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一道选考实验题看背后的实证精神

2019-10-23朱满员

生物学教学 2019年10期
关键词:悬液培养液证明

朱满员

(浙江省海盐高级中学 海盐 314300)

1 原题展示

2017年4月浙江省选考科目考试生物学试题中的第33题: 欲研究药物乙对海拉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请根据以下提供的材料与用具,以海拉细胞的细胞数变化为测定指标,完善实验分组设计和实验思路,预测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与讨论。

材料与用具: 海拉细胞悬液,药物甲溶液(对细胞增殖有影响),药物乙溶液,培养液、培养瓶,血细胞计数板,显微镜等。(要求与说明: 细胞计数的具体操作过程不作要求,不考虑加入溶液对体积的影响,实验条件适宜)

回答下列问题:

(1) 实验分组设计:

A组: 海拉细胞悬液+培养液

B组: 海拉细胞悬液+培养液+药物甲溶液

C组: 海拉细胞悬液+培养液+药物甲溶液,培养一段时间后,加入药物乙溶液。

(2) 完善实验思路:

参考答案: ①取细胞悬液加入到含培养液的培养瓶中,用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计数并记录;②将细胞悬液分别加入到A、 B、 C三组培养瓶中进行培养;③每隔一段时间分别测定三组培养瓶中的细胞数并记录;④当细胞增殖达到一定数量时,向C组加入药物乙溶液。⑤重复③,统计并分析所得数据。

(3) 预测实验结果(以坐标曲线图形表示实验结果,并标出加入药物的时间):

参考答案见图1。

(4) 分析与讨论: 药物甲的作用是促进海拉细胞的增殖。

图1 不同药物对海拉细胞增殖的影响

2 试题分析

基于该题的答案,会产生2个问题: ①为何要加甲药物?若要证明乙药物有抑制细胞增殖的作用,则只需2组: A组——海拉细胞悬液+培养液,B组——海拉细胞悬液+培养液+药物乙溶液,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B组的细胞数比A组的细胞少即可证明乙药物具有抑制细胞增殖的作用。先加甲药物促进细胞增殖,再加乙药物抑制细胞增殖,是不是有“将简单问题复杂化”之嫌?②甲药物也具有抑制细胞增殖作用可不可行?题干只说明对细胞增殖有影响,那在逻辑上促进与抑制都是可以的。

事实上,在药效的验证实验中有一个原则,即仅凭单一方法的某一指标,不宜下绝对的结论。针对某一效应,应同时采用不同物种/方法,多项指标的实验且都获得一致结果才好下明确的结论。如: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2个实验采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却证明了同一个结论——DNA是遗传物质。DNA半保留复制的证明也是采用了不同的方法(Meselson和Stahl的实验、Taylor的实验、姐妹染色单体差别染色法[1])得到了相同的结论。所以,此题应是用不同的方法来研究乙药物的抑制作用,并采用了组间对照与组内的前后对照方式。于是题干中提供了一个甲药物,且只提示对细胞增殖有影响,并没有明确说明是促进还是抑制作用。所以,有许多学生对第(3)小题实验结果的预测进行了分情况讨论(图2),从而造成第(3)小题因多图而失分的情况。

不同药物对海拉细胞增殖的影响

不同药物对海拉细胞增殖的影响

3 试题背后的实证精神

出现两种实验结果预测图,说明学生只是在理论层面上分析甲药物的作用,而没有深究到实证层面。作为验证乙药物的抑制作用,若甲也具有抑制作用,如果C组的细胞数比B组的少,固然能说明乙药物有抑制作用。但如果C组的细胞数与B组无差异,则不能证明乙药物没有抑制作用。因为还有一种可能性是甲药物的抑制效果太好,将海拉细胞的分裂彻底抑制,乙药物就算有抑制作用也“抑无可抑”了。也就是说,此设计只能证明“是”,无法证明“不是”。相反,若甲药物具有促进细胞分裂作用的话,则没有此种情况。结论: 甲药物具有促进作用对证明乙药物的抑制作用才具有验证价值。所以,讨论甲药物具有抑制的情况是“多此一举”的。

由此可见,科学的验证过程是如此的严谨,对结论的认定是何等的审慎,这便是科学思维中的实证精神。

科学的实证精神还体现在另外两方面:

(1) 对人类认知偏见的谨慎 科学思维特别注重实证。而且为了实验的可靠性,科学家还为此确立了一系列的实验原则——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可重复原则、可操作性原则等等。即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只改变自变量A,再观测因变量B的变化。若变量A的改变一定会引起B的变化,并且还能用数学的方法精确地量化两者的关系,才能证明A和B具有因果关系。不止于此,由于生命系统的复杂性导致研究的主体会有“实证偏见”的认知缺陷,研究的客体也会受到“个体差异”和“安慰剂效应”的影响。严谨的实证精神对这些影响十分警惕,为此还创立了一套遵循“对照、双盲、随机、重复、公开”的方法和原则,以免自欺欺人。

(2) 对实验变量的“量化” 科学思维的两要素是逻辑与实证。在逻辑的层面上,判断一个事物“好不好”或“是不是”需要先确定一个关于“好”或“是”的标准。在实证的层面上,对实验变量需要先下一个可操作性的定义。例如,必修3“探究2, 4-D对插枝生根作用”的实验中,要确定生根效果好不好,是测定根的长度还是生根的数量?插枝上的根“短而多”与“长但少”这两种情况哪个生根效果好?所以教材中为避免这种无法比较的混乱,才选用枝条上根的总长度作为实验的观测指标。

科学始于计数,量化方法的突破还是许多学科从前科学阶段到科学阶段的转折点[2]。例如,孟德尔正是将杂交实验的结果用统计学的方法“量化”了,才让对遗传现象的研究走上了“科学之路”。又如,西德尼·法伯在众多的癌症中选择研究“白血病”,就是因为它有一项独特的诱人之处——方便计量[3]。2017年11月浙江省的学选考生物学试题中实验加试题的最后一问:“若为了检测某种药物对海拉细胞的增殖有促进作用,可在培养液中加入同位素标记的物质是,原因是。(参考答案: 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是DNA合成的原料,其进入细胞的量可反映细胞的增殖情况)”也是基于“实验因变量如何量化”而设置的。

所以,避免主观验证、量化实验变量、限定讨论范围、统一度量衡等思维习惯既是科学思维的体现,也是培养科学思维的有效途径。

猜你喜欢

悬液培养液证明
硫酸沙丁胺醇溶液联合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合并肺炎的临床效果
穴位贴敷联合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小儿外感发热
几种培养液对水螅种群增长影响探究
磁粉探伤磁悬液性能试块的使用分析
刍议“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教学建议
超级培养液
证明我们的存在
Nesbitt不等式的十七种证明
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