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市明:人生并不是“成王败寇”的战场
2019-10-23李晓木
○李晓木
在拳台上,他是享誉世界的职业拳王;在舞台上,他是拳击文化的推广者,让观众明白拳击的艺术。他打倒的是一个个懦弱的自己,是一次次外界的怀疑。
他说:“不必有金腰带,不必有金牌,甚至不必有观众。戴上拳套,登上拳台,倾情出拳,流血流汗,人人都可以是自己的拳王。”
拼,未必会到达梦想的王国;不拼,就无法拥有实现梦想的任何机会。
拿命来拼
1981年5月,邹市明出生在遵义的一个高知家庭,母亲是老师,父亲是工程师。
父母对他的要求十分严苛,希望他学习全优,超越他们教过的所有孩子。可是邹市明天生对学习不感冒,比起在课堂上课,他更愿意在操场上跑45分钟。
那时他没少被打击,被否定。幸运的是,母亲发现了他身上异于常人的运动天赋,送他去了武校。在武校,邹市明第一次接触拳击,并迅速爱上了它。
在学校,他每天训练。虽然那些训练让他浑身是伤,脚底板磨出必须去医院切除的厚厚老茧,他却甘之如饴。
那时候,他每周都去一趟姨妈家,途经贵阳最繁华的街头,3 公里的路程,万人熙攘。他盯着每一个迎面而来的行人,不与他们擦肩,快速穿行而过,把这当作一种躲闪练习。
每一个街口、每一条巷道,都成了他的训练场。
路再也不能好好走了,一片叶子掉下来,他都把它当作一个对手;遇到一棵树,他也假想它会动,要先躲,再走过。好多路人看到邹市明,纷纷投来“你有精神病吧”的眼神。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他开始参加各种比赛。选手只要抽到贵州邹市明,都自认运气差。因为,邹市明真是拿命来拼。
毕竟他太懂得,只有拼了之后,才有机会遇见未来想要去争夺的东西。
历事炼心
今天的“拳王邹”,是由许多个艰难的坎儿扎扎实实成就的。
23 岁,是拳击手最好的年龄。在体能处于巅峰的年份,他却输掉了2004 年雅典奥运会的比赛。
48 公斤级拳击半决赛,比赛进行到第二回合,他已经赢了对手6 个点,台下的张传良教练和台上的他都觉得胜券在握,大局已定,对2004年实现中国拳击奥运金牌零的突破信心满满。
谁知,转瞬之间场上情况陡然逆转,他挨了一记重拳,局势从优势转向劣势。对手一拳又一拳,连上10个点,比分大逆转。
在半决赛击败他的古巴名将巴特雷米,其实曾是他的手下败将。
尽管获得奥运铜牌也已经是中国拳击历史性的突破,但他还是难以接受。
输掉比赛的那天,刘翔夺冠。亚洲人创造了110米跨栏的历史,世界震惊,举国欢庆。一份具有开创性意义的荣光,本来也可以属于邹市明。
虽然很难过,他却会更努力。失败是一面镜子,照见你埋头过坎,历事炼心。
“永远别说放弃。”聊到那段时光时,他盯着我们的眼睛说。
2008 年,邹市明拿下了中国拳击历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奥运金牌。
得到了想要的,然后呢?
2012 年,邹市明又拿了一个冠军。后来,他拿下WBO蝇量级世界拳王金腰带。
得到了想要的,然后呢?
就像电影《搏击俱乐部》中说的一样:“不管你拥有什么,到头来那只会钳制你、羁绊你;唯有失去一切,你才能自由自在地随心所欲。”
一切从零开始。
既然已经得到了很多,就想想如何给予吧。
他开了一家拳馆,帮助更多有梦想的孩子,让他们成为拳王。
他选择以一己之力来推动中国拳击时代的发展,创造一个不仅属于他而且属于他们的拳击时代。
比赛有输赢,但拳击无胜负
7 平方米的拳台上从来没有真正的赢家,胜利和失败都将伴随着痛苦。
他曾最想要金腰带,在得到它后,他开始去想如何帮助和影响更多的人。
从中国西南部的小城遵义,到美国西南部的“天使之城”洛杉矶;从桃溪寺深山武校的迷茫,到贵阳繁华街头的闪躲,再到浮华名利场拉斯维加斯的光荣。
但凭热爱,从少年、青年,到中年,邹市明让我们懂得:人生并不是“成王败寇”的战场,而是拼搏者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