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视阈下的电影《黑天鹅》中的女主角

2019-10-22宗志慧

现代交际 2019年14期
关键词:黑天鹅

宗志慧

摘要:由达伦·阿伦诺夫斯基执导的、英国女影星娜塔莉·波特曼饰演女主的美国电影《黑天鹅》,讲述了一个有关芭蕾舞的超自然惊悚故事。该影片女主妮娜是一个性格温顺的演绎白天鹅的完美者,然而为了在舞台上完美演绎一个“黑天鹅”,为此她一步步实现自我蜕变的全过程。现实中的妮娜是纯洁、乖巧的,但在排练过程中她逐渐发现自己被压抑的狂野、邪恶的一面。依据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自我、本我与超我”的人格结构理论,纯洁乖巧,狂野邪恶分别是妮娜自我和本我的表现。在演绎黑天鹅的过程中,妮娜经过自我、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强烈对抗,最后完美的蜕变成一只真正的“黑天鹅”。通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妮娜性格的蜕变做深入解读。

关键词:《黑天鹅》 本我自我超我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 (2019) 14-0087-03

《黑天鹅》中女主角妮娜是一个资深芭蕾舞演员,从小就受到良好的训练,有着扮演白天鹅的先天优势,但是,当一场重大演出日渐临近,导演要为新的舞台剧《天鹅湖》挑选新的女演员时,她发现自己被困在与另一个竞争的舞者的竞争状态中。在母亲的呵护下,渐渐地,妮娜长成一个温柔、善良、美丽的姑娘。她的芭蕾舞跳得极好,得到集体认可,她追求完美的舞蹈演艺,舞蹈功底超强,她饰演的白天鹅堪称完美。然而,由于性格原因,她很难胜任黑天鹅的表演。完美演绎黑天鹅,是要有一种邪恶狡诈与鬼魅的,这一点是她性格里而缺少的。于是她慢慢探索自己人格中阴暗的一而,在队友及总监的帮助下,妮娜终于突破了自我,在舞台上完美演绎了一只黑天鹅。舞台上的她是那么光彩夺目,表演得到了观众一致的呼喊和掌声。该影片没有用冗长的叙事结构,也没有复杂的人物关系,但基调以黑色为主,逐渐加深,以此来衬托妮娜性格及人格的转变。妮娜人格的阴暗而慢慢显现,她不断与自我进行斗争,最终她超越了自我,摆脱了母亲的控制,实现了完美蜕变。

在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专著《自我与本我》中有一个人格系统概念,即“自我”“本我”与“超我”;换句话说,也就是人格的三重结构。这个系统奠基于“意识到前意识到潜意识”的理论,又扩充并完善了该理论。在弗洛伊德看来,“自我”“本我”与“超我”三者是互相交织,互相作用的,这三种人格关系错综复杂,构成一个人的人格整体,从而人会有思想和行为。影片《黑天鹅》中的黑天鹅形象的扮演者就很好地展现了这三种人格特征,即自我,本我,超我。然而,以往对《黑天鹅》的研究大都停留在人物的简单分析以及妮娜的反抗精神上,或者从妮娜母亲的角度来分析教育民主问题,也有从女性主义角度、从圣经角度来分析的,很少有人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角度分析。本文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来解读《黑天鹅》中女主人公妮娜的人格蜕变。

一、理论基础

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在1923年提出了著名的“人格的三重结构”,即“本我”“自我”“超我”,這三种力量的来源是由于心理过程中三种力量冲突导致的。“本我”(Id)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它是最原始的混沌。“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目标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本我”中包含了“自我”(Ego)。“自我”是处于一种中间的状态,它介于“本我”与感官意识之间。自我会用理性来保护自我,使自我处于一种不被伤害的状态;它压抑着“本我”,同时又使自己处于成功的范畴。“超我”就是人们俗称的“良心”,依靠的是善的原则。在弗洛伊德这个精神结构里,“自我”要承受“本我”的欲望冲击,因此处境最为艰难。“自我”既要满足“本我”的欲望冲动,又要控制这种冲动符合“超我”的要求,也就是既要获得满足,又要避免痛苦。“自我”是“本我”与“超我”的仲裁者,它负责“本我”与现实的接触,既能监督“本我”,又能满足“超我”;因此它举步维艰。(高觉敷,2009)社会上所有人的平衡都是在不断斗争中表现出来的,其实都是在压抑中生存的,人们心中恶的欲望只是暂时被压抑,我们现在所见到的都只是一种暂时的平衡。当这种平衡被打破时,个体会再次陷入斗争之中,而在其中起调节控制作用的就是可怜的“我”。

二、妮娜的人格蜕变

1.纯洁的白天鹅 妮娜自我人格的表现

“自我”是有意识的,是人在现实中所展现出来的一而,是在现实的反复教训下、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一部分;它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实际情况处理现实世界的事情。“自我”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父母的影响。 (苏隆,2004)。影片中,妮娜是一个乖乖女,自幼在母亲的呵护和控制下。她乖巧懂事,单纯善良,甚至她的性格中含有怯懦的一而。处于这个阶段的妮娜心理和情感都还未发育完全,被舞蹈及野心勃勃的职业目标所占据。

妮娜乖巧温顺的性格是由母亲(一位资深的退休的芭蕾舞表演者)塑造出来的,妮娜的母亲将自己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自己女儿身上。生活上,母亲无微不至地照料妮娜,妮娜的饮食起居,日常生活以及舞蹈房的教练,都是由母亲安排的,母亲以畸形的爱呵护着女儿,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妮娜表而是顺从的,但她内心充满反抗情绪。妮娜经常走进自己的房间照镜子,镜子里的自己会长出羽毛,这是她渴望独立和成长的表现。同时妮娜也渴望得到天鹅皇后的角色。妮娜拥有扮演白天鹅的优势:外表美丽且舞蹈技艺精湛,却缺乏饰演黑天鹅的诡诈、邪恶与淫荡。想要饰演黑天鹅,她就必须和黑天鹅的化身也就是自己的队友莉莉竞争。莉莉的身上充满着黑天鹅的狡诈,于是妮娜开始不顾一切地探索自己身上阴暗的一而,以此来获得这个角色。

2.邪恶的黑天鹅 妮娜“本我”人格的发现和释放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自我”是与“本我”完全对立的,是一种存在于潜意识里而的最原始的本能,它渴求的是欲望的满足。影片《黑天鹅》以黑色为基调,这从队友莉莉的着装、纹身,妮娜母亲衣服的颜色,妮娜回家的路及她练功房走廊的颜色中都可以看出来。然而,这种黑色基调和妮娜的性格是完全对立的,因为妮娜是白天鹅类的性格。影片中多次出现的玻璃中的人是一种“本我”的显现,即一种欲望的投射。妮娜本我人格第一次隐约显现是在地铁里,这时候妮娜穿着黑色衣服,这是她潜意识的一种表现。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是被心理抑制和压抑着的领域,存在内心隐秘的角落里”,它是一种有待开发与利用的神秘的人类原本具备却忘却了的力量和能力。妮娜内心的欲望开始一步步占领并且吞噬她,最初她偷了一只口红,这只口红不是别人的,而是“天鹅皇后”贝丝的,这表明了妮娜对天鹅皇后位置的渴望 她想取代贝丝。然而,这仅仅是妮娜发现“本我”人格的开端,真正帮助她实现“本我”人格的不是别人,正是她的竞争对手莉莉及导演托马斯。

人的欲望被激发的时候,就相当于在心底种下了一颗种子,然后这颗种子就会“生根发芽”,然后渐渐膨胀,最终它会驱使人作出一些与自身性格不同的事情。在知道总监要确定最后的天鹅皇后扮演者的前一晚,妮娜精心打扮了自己,这和她自己平时的装扮完全不一样,这次的装扮更加美丽与妖艳,她跑到总监办公室去争取这个角色,总监托马斯这时强吻了她,而妮娜咬破了托马斯的嘴唇,这让托马斯看到了妮娜性格中诡诈与淫荡的一而,最后他将天鹅皇后的角色给了妮娜,这是一个妮娜本我人格释放的最好机会。要想饰演好“黑天鹅”这个角色,扮演者内心就必须充满“爱”与“情欲”,因为“黑天鹅”是魔鬼的象征。妮娜必须彻底地释放自己的情感,如果她想要演绎好“黑天鹅”的话。弗洛依德将人的性本能称作“力比多”(一切身体器官的快感)。力比多是一种本能,是一种力量,是人的心理现象发生的驱动力,包括各种形式的爱欲及其派生物。托马斯给妮娜布置作业,让她进行自我性的探索,以彻底释放自己。由于长期受母亲的掌控,妮娜的性意识处于一种被压制的状态。根据弗洛依德的理论,人的性本能来自于性器官的快感,因此妮娜开始探索自己的身体,她感受来自身体的抚摸的快感,在这个过中,她的性意识渐渐地开始觉醒了。

3.“破茧而出”

妮娜本我人格的最终胜利

弗洛伊德指出,“本我”“自我”与“超我”互相作用,相互交织,“自我”处于“本我”与外界之间,使“本我”与外界社会更好地协调;“超我”是充满清规戒律和类似于良心的人格层而,是道德化了的自我,是内在的道德检察官。“本我”通过“自我”达到满足欲望的目的,“超我”通过“自我”产生压抑感,抑制欲望。(黄志梅,2013)当一个人的性格在这三种人格对抗下破茧而出的时候,那他就真正实现了蜕变。在这部电影中,女主人公妮娜黑天鹅的完美演绎,就是本我人格的最终实现。

对母亲控制的挣脱,这个挣脱是妮娜“超我”与“本我”之间的对抗。影片中妮娜的母亲代表着妮娜的“超我”人格,她处处限制妮娜的自由,一心就想让妮娜实现自己未完成的梦想

成为“白天鹅”,然而妮娜并没有那么听话,在“本我”的作用下,妮娜开始反抗。这些反抗主要表现在一些细节中,比如妮娜自己照镜子发现背部有羽毛,她开始抓,撕裂自己的皮肤。这表明妮娜想要切断与母亲的联系;她与母亲争吵最激烈的一次是演出前一晚上,那一次她甚至用门挤压了母亲的手。妮娜的这些表现,都是她内心“本我”人格与“超我”人格对抗的结果。

其次是女主人公内心的本我与自我激烈的对抗。这是在演出开始的时候,这是“黑天鹅”真正的破茧而出。第一段演出结束后,妮娜回到自己化妆间,她看到莉莉坐自己的位置上用言语嘲讽她,并且说要取代她去演黑天鹅。这时候,妮娜疯狂了,她一转身,莉莉的形象变成了自己,也就是两个妮娜在对抗,不仅是行为和语言上的对抗,也是黑天鹅和白天鹅的对抗,即妮娜的本我与自我的对抗。妮娜将莉莉推到在地上,玻璃破碎了一地,黑天鹅掐住白天鹅的脖子说:“该到我了。”这时候的白天鹅毫不退让,眼里充满怒意,她捡起地上的玻璃刺向了黑天鹅,黑天鹅变回了莉莉的形象。实际上两只天鹅的冲突就是妮娜内心的冲突,是妮娜的心理斗争完成的冲突,本我开始显现,在舞台上的妮娜忘我地扇动着翅膀,感觉内心充满了前所未有的能量。虽然这时候妮娜的装扮还是普通的黑天鹅,但是舞台墙壁上的影子非常大,是一只有着一对巨大羽翼的黑天鹅。她演绎的黑天鹅获得成功,观众的掌声说明了一切。同时,妮娜的本我真正占据了她的人格,队友和总监们围着她,称赞她。

走下舞台之后,妮娜一直没有从黑天鹅的角色中跳出来,她回到了化妆间,用毛巾盖住了满地血,这些血是莉莉的尸体上流出的,这时候妮娜的意识还是模糊混沌的。当队友莉莉走进化妆间向她祝贺时,她才反应过来。妮娜最后伤害的是自己,那块玻璃碎片是妮娜自己插在自己身上的。但是最后一幕中,舞台上的妮娜完成了蜕变,取得了成功。当在倒下的那一刻,她说“I am perfect”我现在是完美的。女主人公妮娜的最后灭亡,是本我胜利的象征。本我最终战胜了自我,影片中的妮娜虽然毁灭了自己,但她却成全了自己最心底的欲望。

三、结语

影片中女主人公妮娜对自我的不断探索、寻找及对灵魂与肉体的不断挣扎与融合,都反映了弗洛伊德所说的死的本能最能体现本能的一般属性: 回复到原生状态,因为人的原生狀态便是生命将要开始的状态,即生命开始前的状态。妮娜在最后流着鲜血、带着成功的微笑说出“I am perfect”时,她在肉体上死亡了,却在精神上复活了,最终获得了三重人格的统一。虽然电影《黑天鹅》讲述的是一个关于毁灭的故事,但是它让我们思考的却是人性、重生和解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高觉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2][奥]斯蒂芬·茨威格,苏格兰玫瑰[M],左灿丽,岳军会,译,太原:希望出版社,2008.

[3][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释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4]陈磊,刘芳,《黑天鹅》中成长的痛苦与挣扎J,电影文学,2011(19):119-120.

[5]黄志梅.解读《黑天鹅》中妮娜的三重人格[J].电影文学,2013(6).

[6]苏隆,弗洛伊德第十讲[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黑天鹅
被误解的黑天鹅
黑天鹅
这里有个天鹅湖
夜色降临时的黑天鹅
拯救小黑天鹅
市场突遇黑天鹅机构 继续减仓
黑天鹅
丁当黑天鹅华丽变身双面女神
闪耀黑天鹅
“黑天鹅”袭扰连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