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发骨折术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2019-10-23杜玄乔欣军闫致旺苗世红李润奇王莹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19年4期
关键词:凝血酶原半胱氨酸二聚体

杜玄 乔欣军 闫致旺 苗世红 李润奇 王莹

多发骨折是指两处及以上部位发生骨折,多由高能量损伤引起,如车祸等[1-2]。多发骨折术后患者接受骨折部位损伤以及手术打击,全身因过度应激反应可能会造成凝血系统、免疫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发生障碍[3-4]。凝血系统障碍严重时会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DIC 不是单独疾病,而是一种临床综合征。由于机体内凝血机制被弥散性激活,使得小血管内广泛纤维蛋白沉着,导致组织和器官损伤[5-6],并因凝血因子的消耗而引起全身性出血倾向。两种彼此矛盾的表现在DIC 发生发展过程中逐渐出现,病死率高达30%以上。多发骨折术后患者一旦发生DIC,治疗上非常棘手。多发骨折术后,患者骨折虽已固定,但应激反应仍然存在,发生DIC后很难纠正。如能早期提示有发生DIC 的可能,对后续治疗将起到引导与决定性作用[7]。本研究选取2017 年3 月至2018 年12 月于我院重症监护室治疗的多发性骨折术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寻找DIC 发生的危险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标准:①患者符合多发骨折诊断标准,合并DIC 的患者需符合DIC 诊断标准[7-9];②患者伤前无血液系统疾病;③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既往患有风湿免疫疾病的患者;②有严重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③长期服用激素的患者;④依从性差,不配合的患者;⑤其他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

纳入患者按照是否合并DIC 分为两组:实验组为多发性骨折合并DIC 的患者48 例,对照组为同一时间段内多发骨折但未合并DIC 的患者48 例。

1.2 资料收集

查阅患者住院病历,总结患者资料,是否合并DIC,以及患者性别、年龄、骨折数量、吸烟史、高脂血症等。进入医院化验检查系统,比较两组患者多发骨折术后第1 天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等数据。

1.3 统计学分析

以SPSS 24.0 行统计分析。应用logistic 回归分析,研究患者性别、年龄、骨折的数量、吸烟史、高脂血症、多发骨折术后第1 天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等指标,评估这些指标对多发骨折术后DIC 的预测作用。P<0.05 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利用ROC 曲线,计算AUC 曲线下面积,验证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资料

实验组男性26 例,女性22 例,平均年龄(43.21±9.85)岁;对照组男性25 例,女性23 例,平均年龄(45.36±9.57)岁。两组患者统计数据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

根据组间变量的情况,首先剔除两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的变量,然后把其余变量进行回归分析,采用向后瓦尔德法。结果发现,多发骨折术后第1 天血小板、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是预测多发骨折术后DIC 的独立危险因素(表2)。

2.3 独立危险因素的ROC 曲线以及曲线下面积

根据二元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绘制多发骨折术后第1 天血小板、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的ROC 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图1、表3)。结果发现,术后第1 天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曲线下面积超过0.5。因此,这两个指标是预测多发骨折术后DIC的独立危险因素。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Table 1 General data of patients in the two groups

表2 两组患者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Table 2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results of patients in the two groups

表3 两组患者预测指标曲线下面积Table 3 Area under the predictive index curve of patients in the two groups

图1 两组患者ROC 曲线Fig.1 ROC curves of the two groups

3 讨论

多发性骨折多为高能量损伤,常伴有脏器损伤。研究显示,多发骨折是美国40 岁以下创伤患者的首位死因[10-11]。多发骨折损伤大,患者应激反应强烈,并且创伤后的手术(二次打击)极有可能造成患者免疫系统及凝血系统调控紊乱,可引发DIC[12-13]。多发骨折术后合并DIC 在治疗上较单纯DIC 患者更为棘手,而且病情发展迅速,很难纠正[14-16]。因此,在术后早期预测DIC 的发生,进行针对性治疗,可缓解患者病情,降低临床死亡率。

DIC 终末损害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目前对于DIC 的诊断标准较多,但应用最为广泛的是ISTH 诊断标准。ISTH 诊断标准采用积分方法,纳入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等指标。积分≥5 分即可诊断为显性DIC,<5 分为非显性DIC,需要继续每天评估。ISTH 提出了显性DIC 与非显性DIC 的概念,强调了预测DIC 的重要性。但是ISTH敏感性较低,显性DIC 患者往往病情已进入消耗性低凝血期[17-19]。

目前对于DIC 的预测指标,常用的是D-二聚体、纤维蛋白酶原、部分活化的凝血酶原时间等,但是这些指标的预测价值并不明确。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患者骨折数量、吸烟史、高脂血症,以及多发骨折术后第1 天血小板、部分活化的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等指标,通过组间比较,剔除了骨折数量、吸烟史、高脂血症、术后第1 天部分活化的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等指标,并对剩余的指标进行二元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术后第1 天血小板、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是多发骨折术后患者出现DIC 的独立危险因素,说明这三个指标具有预测价值。我们进一步采用ROC 曲线以及计算曲线下面积评估指标预测价值的敏感度与特异度,发现术后第1 天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的曲线下面积超过0.5,说明术后第1 天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是预测术后DIC 的独立危险因素。

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XIII 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产生的特异性降解产物,其水平增高可以作为纤溶亢进的指标。同型半胱氨酸是反应机体氧化应激程度的标志。多发骨折术后患者机体内氧化应激反应剧烈,一旦发生调控紊乱就会造成血中同型半胱氨酸含量明显增高。目前,关于同型半胱氨酸的研究主要在心血管领域,关于DIC 方面的研究很少。本研究通过logistic 回归分析以及ROC 曲线,评估多发骨折术后DIC 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开展防治DIC 提供研究基础。

4 小结

多发骨折术后患者易发生凝血功能障碍,严重者可出现DIC,且难以纠正,临床死亡率高。通过早期预测,分析发生DIC 的可能性,并及早进行干预,可有效降低DIC 发生的可能性。本研究显示术后第1 天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值是预测DIC 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结果尚需大样本量多中心研究来加以证实。

猜你喜欢

凝血酶原半胱氨酸二聚体
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及血小板检验的临床价值
降钙素原、D-二聚体联合SOFA评分对脓毒症预后的评估价值
VIDAS 30荧光分析仪检测血浆D-二聚体的性能验证
健康人群同型半胱氨酸与血脂的水平关系
不孕症女性IVF助孕前后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变化与妊娠结局
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降解物水平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相关动脉自发再通的相关性研究
血清高同型半胱氨酸在多发性骨髓瘤治疗及预后中的临床意义
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2型糖尿病并扩张性心肌病诊断相关性研究
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对产后出血影响的临床效果
血栓、止血实验在肿瘤疾病中的运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