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斋仙方》主题创作/序
2019-10-23陈兆典
陈兆典
再次为家母写序,我深感惶恐。
这两年来家母重拾画笔,可钦可敬可喜可贺,此次画展便是一种集中的展现,展现传统的技艺,也展现了浪漫的思想。然则《序言》不能只谈绘画如何,更要解释一下为什么会有此次画展,了解来龙去脉,比画展本身也许更为重要。
2016 年夏,顽劣如我,忽得开蒙。其实并非我自悟,而有一番特别的机缘巧合。犹记当年夏日炎炎,我在家中作画数张,以现在的眼光看来自然不足之处甚多;但当时志得意满,颇为骄狂。遂向父亲借闲章数枚,以图全功。未曾想电话虽通,却忽遭训诫斥责曰:“学艺数载,画不足取,书法更不足论;不想印也无有一枚,如此稀松之辈,安有脸面来借老爸之印?可速去”!现在想来,其言本非虚。然当时忽遭如此“闷棍”,真真是气喘如堵,胸闷如鼓。心中悻悻之恨,不可言说。于阳台久驻,望之于外,见楼下人如群蚁,车如纺梭,不禁痛下决心:“自己学印,不求他人”!又过月余,思来想去,估摸此事受斥已过,便于饭桌之上提及学印一事。父亲神色淡然,只问欲学篆刻理论乎?欲学篆刻实践乎?遥想前日之当头闷棍,便答欲学实践。父亲神色愈加僵硬,命我日日描摹汉印,却不准动刀,直言先须磨汝耐心,并放言曰:“以汝之稀松脾性,我断言尔绝无撑过一月之可能。”
后续之事,变迁日多,中途也有一时之放弃。直至2017年末,有幸拜名家为师,最后终是坚持下来。现今不敢自称学印有成,但已略有心得。而为何要说学印之事,是因为在这段时间,我们家发生了一件大事。
父亲于2012 年至2015 年偶然罹疾,因艺名颇盛,天下传言,街头纷纷,巷陌皆知。头尾掐算,约三年有余。在这期间家中事务繁杂,老父奔波于杭沪京三地求医问药,在没有确诊的那段时光中,父亲的健康起伏沉浮,实在是如同架在脖颈上的钢刀,始终悬而未决,却明晃晃冰冰凉,宛若控弦悬剑,未知何向。只得小心翼翼,须臾不敢稍有怠忽。在那时候无论是父母,还是我的心理压力,都可想而知。中途诸多医生名家诊断,众说纷纭,却难定数;各种传言推断,听的我后脊发凉,实在是六神无主。最后拖延年余,也幸得薛、赵、胡诸圣手和杏林诸家如鲍公妙诊,观其表征而确其内里,多方会脉,确定病灶所在,施以针药,中西医药双管齐下,治病护体,水火相济,方保得家父绵延痊愈,今日精神矍铄,尤甚往昔;我心下之乐,无需赘言。
陈振濂书“颐斋仙方”
这几年时光,母亲殚精竭虑,在情况不明朗之前,不得不奔波各处,求医问药,取舍优劣,其间压力,无不让人感叹。其心之诚,其意之坚,实是巾帼豪杰作派。母亲军队大院出生,窃以为据此事亦可见微知著,自小浸染在军队环境,军队是国家的脊梁,母亲则是我们这个小家的脊梁。现在想来,家母本是柔弱女子,学艺称工笔花鸟,最是浪漫抒情。坦言一生只求春花秋月,不想理会人间风霜。而在此时却成为了一个家庭的主心骨,各种担当,各种决断,在疲惫憔悴的面容之下,展露飒爽之姿。虽然暗夜之中也有惊惧,人后独处之时也有惶惑,但在配合医嘱这件事的判断上,却无一错。可以说数年病疑,得以东山再起,起码有一半是母亲决断正确所救,另一半自然是诸多名医合力之功,或许还有几分飘渺却无法捉摸的天意。
以前常听故事,年轻人求佛,最后一个高僧说:这世上之佛,非求泥塑木偶。你只看谁在你到来之时倒穿着鞋子出来迎接,那便是佛了。在多年后年轻人回到家中,发现这世上众生,只有母亲不是倒穿着鞋,而是连鞋都没穿就出来迎接。足证佛就在身边。此言非虚此事。现在写来,寥寥数言,各种艰险,心中之苦,难以付诸笔端。但是我却越觉得母亲一心救人,此时度的人只有两个,一是父亲有恙,须缓急济之;二是儿子,须尽心塑他人生。不谈别人如何,在丈夫和儿子眼里,这与菩萨并无二致。在父亲强健如初之后,母亲则发挥艺术家的本能,寻找在最危急时刻父亲使用的典型药方,取其中最重要的15 味药材,绘画创作,以此纪念这在我们家徬徨迷离的一段特殊时光。而我则附家母骥尾,虽然不才,喜悦之心也颇得之毫末。自家母始画此药方之时,遂发宏愿,愿作15 方药名小印,以作锦上添花之举。
这套由我与父母合作之作品,则被父亲命名为“颐斋仙方”。父母绘画书法之技艺,自是精深博大;我之印拙,且不说相提并论,相去直可谓云泥有别。然此组篆刻,自学印伊始直至渐入佳境,印章风格虽然多变,或仍落徒有其表之失,但它本是一种从幼稚到成熟的渐进过程。失亦是得,如是而已。
此次画展,本不欲自曝其短。然则“颐斋仙方”画、书、印三联,实起于我家三人忆旧念新之愿,在我印学一道,最称末技,只待求教诸位师长方家赐我指正批评而已。
母亲二次画展已近七年,为儿不敏,然亲历其境,甘苦自知。七年来点滴耕耘,坎坷曲折:皆在家人心下,亦皆在世人眼中。言语苍白,不可述我心中感慨之万一。若言天下百愿,为儿只愿家慈寿增百岁。那略显风霜的脸庞,实是可以比年轻时候更加美丽。
张敏绘“颐斋仙方”十五味药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