征患者26例和26例体检健康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最短肩肱间隙(AHD)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这一结果表明磁共振成像可以准确评估肩峰形态和肩部肌腱病变情况,还可精确评估引发肩关节撞击综合征的病因,从而提升诊断准确性,并给予患者对症治疗[2]。
肩关节撞击综合征诊断中引入磁共振检查可以获取真实准确、高科学性的数据信息,有效显现肩关节撞击综合征的病因及其损失严重程度,有较高的临床诊断应用价值,有较好的临床检查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以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