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背景下的急救车消毒管理研究
2019-10-23刘玉芳李玉琢何会娜薛娜娜
刘玉芳 高 欣 李玉琢 何会娜 薛娜娜
急救车是承载突发疾病患者急救任务的重要运输载体,在院外急救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4]。患者进行转运过程中因创伤、呕吐及意识昏迷导致的血渍、呕吐物以及其他体液残留在急救车内的现象屡见不鲜,若清理、消毒不及时,极易滋生有毒有害病菌,为院内感染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选择快速、高效及便捷的杀灭细菌方法是目前急救车消毒管理的重中之重。
随着国家大力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建设,体现以人为本思想[5-6]。本研究探讨基于提升医疗服务能力背景下的急救车消毒管理应用,提升患者健康权益,为一线医务工作者提供良好的后勤消毒保障[7-8]。
1 急救车消毒管理研究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选取2018年5-6月河北省胸科医院6台急救车的运行数据为研究资料,将2个月期间96台次的抽样检查结果分配编码,按随机数表法分为清水冲洗组、紫外线消毒组和二氧化氯消毒组,每组32台次。
1.2 消毒方法
(1)三组采用不同的清洗消毒方法:①清水冲洗组使用流动清水对车厢内部进行冲洗,擦拭干净(包括防水地板)后静置30 min进行采样;②紫外线消毒组在使用清水冲洗干净后打开固定标配15 W紫外线灯照射30 min采样;③二氧化氯消毒组在使用清水冲洗干净后配置250 mg/100 ml气溶胶进行弥散20 min采样。
(2)执行完急救任务后即刻采样培养,进行细菌菌落定性定量分析;三组消毒后分别再次采样,确定各组消毒后车内菌群数量。
1.3 采样及培养方法
按照原卫生部印发的《消毒技术规范》[9]要求,对空气及接触物品进行采样操作,采样时的操作温度相差<1 ℃,相对湿度<5%。以琼脂糖凝胶培养基作为计数操作,血培养基作为细菌菌群分类鉴定使用。
1.4 评价标准与指标
(1)评价标准。参照《消毒技术规范》评判标准,急救车属于三类环境,空气菌群数量<500 cfu/m2、车内器械物品表面菌落数<10 cfu/m2方可认定为符合操作技术标准。
(2)评价指标。对比急救任务后三组车内空气及器械污染情况,以及不同的消毒方法后空气及器械菌落数和杀菌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率(%)表示;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数据间多重对比分析采用LSD-t检验,以均值±标准差表示。设定检验水准α=0.05,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急救车消毒管理研究结果
2.1 急救任务后车内空气及器械污染情况
抽检的96台次急救车完成任务后车内空气平均菌落数为(6658±1165)cfu/m2,器械平均菌落数为(168±28)cfu/m2。清水冲洗组、紫外线消毒组和二氧化氯消毒组三组急救车使用后空气平均菌落数及器械平均菌落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急救任务后车内空气及器械污染情况(±s)
表1 急救任务后车内空气及器械污染情况(±s)
2.2 不同消毒方法效果比较
清水冲洗组急救车使用完成消毒后空气平均菌落数为(1535±386)cfu/m2,空气细菌杀菌率为(69±7)%;紫外线消毒组急救车使用完成消毒后空气平均菌落数为(389±57)cfu/m2,空气细菌杀菌率为(92±8)%;二氧化氯消毒组急救车使用完成消毒后空气平均菌落数为(375±38)cfu/m2,空气细菌杀菌率为(93±7)%。两两对比分析,清水冲洗组消毒后空气平均菌落数仍明显高于紫外线消毒组和二氧化氯消毒组,杀菌率低于紫外线消毒组和二氧化氯消毒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6.836,F=109.235;P<0.05),见表2。
表2 不同方法消毒后车内空气菌落数及杀菌率对比(±s)
表2 不同方法消毒后车内空气菌落数及杀菌率对比(±s)
清水冲洗组急救车消毒后器械平均菌落数为(23±5)cfu/m2,器械细菌杀菌率为(81±6)%;紫外线消毒组急救车消毒后器械平均菌落数为(5±2)cfu/m2,器械细菌杀菌率为(95±7)%;二氧化氯消毒组急救车消毒后器械平均菌落数为(5±2)cfu/m2,器械细菌杀菌率为(95±6)%。两两对比分析,清水冲洗组消毒后器械平均菌落数仍明显高于紫外线消毒组和二氧化氯消毒组,杀菌率低于紫外线消毒组和二氧化氯消毒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80.241,F=116.157;P<0.05),见表3。
表3 不同方法消毒后车内器械菌落数及杀菌率对比(±s)
表3 不同方法消毒后车内器械菌落数及杀菌率对比(±s)
3 讨论
河北省胸科医院接到救援任务及患者转运任务主要以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为主,持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背景下的急救车消毒管理工作对预防患者交叉感染、保障随车医务人员健康意义重大。
3.1 消毒质量管理
本研究分析了急救车使用后车内空气及器械表面细菌种类,其结果显示,使用后消毒前急救车内细菌种类繁多,包含枯草芽孢杆菌、蜡样芽孢杆菌、非肺结核分支杆菌、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结核杆菌等,均属条件致病菌[10]。基于提升医疗服务能力背景下,医院采取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提升质量管理品质。完善了制度体系建设,建立了急救车医院感染管理体系,实施院、科两级质量控制,科室执行持续改进管理体系方案,医院监督执行结果。按质量改进原则对急救车物品摆放、整洁和消毒,并对使用规范等方面进行优化流程,合理控制关键点,使急救车管理不断标准化、合理化和程序化,为危重患者急救提供有效保障,实现患者的安全管理,避免医院感染的发生。
3.2 消毒方式选择
本研究使用3种不同的方法探讨持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背景下对急救车和急救器械进行清洗消毒处理,其结果发现,清水冲洗组、紫外线消毒组和二氧化氯消毒组3种不同的消毒方法处理后,急救车内空气及器械的细菌含量均较消毒前明显下降。且紫外线消毒组和二氧化氯消毒组消毒效果均符合国家相关质量要求和标准;紫外线消毒组和二氧化氯消毒组空气细菌杀菌率分别为(92±8)%和(93±7)%,消毒后器械细菌杀菌率分别为(95±7)%和(95±6)%,均达到良好的细菌杀灭水平。
紫外线消毒具有消毒速度快、灭菌效率高的特点,能够有效杀死病毒、细菌、孢子及真菌等有害物质,且属清洁能源,同化学消毒剂相比避免了腐蚀性,对环境及器具保护性好[11]。紫外线消毒操作相对简便,对操作人员相对安全可靠。但是紫外线消毒也存在一些缺点,如紫外线耗电量相对较高,对急救车蓄电池能力是一项考验;紫外线消毒后无持续杀菌能力。二氧化氯是强氧化剂,同样有高效、强力杀菌的特点,除对一般细菌有杀灭效果外还对厌氧菌及真菌等有极好的效果。二氧化氯不仅杀灭细菌效果好,且杀菌效果持久。相关研究表明,二氧化氯24 h后杀菌效率仍然能维持在80%以上,还具有无毒级产品特性,因此可作为直接接触患者皮肤器械常用消毒剂之一[12-14]。
鉴于紫外线和二氧化氯两种消毒方式的特性和持续杀菌能力,特制定一套符合医院急救车消毒管理的规定,每日急救任务完毕采用清水对车体、车厢进行冲洗,使用电动气溶胶喷雾器(95%以上液滴粒径<20 μm),将配置的250 mg/100 ml二氧化氯气溶胶在急救车内弥散20 min,保证急救车的洁净,此外,每日使用紫外线消毒1次,进一步保证消毒效果。
4 结语
急救车是参与临床救治、转院工作中必不可少的设备,在持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背景下的医院急救工作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车内药品、物品充足有效,设备状态良好、干净以及消毒彻底是提升抢救品质的关键,因此,急救车实施综合质量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对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为患者提供健康保障,完善医疗服务、提升医院管理品质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为同类型医院实施管理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