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维视角下大学生转发锦鲤现象的生成逻辑及引导策略

2019-10-22郑静

现代交际 2019年14期
关键词:身份认同锦鲤大学生

郑静

摘要:锦鲤祈福冲击了科学精神与理性思维,且背后隐藏着大学生多层次的心态与需求。其生成逻辑是多维度的,民俗学认为这是大学生祈盼好运的网络俗信仪式;社会心理学看来,这是大学生参与网络狂欢、颠覆现实理性的新形式;在消费文化理论框架下,这体现了大学生受群体压力与商业营销作用,利用消费符号完成身份认同与表达自我。对待这种大学生转发锦鲤的现象,我们持有理解但是审慎的态度,引导策略包括:在线下,采用多种形式呼唤理性精神,引导大学生用奋斗实现未来;在线上,熟练掌握网络叙事方式,占领大学生网络思政新高地。

关键词:大学生 锦鲤 俗信 网络狂欢 身份认同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 (2019) 14-0118-02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深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的认识,教育他们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世界、分析世界。”[1]科学与理性是人类了解事物、分析事物、解决问题的根基,也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石。然而当下,部分大学生虽然长期接受科学文化教育,却不信科学信锦鲤 考试求过、抽奖求中、快速脱单,都企图通过转发一条虚拟的“锦鲤”来实现。2018年底, 《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了年度十大流行語,“锦鲤”仅次于“命运共同体”位列第二。何为“锦鲤”?它有着怎样的魔力?本文通过多视角、深层次地剖析大学生转发锦鲤的生成逻辑,窥视当代大学生的网络生活和精神状态,以便实现对其价值观的正向干预。

一、表征解读:什么是“锦鲤”?

根据我国文字记载,“鲤”最早出现在史料中始于《诗经·陈风》中的“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含有匹偶情侣和丰收富贵之意。从唐宋开始,民间盛行饰以“鲤鱼”的年画、瓷器、刺绣,以图“年年有余”的富贵之意,是民间传统祈福习俗之一。

“锦鲤”融入网络浪潮,始于2013年新浪微博大“V”玄学博主“@锦鲤大王”发布的一条锦鲤祈愿图,此图网络转发量突破千万次;而“锦鲤”真正火爆网络,则始于支付宝2018年十一出境游的网络社交营销。与此同时,好运锦鲤衍生出辟邪锦鲤、桃花锦鲤、财运锦鲤等多种花样;在表现形式上,也从图文构成的符号锦鲤演化出“真人锦鲤”,比如抽中支付宝旅游大奖的网友“@信小呆”“躺赢”的女团成员杨超越、“开挂”的网络剧女主角魏璎珞,都幸运成为“真人锦鲤”,得到众多网友的点赞与转发。而深受社会潮流影响的大学生,在网络流行文化和商业营销的双重作用下,也成为转发锦鲤的主体。

二、多重逻辑:大学生究竟为何转发锦鲤?

1.网络祈愿新形式

民俗学视角下的网络俗信

正如不是所有烧香拜佛者都是佛教徒一般,转发锦鲤不能被简单概括为封建迷信。民俗学家乌丙安在其著作《中国民俗学>中讲到,“俗信”一词偏中性,“表现为一种惯习性行为,其事象和民俗相融,表现为感情的寄托和生活的追求”[2];而“迷信”是负而的,“表现为一意地追求,主动焦躁、精神扭曲,体现为宗教观念的极端化”。[3]文化具有延续性,锦鲤祈愿行为可以追溯至老一辈人的求神拜佛。中国式求神拜佛的范围具有广泛性,什么都可以信,什么都可以拜,拜哪个神完全取决于当下的需求。中国式烧香拜佛具有功利性,多数人都是“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转发锦鲤延续了中国式烧香拜佛的所有特征。那些在微博上转发锦鲤的大学生,并不独信锦鲤,他们也在转发星座、血型、运势等,转发时机大多是他们有所求的时候,比如考试、脱单、抽奖之前。因此,“一种青少年特有的网络俗信”似乎能更好地描述大学生转发锦鲤这一现象。

控制策略理论认为,“处在不确定和压力情境中的职业群体最可能表现出迷信行为,如赌徒、水手、金融投资者、士兵以及运动员等”。[4]从客观上讲,当代大学生而临来自学业、经济、求职、恋爱等多方而的压力和不确定性;从主观上讲,初步成年且长期在应试教育培养之下的大学生缺乏成熟解决各类现实问题的能力。而随手转发一条锦鲤微博可以暂时带来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这是新媒体时代网络祈愿的新形式,也是大学生而对现实种种不确定性时采取的一种尝试性的解决办法。

2.颠覆现实理性

巴赫金式的网络狂欢

前苏联著名文艺学家密哈伊尔·巴赫金在他的狂欢理论中第一次提出了“两种世界”的说法,他认为第一世界是官方的、严肃的、秩序严明的现实世界,在这里平民只能按照世俗规则谨小慎微地生活;而第二世界则是节庆期间广场式的、充满仪式感的狂欢化世界。平民在“第二世界”打破日常逻辑,以颠倒、歪曲、戏仿的形式进入“暂时的乌托邦”。[5]从时间上看,当代大学生转发锦鲤集中在考试前、捕奖前等具有群体集会意义的节点上;从场所上看,转发行为集中在微博、朋友圈、论坛等公开的网络意见广场上;从形式上看,具有网络图腾祈福的仪式感;从性质上看,这是大学生对日常理性逻辑、科学精神的彻底颠覆。因此,转发锦鲤行为被认为是大学生网络狂欢式生活的一部分。

在巴赫金看来,现实世界与狂欢世界平行存在、此消彼长。第二世界的狂欢异化了大学生群体原本的生活,使得原本那个按照现实既定规则生活的“自我”暂时消失,充满了反常规的宣泄与自由。然而,当狂欢结束后,一切都将恢复正常:关掉网络的大学生回到课堂,仍旧是那个积极理性、勤劳上进的好青年。

3.身份认同

消费文化视角下的自我表达

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认为,一切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事物在消费社会中都难逃被消费的命运,买一件大衣是对物质产品的消费,网络转发一段视频或者文字则是对非物质文化产品的消费。当事物被消费时,它不仅具有价值与使用价值,还具有因消费行为而产生的符号价值。“人就是其消费的总和”,人们通过自身的消费来展现与众不同的个性、喜好、身份地位,甚至所隶属的群体。同样,群体压力理论认为,社会孤立将天然地导致个体的压力与恐惧,并迫使个人与群体保持一致步调以消除个体自身的不安全感。当代大学生是长期在互联网影响下成长的一代人,在商业营销与网络群体压力的双重作用下,他们选择主动参与转发锦鲤活动,这实际上是他们主动融入青年流行文化、完成群体身份认同的体现,与“外地人到东北如果不泡个澡就显得格格不入”是一个道理。

值得注意的是,转发锦鲤并不代表着放弃现实的努力,而是一种新的自我表达形式。转发考试锦鲤,是想告诉别人自己最近有测试且准备尚不充分;转发脱单锦鲤,是告诉别人自己仍旧单身且渴望脱单;转发明星抽奖锦鲤,是想通过自己的偶像来彰显个性与品位。我们无法将一个转发锦鲤的大学生认定为现实中不思进取,因为转发行为本身即蕴含了关注与在意,一个不在意学习成绩的学生根本不会想到转发锦鲤。大学生在现实中努力,却在网络上转发锦鲤,这是新一代网民自我表达的特有方式,正如有网友云“愿望交给锦鲤,你只管努力就行。”

二、引导策略:信“锦鲤”不如“尽力”

对于大学生转发锦鲤的行为,我们不必妖魔化,但需要警惕的是一些放纵乃至美化这种行为的说法,诸如刻意夸大其正而作用,將其理解为“后现代的解放”云云。不可否认,任何负而的事物都含有部分正而的成分,正如坏掉的钟表在一天之内也存在两个正确的时间点。但如果对待任何事物都抱着五五开分、褒贬对半的态度,必将陷入相对主义的泥潭。对大学生转发锦鲤的行为,我们既表示理解,又要审慎对待,并加以正确引导。

1.线下:呼唤理性精神

转发锦鲤看似小事,也不是意义上的封建迷信,但这一行为暴露的是大学生理性不足、期望不劳而获仍心存侥幸的心态。大学生理性精神缺失,不仅损害了其自身,而且无法正确认识世界与自己,而且助长了不劳而获的心理。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强调,“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6]高等学校应该以提升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的科学素养为起点,将科学精神渗透进每一节课;开展多种形式的参观调研活动,借助课外实践彰显理性思维的魅力;广泛宣传科学界精英,发挥正能量青年的模范带头作用。总之,通过课上与课下多种合力,引导广大青年脚踏实地、积极进取,用奋斗决胜未来。

2.线上:掌握网络表达方式

锦鲤祈愿之所以能一夜之间在大学生群体“病毒式”地传播,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以支付宝为代表的商业营销者对网络表达方式和网络传播规律的熟练掌握。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思政教育常常是主题宏大、观点沉重,如果在叙事方式上仍然保持着以往的宏大叙事、话语空泛、远离大学生生活实际,那么效果可想而知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7]近年网络思政教育中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新媒体代表.如新浪微博“@共青团中央”,以灵活多变、紧贴青年网友日常的表达方式,传播共青团中央的新政策与新思想,获得青年网友大量的点赞与转发;微信公众号“乌鸦上尉”,以丰富的表情包、网络化的叙事方式,讲述国内外政经大事和历史人物故事,既吸引了一大批忠诚的粉丝读者,又弘扬了正能量。高校教育者应拓宽教育思路,充分利用“两微一端”,继续提升网络思政教育的温度,守好思政教育的新阵地。

参考文献:

[1][6]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J]中国电子教育,2018(2):1.

[2][3]乌丙安,中国民俗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58:240-242

[4]SA. Believing in magic: The psychology of supersdtion[M].Oxford UniversitV Press New York.1 997:62

[5]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4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45.

[7]习近平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1).

猜你喜欢

身份认同锦鲤大学生
锦鲤出征,高考必胜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90后、00后行为观察大赏
小编,来条“锦鲤”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布尔加科夫戏剧创作与身份认同
在性爱中找寻自我
冯小刚电影中的城市空间与身份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