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文化走亲新方式

2019-10-22殷嘉崎胡铭倪叶子

现代交际 2019年14期
关键词:文化传播

殷嘉崎 胡铭倪 叶子

摘要:文化走亲是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逐渐成为许多大学生实践知识、服务社会、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的优先选择。虽然大学生文化走亲总体处于一个被鼓励、倡导的大背景下,但也面临着种种不容忽视的问题,大学生对于文化走亲的热情和积极性总体情况不容乐观,走亲过程的效果和效率也有待进一步提升。基于现有大学生走亲组织结构和活动形式进行新的构想、完善和整合,以期为大学生文化走亲的发展繁荣和效益最大化作贡献。

关键词:文化走亲 大学生支教 文化传播 城乡交流

中图分类号:G6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 (2019) 14-0001-03

大学生是文化走亲的主要参与者,文化走亲是响应国家号召,锻炼自我、服务社会的重要平台。国家鼓励大学生参与到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形式中来,并提供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大学生在该年龄段的社会责任感和对自我价值的追求,促使他们自主自觉地寻找用知识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的机会,在此基础上,大学生走亲作为一种不难实现且社会需求较大的教育形式受到大学生欢迎。但在当下文化走亲也出现了较多问题,例如:长期“文化走亲”引起审美疲劳;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成果没有真正做到由全体人民公平分享:乡村文化“标签化”;大学生文化走亲形式化等。因此对于大学生来说,如何创新出一种新型文化走亲方式变得尤为重要。

一、买证研究结果与分析

在开展本次研究前,我们分别以在校大学生和湖州长兴的支教对象两者为研究对象,各分发200份问卷。共收回大学生问卷157份,支教对象问卷149份。对本次问卷的数据分析如下:

文化走亲概念的了解程度的问卷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和受教群体对文化走亲概念的理解不足。形成鲜明对比的是,40%的大学生称自己完全不了解文化走亲概念,而支教对象则完全了解文化走亲。同时,在统计数据中显示支教对象认为对文化走亲了解程度较高。

在对文化走亲态度的调查中发现,大学生普遍认为文化走亲有一定意义,但是作用小并且在组织过程中存在问题。与此同时,大部分的支教对象认为文化走亲非常有意义,并希望多多举行。可以看出大学生对文化走亲持消极态度的居多,但是支教对象的态度比较乐观。

由上图可以看出,无论是对于大学生还是支教对象来说,文化走亲的持续时间短,回顾性缺失都是占比最高的文化走亲缺陷的主要因素。可见,这一问题将成为创新文化走亲方式的重要参考因素。另外,两者在“浮于表而,没有真正作用”和“商业性明显”两个因素中的选择存在较大差异。这表明,现有大学生文化走亲的活动组织方式存在问题,文化走亲的实际情况和预计效果存在较大差异。大学生和支教对象两者普遍认为,文化走亲内容没有切实关注所需,即表明支教内容亟待解决。

调查表明,大学生支教和乡镇文艺演出是大学生和支教对象相对比较熟知的文化走亲形式。在创新文化走亲的过程中,可以以这两种形式为出发点,利用好这两种形式的优势所在,寻求这两种形式的文化走亲在实施过程中可以创新的内容,优化文化走亲的过程。

以上是对此次问卷中调查结果差异较大的数据分析,在本次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大学生和支教对象都表示“大学生支教”是他们最欣赏的文化走親形式,都认为大学生的优势在于自身的综合素质高:文化知识多、多才多艺,使得文化走亲的展现形式更加丰富。

但调查也发现,村民及村干部普遍认为,大学生支教的后续对接问题非常严重,支教结束离开后,便再无音讯。

二、问题分析

(一)思想意识层而准备不足

第一,大学生对交流存在误解,认为交流只是走马观花式体验城乡差距的活动.不需要花费过多精力;第二,大学生对困难缺乏心理准备,理想和现实落差太大。由于乡村生活质量和现有生活质量的落差过大,大学生主观不愿承受下乡过程中的劳累艰辛,对自己没有高要求高标准,缺乏吃苦耐劳的能力。

(二)对象缺乏积极性

部分乡村的文化氛围不强、村民对大学生的尊敬和认可度低。在一些较不重视文化教育的乡村中,村民存在对走亲大学生的排斥心理,或是会对走亲大学生的贡献不重视、不认可等现象,导致部分大学生信心受挫。

(三)形式和内容单一

当前,参加文化下乡活动的大学生通常以自身某一专长专业为由参加文化下乡活动。而对于那些自身特长欠缺的大学生来说,参加文化走亲的途径相对较少。

三、文化走亲对策建议

针对问卷中反映出的问题,笔者创设出全新的适合大学生群体支教的校园组织。以下为具体策略。

(一)完善组织架构

根据文化走亲内容和形式,可有针对性地成立工作组和活动组。工作组由经验丰富学生骨干担任,负责沟通、协调、指导、审核及人员选拔而试工作。活动组由初次参与活动的大一、大二同学组成,听从工作组的指导,按照组织的活动形式,设计活动内容,负责具体活动细节。在整体队伍建设中,也要考虑宣传和团队建设等方而的需求。通过宣传提振团队形象,做好资料整理和归档,为以后工作积累经验。通过团建提高成员凝聚力,可根据实际需要利用周末和支教点进行系列团辅,内容包括团队破冰、支教点的环境熟悉、成员间的信任交流等。

(二)加强资源整合

由于大学生支教活动为非盈利活动,该组织的资金问题主要由校方承担,若发展状况良好,成为校际联盟组织,资金可由各大高校互相分担。社会慈善组织的拨款也可成为本组织资金来源之一。在招新时,新生通过外场微信公众号等形式了解报名方式,成员而试过程中,组织相关人员对而试者进行筛选。针对现有高校志愿者形式组织不能提供高质量的支教活动,应当在而试过程作出创新:将而试学生按照专业大类分项,使非师范生找到充足的支教报名方式,按照各类报名学生的水平来考核每一位而试学生,以提高支教活动的质量。

组织成员由高校大学生和指导老师组成。师范生主要负责走亲教学工作;非师范生利用自身所在专业知识协助师范生设计具体领域的教学,同时处理组织其他相关事务,如财务管理、广告宣传、舆情调查等。将所有参与走亲活动的大学生依据年段分组,各组都由工作组和活动组人员构成。依据开展走亲活动的难易程度将四组分别安排到被走亲地,大一的难度最低,依次递增。

在资源方而,文化发展成果的共享在东部与西部地区之间的地域存在“鸿沟”,城市和农村之间也存在城乡“二元结构”和“差序结构”。大学生文化走亲在帮助充分整合现有公共文化资源的同时,也提高了公共文化设施的利用率。以学前教育领域为例,学前儿童的教育在乡村较为落后,为了充分促进文化发展成果的共享,大学生可以将幼儿绘本带入乡村,为当地幼儿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对于特殊儿童而言,大学生可以借文化走亲活动,将专属特殊儿童的教育方法、教具、书籍带入乡村,通过讲座、宣讲等活动促进乡村特殊儿童全而发展。在各个专业大学生的带领下,可以将各领域的优质资源带入乡村,实现乡村教育更高水平的全而发展。

(三)“主题周”活动形式

大学生文化走亲活动主要围绕主题周进行,“长期文化走亲引起审美疲劳”的情况已成为阻碍文化走亲发展的重要原因。因此,笔者设想出了“主题周”这一崭新的活动形式。

主题周是指大学生以一周为单位时间,以加强文化走亲专业性为原则,以促进文化交流多元化、高效化为目的,赋予每一单位时间一个特定主题,大学生和当地人员共同策划活动。这一主题是以大学生的专业知识为理论支撑,同时确保师范生平均加入到每一小组中,村庄间轮流交换主题,直至活动结束。主题周内分为“文化输入”和“文化交流”两个板块。“文化输入”板块为期五天,旨在让大学生将主题的专业知识带入村庄,以授课、游戏等多种形式开展。“文化交流”板块为期两天,旨在以当地文化为中心,让大学生和当地居民共同协作,发展农村文化特色,充分利用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当地居民的生活经验、文化传统,发扬当地文化,大学生返校后可采取汇报演出等形式再将所得在校园中展出。主题周极大程度地尊重了当地的文化,提高乡村的文化自信,帮助发展乡村文化。

(四)开拓线上线下资源

文化走亲应当真正走到人们的生活之中,尽可能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更多方而。深化文化交流,对走亲双方来说都是趋势所向,应当发展落实线上线下文化交流活动。走亲的成员在前往实地的同时,可以在线上开展走亲活动。“互联网+”大环境下,文化走亲应当充分利用互联网来更好地将教育落到实处,线上支教有线下教育无可比拟的易操作性和重复利用性,互联网与传统义务支教的结合,是实现大学生教育载体的有效拓展。[1]线上线下的文化走亲充分结合,既利用了全媒体背景下教育形式多样、内容形象深入的优势,也提高了大学生文化走亲过程中的教学和活动组织效率。就此,我们提出了以下具体设想:

1.发展农村文化礼堂与文化宣传出版物

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出发点是打造农民精神家园的新空间,让其在“身有所栖”后“心有所寄”,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出新的魅力。[2]参与走亲的大学生可以将科学文化知识和艺术特长融入到当地的文化特色之中,发掘艺术灵感,如融入自身文学底蕴,创作歌颂当地风俗的诗歌,融入到文化礼堂和出版物中;将文化礼堂、出版物与各平台的二维码相连接,加入更深度多元的介绍等。结合自己的审美情趣,把线下交流更好地落到实处、作出新意。

2.开设线上的网络支教课程

主讲人以在各科目有充足教学经验的教师为主,由大学生将课程发布至学生们的个人邮箱或公共教学网站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诸多优势及高校的师资力量,有效催生新的教学方式

智慧教育,而数字阅读是实现智慧教学和智慧学习的主要形式和重要手段,除了课堂数字教学资源外,其他优质的有利于学生全而成长的数字文献资源也是学生阅读的对象。[3]将有关的电子课本、文学作品分享到支教对象或其家长的邮箱或社交账号,以便作为支教对象课后的延伸学习阅读。

3.大学生和村干部共同建设农村文化网站

大学生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和创意、品牌宣传上的引导,村民积极融入当地特色.将当地的风貌和礼俗用照片、文字和视频等方式保留下来,将“一村一品”打造得更好。

四、结语

笔者以现阶段文化走亲问题为出发点,以实际问卷调查结果为设想依据,以大学生视角结合当下互联网十大环境设想出符合大学生特点、切合实际情况的创新型校园组织和全新的大学生文化走亲方式,希望通过优化大学生这一重要群体的文化走亲形式来缓解现阶段文化走亲所而临的危机。

参考文献:

[1]崔丽华,在现代化进程中铸建乡村精神家园——以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为例[J]理论视野,2018(11):68-71

[2]盧宁,“互联网+”大学生支教活动教育功能的开发[J]中国成人教育,2017 (3):77-79.

[3]黄朋月国内未成年人数字阅读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探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7(12):119-123

猜你喜欢

文化传播
票房拯救了电影拯救不了文化
互联网时代中医药文化传播新思路
论动态平衡型文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带一路”战略下如何构建中国文化传播体系
中国乌龙茶“一路一带”文化构建与传播研究
英语新闻中文化传播的特色与现状
从眼动实验看中原服饰文化传播与社会服务
中国文化传播与艺术人才外语能力培养创新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浅析《黄河晨报》对河东文化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