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颤吟中的音高波动
2019-10-23伍渝、柳霞
伍 渝、 柳 霞
一、导 言
“歌唱颤吟”一词对许多同人来说很陌生,其实只要开口唱歌,我们都在运用此技能,只是长期习惯性地将其称为“颤音”罢了。而真正的颤音,是在声乐谱上明确标记“trill”的音,使用的时空范围很小,对歌唱技巧的要求也很高。
歌唱颤吟(vibrato)与颤音(trill)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装饰技法,虽然它们都是对声音的美化,但二者“声音形态最重要的根本区别在于:颤吟的波动变化是渐变的,而颤音则是突变的”①。
上海音乐出版社1988年版《外国音乐辞典》、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年版《牛津简明音乐词典》和1994年版《外国音乐表演用语词典》等多部专业辞书,都将“vibrato”译作“颤吟”,而将“trill”译作“颤音”以示区别, 这无疑是十分精准的。
二、现存的各种歧见
威廉·文纳在他的巨著《歌唱——机理与技巧》一书中指出:“颤音实际上是在两个音高上徘徊,一个高的一个低的。”②同时,他还论证了“从声学上说,嗓音颤音是音高、强度和音色中的波动。”③这些精辟的论点揭示了歌唱颤吟的机理和特征,也早已成为我国声乐界的共识。
然而,对歌唱颤吟中音高波动的幅度(波幅、振幅、音高差)却存在着很多互不兼容,甚至完全相反的观点。笔者将其略作整理,列举如下:
观点一:“音高上至少有半个音的变化。”④
观点二:“音高波动总幅度在半音音程之内。”⑤
观点三:“颤吟在音高上是有严格的界定。多数生理学界和歌唱界的专家都认为其不能超出半音,这在听觉效果上被认为是协和的。出现超出半音的颤吟一般是在老年歌者的嗓音中,生理学界认为是声带老化导致。”⑥
观点四:“颤动的幅度一般都在同一音的音高波动内最多不会超四分之一音高。超出了这一幅度,听起来就不舒服, 就被认为是不正常的‘Vibrato’。”⑦
显然,上述关于歌唱颤吟中音高波动的幅度“至少有半个音”和 “不能超出半音”是完全对立的观点。
上述观点一是权威著作中的结论之一,曾被我国学者广泛地正面引用。令人不解的是,与之相反的结论竟然会同时成立于同一篇论文之中。
观点五:引用并认同“至少有半个音”的结论后,接着又说,“正常颤音振幅一般为半音以内”⑧。
观点六:引用并认同“至少有半个音”的结论后,接着又引用并认同钟育乔等人的结论:“只要两个频率有极少差异就可能产生这千分之几的相对变化率,就能听到悦耳的颤音。”⑨
既然上述观点都是关于“vibrato”(颤吟)中的音高波动幅度的,那么,其波动幅度究竟是“至少有半个音”(等于或大于半音)还是“不能超出半音”(小于半音)呢?
三、测音与统计分析
为了探求正确答案,笔者随机采集了四位“美声”学派歌唱家的纯人声(伴奏休止时)歌唱颤吟片段,其格式为“wav”(数字音频采样),长度为1000毫秒(1秒),将其作为样本分别载入音频软件(Sound Forge)中,每个样本分设12个测量点(间距80毫秒左右,因为所测各样本的颤吟密度均为6次/秒左右,较高音和较低音2个点乘以6次),并在频谱分析仪中分别测量和记录其音高(基音频率),现将结果统计和分析如下:
(一)女高音歌唱家曹秀美(样本选自她演唱的欧洲古典歌剧咏叹调)
表1
图1 曹秀美演唱此音的1号测量点实测截图
图2 曹秀美演唱此音的2号测量点实测截图⑩
测量表明:曹秀美演唱的音高为小字三组的d(1175Hz), 表1左列均为波动中较低的音1165Hz,低于小字三组的d 10Hz;右列均为波动中较高的音1208Hz,高出小字三组的d 33Hz。
通过《音分值与频率对照表》⑪分别查出较高和较低频率的音分值,其差额即该样本的颤吟波幅。但此表只列出了小字一组以内各音各频率的音分值,高于(或低于)此范围的频率,需要降低(或提高)八度来查找,即频率除以(或乘以)2。
1208Hz和1165Hz的音均已进入小字三组,需要降低两个八度(即除以4),得到302Hz和291Hz,它们各自对应的音分值分别为249音分和185音分,二者之差为64音分。这证明曹秀美演唱的此音时颤吟的音高波幅小于半音(100音分)。
如果不查音分值,而改求二者的频率比,也会得到相同结果。
(二)次女高音歌唱家芭托丽(样本选自她演唱的欧洲古典歌剧咏叹调)
表2
图3 芭托丽演唱此音的11号测量点实测截图
图4 芭托丽演唱此音的12号测量点实测截图
测量表明:芭托丽演唱的音高本是830Hz,表2左列均为波动中较高的音,其平均值892Hz高于42Hz,已经超过小字二组的a(880Hz)的音高;右列均为波动中较低的音820Hz,低于小字二组的升g 10Hz。
平均值算法:查表得较高组平均值892Hz和较低音820Hz各自对应的音分值分别为924音分和778音分,相差146音分。这证明芭托丽演唱的此音时颤吟的音高波动幅度远大于半音。
绝对值算法:查得最高音906Hz(出现四次)对应的音分值为951音分,减去较低的778音分,得173音分,已接近全音(200音分)。
(三)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样本选自他演唱的欧洲古典歌剧咏叹调)
表3
图5 帕瓦罗蒂演唱此音的5号测量点实测截图
图6 帕瓦罗蒂演唱此音的6号测量点实测截图
帕瓦罗蒂演唱的此音实际音高为小字二组的c(523.26Hz),记谱音高为小字三组的c即通常所称的“High C”。
查表计算的音高上下波动幅度是1183音分与1033音分之差150音分,大大超过了半音。
(四)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样本选自他演唱的欧洲古典歌剧咏叹调)
表4
图7 廖昌永演唱此音的5号测量点实测截图
图8 廖昌永演唱此音的6号测量点实测截图
测量表明:廖昌永演唱的此音的实际音高为小字一组的f(349.23Hz,记谱音高为小字二组的f)。颤吟围绕着这个音,在向上波动时(左列),仅差4Hz,就是小字一组的g(392Hz)的音高;而在向下波动时(右列)又低于小字一组的f的频率4Hz。
用同样的算法,查得388Hz和345Hz各自对应的音分值分别为683音分、479音分,相差204音分,这证明廖昌永演唱的此音在颤吟时,其音高波动幅度微微超过了全音(200音分)。
结 论
综上所测,可列表对比如下:
表5
以上四例足以证明:美声唱法歌唱颤吟的音高波动,既可以小于半音(在半音以内),也可以等于或大于半音。前面所列六种观点,存在着以偏概全或自相矛盾的谬误。
至于“小于半音”的下限,即最小的颤吟波幅当为几何?这应当以人耳能否感受和辨识其波动为准。在人声范围内,过于小的波动(例如20音分,即半音的五分之一以内的变化),人耳是不可能辨识的,听起来就是无颤吟的平直音。
而“大于半音”的上限呢?以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为例,他目前当然并非“老年歌者”,声带也还远未老化,然而他的歌唱颤吟音高波动不但经常大于半音,还会略微超过全音。这说明美声唱法的歌唱颤吟,其音高波动幅度是具有相对的自由度与灵活性的,那些断言 “不能超出半音”的限定,的确有失于偏颇,更经不起美声歌唱艺术实践的检验。大于或远大于半音的颤吟在本文四例中就有三例。
对于我国学术界而言,这个问题早在半个多世纪之前就应该是解决了的。在著名音乐学家缪天瑞先生出版于1950年的《律学》一书中,就曾转引过西肖尔在《音乐心理学》中所引前辈学者在20世纪30年代的研究成果: 经测音统计的29位“美声”学派歌唱家中,“吟音(即颤吟)波动”幅度在半音以内的有17位,大于半音的就有12位。⑫这一成果既否定了“美声”歌唱颤吟波幅“至少有半个音”的观点,也否定了其“不能超出半音”的论断,与本文的结论是一致的。
80年前,这29位“美声”歌唱家的颤吟波幅从62音分到196音分,最大波幅尚未超过全音⑬;而本文所测四位“美声”歌唱家的颤吟波幅,从64音分到204音分,最大波幅已经超过了全音。那么,现代“美声”歌唱家们的歌唱颤吟幅度,比起80年前总体上是否在扩大且更加多样化?此问题因涉及歌唱颤吟的其他方面,如欧洲“美声”学派随着时代的变迁、或因植入非欧洲文化圈后会不会发生变化?同一位“美声”歌唱家在演绎不同作品、演唱不同声区时是不是出现相同的颤吟技法?不同声部的“美声”歌唱家的颤吟有没有其自身的不同规律?…… 这还有待于其他课题继续深入探究。
美声唱法之外的其他唱法,如中国的民族唱法、戏曲唱法,以及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地各民族的民间唱法,其颤吟波幅则更加千姿百态。作为人类艺术创造活动之一的歌唱,颤吟是人们美化歌声、强化感染力和形成自己特定艺术风格的重要手段。不同唱法的不同颤吟,是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形成、在演唱者和听众之间达成了共识的,不应对其音高波幅制定统一的标准或加以刻板的限制。
笔者曾经测量过京剧生角、旦角的唱腔和川西北尔玛(阿尔麦)男声二重唱民歌,其颤吟波幅从半音到全音,从小三度到更大,不一而足,异彩纷呈。正是这些被称为“听起来就不舒服”“不正常”的大幅度或超大幅度的歌唱颤吟,成为那些歌者的审美选择与追求,也构成了其歌唱独特艺术风格的重要元素和显著标志之一。
注 释
①柳霞《歌唱颤吟与颤音辨析》,《黄河之声》2013年第9期。
②[美]威廉·文纳著,李维渤译《歌唱——机理与技巧》,世界图书出版社2000年版,第292页。该书中所译“颤音”一词实指“vibrato”, 即颤吟。
③④同注②,第 280页。
⑤施国新、曹旭等《歌唱颤音的基本特征及其运用》,《南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年第4期。
⑥付畇、钟斌等《歌唱颤吟的标准和教学中应注意的事项》,《音乐创作》2012年第9期。
⑦田中林《歌唱发声中错误的Vibrato (颤音)及纠正办法》,《艺术探索》1992年第1期。
⑧范义付《声乐颤音、抖音、摇音、直音的对比分析》,《电影评介》 2008年第12期。
⑨于善英、池万刚等《歌声中“颤音”和“嗓音共振峰”相互关系的声学研究》,《黄钟》2005年第4期。
⑩其余实测截图除测量点有别之外,其音高皆为此二图之循环重复,为节省篇幅从略,下同。
⑪缪天瑞著《律学》,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版,第258页。
⑫⑬同注⑪,第24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