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空间分区视角下浙江省传统村落保护模式研究

2019-10-22伽红凯李雪妍

古今农业 2019年3期
关键词:民居村落村民

伽红凯 李雪妍

(南京农业大学 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5)

传统村落,又称古村落,指民国以前建村、自然与文化资源丰富、以村民为主体自然生产生殖繁衍形成并且至今仍为人们服务的村落,承载了中华民族的众多文化传统和习俗惯例,是传统建筑、传统生产、传统民俗和传统制度的载体[1—5]。

但随着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速,村民的现代化生活与传统村落保护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据统计,2000—2010年间全国每天有80至100个村落消失[6],其中不乏一些历史悠久的传统村落。传统村落正在遭受多方面破坏,有自然性损坏、保存性破坏和建设性破坏等等,首先是传统村落的生态系统平衡性与稳定性遭到破坏。传统村落在长期的传统封建社会里形成一个自给自足的聚落生态系统,通过自我调节维持着能量与物质输入、输出的相对稳定状态[7],在现代社会,传统村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加快,生活垃圾、旅游垃圾以及工业“三废”同时进攻着环境承载力有限的传统村落,对原生自然环境造成难以逆转的破坏。其次是传统村落因不能满足村民的现代化需求,面临着被拆除的威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传统村落村民就业机会增加,村民想改善居住条件的需求愈加强烈,又因为我国对宅基地的严格规定,因此村民只能在原有宅基地上拆除旧宅,翻建新宅。最后,传统村落劳动力外流,空心化现象严重,丧失发展活力。传统村落的青壮年为了提高经济收入离开村落,进入城市,传统村落居民只剩下老人。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村落空心化趋势愈演愈烈,很多建筑因无人居住、维修保养导致坍塌破败,传统民俗活动和节事活动也无法继续进行[8],传统村落失去生存活力,只剩下僵死的躯壳。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讨论传统村落的保护策略,留住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与民族气息迫在眉睫。

一、浙江省传统村落分区特征与保护概况

(一)浙江省传统村落分区特征

自然地理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影响传统村落空间分布诸多因素之中的首要因素。不同的地理环境下催化出了文化特色各异的传统村落,山区、丘陵、盆地等特殊的地理环境能够延缓其开发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矛盾激化,对传统村落起到保护作用[9]。如浙江的南部山区等,环境相对封闭,原住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转变不大并得以传承,这个区域范围内有着将近一半的浙江省国家级传统村落;浙江省丘陵、滨海、盆地等区域传统村落的数量占比较大,但在平原地区,由于其相对开放的平原地理环境,最终形成国家级传统村落留存数量极少的局面。

本文以地形地貌决定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为理论依据,以地形地貌为切入点剖析传统村落的保护模式,将浙江省划为6个地形区,分别为浙北平原区、浙西中山丘陵区、中部金衢盆地区、浙南山地区、浙东丘陵区、东南沿海平原及滨海岛屿区。

浙北平原区包括传统的杭嘉湖平原及宁波的西北部,河网密布,是以太湖为中心的浅碟形洼地,平均海拔3米,不利于排水。浙西中山丘陵区位于浙江省西部,以天目山等西北列山脉为骨架。中部金衢盆地,位于浙江中西部,盆地四周有丘陵围绕,是浙江省粮食、棉花、柑橘、花卉、生猪和奶牛生产的重要基地。浙东丘陵区以天台山、会稽山为骨架,主要包括宁波西部、绍兴南部、金华东部和台州西部,由于山体高度不大,多山间小盆地。浙南山地区主要由仙霞岭、洞宫山、括苍山等组成,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主要包括丽水市全部、金华市南部、衢州市南部、温州市西部和台州市西南部。东南沿海及滨海岛屿区位于浙江省东部,包含了浙江省80%以上的海岸线,地形主要为地势低平向海缓倾的沿海地带及四面环水的岛屿,主要包括宁波市东部、台州市东部、舟山市、温州市东部。

(二)浙江省传统村落保护现状

截止到2018年底,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四部门共公布了五批传统村落名单,共6799个传统村落,浙江省传统村落资源丰富,保有数量在全国居第四位,被纳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共有635个,占总数的9.3%。

表1 浙江省传统村落数量统计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表2 浙江省五批传统村落地形区分布数量及比例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浙江省在实践中探索如何保护传统村落,对传统村落内的历史建筑和文化习俗等进行普查认定和管理保护工作。在政策保障上,出台针对保护传统村落的法律和政策文件,如2012年出台《关于加强历史文化村保护利用的若干意见》,把古建筑村落、自然生态村落、民俗风情村落都纳入了“历史文化村落”范畴,扩大传统村落的保护范围,为传统村落保护提供了政策层面的保障。在资金支持上,从2013年起,浙江省每年启动43个重点村和217个一般村,各级投入资金30亿元;2016年成立浙江省古村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基金,是全国第一个专项用于传统村落活态保护与历史文化传承利用的基金,做到专款专用,给予传统村落一定的资金支持。2017年在浙江武义县俞源村举行中国传统村落保护(武义)国际高峰论坛,在松阳举办传统村落守护与激活论坛,聚集大批专家、学者、从业者,为传统村落保护谋划发展路径。

二、空间分区视角下浙江省传统村落的保护模式

(一)“松阳模式”——升级传统民居建筑

浙南山区是典型的山区,生态环境良好,松阳县是全国仅有的两家传统村落示范县之一,保有浙江省一半以上的传统村落,总数达364个。松阳县百余个传统村落中有1600多栋老屋,其中不少老屋急需进行保护,为此在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的资助下,松阳县开展“拯救老屋行动”项目,基金会出资修缮额为总额的50%以上,其余资金需要由户主自筹,户主最终只要拿出有限资金就能完成修缮。在修缮过程中不仅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还考虑居住其中的村民的生产生活,提升老屋的宜居性,使居民愿意居住在老屋。在2019年首届联合国人居大会上,松阳拯救老屋的做法为全球城镇化趋势提供了经验借鉴。

在拯救老屋的同时,松阳县还致力于唤回并留住村民,让村民重新认识到传统村落的意义与价值。松阳县依托传统村落丰富的资源,以传统村落为底本,大力发展旅游经济、民宿经济、摄影写生和文创产业等新业态,累计建成画家村、摄影村等特色村十余个,以原生态的乡村风貌吸引着大批摄影爱好者、美术家、艺术院校学生来村里采风、创作。与此同时,游客也渐渐增多,乡村旅游的发展增加了村民的就业岗位,如今已经有不少原住民不再外出打工,返乡经营,松阳县的空心村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松阳县对传统民居建筑进行修整升级,使整村慢慢恢复生命力,保护了村落的经济发展活力,保存了优良的文化基因。对于地形复杂、土地资源紧张,难以调整空余建筑用地满足村民住房需求,且有一定传统民居建筑基础的、格局保存完整的、生态环境良好的传统村落可以借鉴“松阳模式”,维修保护传统民居建筑,唤醒沉睡资源,吸引原住民回流,活化传统村落,留住乡愁记忆。

(二)“兰溪模式”——实行旅游开发保护

金华市保有中部金衢盆地数量最多的传统村落,其中兰溪市拥有众多历史悠久的传统村落。自古以来兰溪地区文风蕴藉,人杰辈出,悠久的历史、繁荣的经济、灿烂的文化使得此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内涵丰富。

兰溪市诸葛八卦村具有丰富的文化遗存,至今仍保留着完整的“八阵图”村落布局,有明、清、民国时期古建筑民居304幢。诸葛村充分挖掘诸葛家族文化内涵和传统文化底蕴,古商业街、木板墙、花格栏杆、石库门式店铺都按照清代商业街的原型复原,在尊重传统村落原有风貌的前提下发展旅游。此外,诸葛村恢复民俗文化活动,比如农历四月十四的祭祖活动和农历八月廿八的板凳龙灯会,并组成“诸葛古村落保护专家组”,邀请专家组定期对诸葛村在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进行指导。

在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利益分配是很多传统村落面临的难题。诸葛村通过自我管理、自我造血模式,尝试探索出了一条保护和旅游相结合的集体经济之路,或许可以成为一个经典的参考案例。诸葛村在旅游开发初期便成立了兰溪市诸葛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公司性质为村委和经济合作社属下的经营性企业。公司在旅游开发过程中的获利不仅用于修葺民居建筑,改善人居环境,还注意调控村庄发展,使得村民在享受旅游开发带来的效益的同时,日益自觉深化保护传统村落的意识。2018年诸葛景区门票收入1 875万元,游客人次55万,带动村民直接从事旅游业人数达400多人,村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只有对传统村落进行深入挖掘、充分尊重传统文化、合理分配开发收益,才能在保护传统村落的同时,促进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一些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的传统村落可以借鉴诸葛村的做法,深入挖掘梳理传统文化,厘清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合理分配旅游开发收益,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实现传统村落保护。

(三)“桐庐模式”——创新三产融合发展

杭州的桐庐县在传统村落的保有数量与质量上,均为浙西中山丘陵区之最。桐庐县着眼于不同村落的文化特色,强化文化特征,培育“一村一品”,打造了“清莲环溪”、“孝义荻浦”、“易理深澳”等传统村落旅游名片,在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中实现了一、二、三产业链条式综合发展。

桐庐县荻浦村以孝义文化为基础,打造民俗展馆、猪栏茶吧、牛栏咖啡和荻浦花海等一批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业态为传统村落注入时代活力,实现农村三产高度融合发展。荻浦花海是桐庐乡村旅游的代言,更是美丽乡村农业发展的新模式,荻浦村300余亩花海主要种植九品香莲、波斯菊等多个品种,打造“花海”景观带,是乡村旅游的重要节点,这些土地既不改变所有权结构,也不改变其农业性质,将土地功能拓展为多元化,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增加土地的附加值,提高村民收入。

桐庐县环溪村,在原有“莲(廉)”文化的基础上,建立莲文化创意园。通过土地流转,集中土地,形成连片种植规模,并配套排水渠等基础设施,建立莲文化创意园,大力推进莲产业发展。莲文化创意园辐射区域广共计500余亩,种植的莲品种有粉莲、白莲、九品香莲等20余个品种,并且打造立体农业,在莲田中套养泥鳅、螺蛳、田鱼等特色水产品。同时新建景观设施,深入挖掘传承“莲(廉)”文化,使其成为集产业发展、观光休闲、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区。通过培育产业带动传统村落更新发展,适合大部分传统村落,前提是要进行科学严谨的规划,不对传统村落产生破坏,培育具有本区域特色且能够持续发展的产业,摆脱单一农业产业发展。

(四)“湖州经验”——新村老村分区治理

传统村落保护难点在于保持村落的原真性和协调性,这与村民的现代化生活需求相矛盾,居住在传统民居具有诸多不便之处,例如保暖采光条件差、不便于现代交通工具进出,供暖、燃气、排水、通讯等日常生活配套设施不健全。如何既保护传统民居又提升农户福利?湖州市义皋村采用就近异地重建模式进行保护,在村东侧新建农民新村,原住民全部搬迁安置,而原有村落整体性公司化运作模式。建成的义皋农民新村位于义皋古村之东,占地面积为166.9亩,建筑总面积145 903平方米,建设房屋773套。新建农民新村不仅可以解决村民家庭人口扩增、传统民居不能满足现代生活需求的难题,同时又可以保留村内原有传统民居的建筑特色。

湖州市荻港村建设了占地50亩的徽派建筑风格的农民新村——“芦荻洲”,改善村民居住条件。对传统民居进行重新规划,保护性修复古村内具有历史价值的房屋,完成了吴氏大宅、礼耕堂等的修复和布展。对于地形相对开阔,有充足的土地资源能够作为建设用地来新建新村的传统村落可以借鉴此模式,分区治理新村老村,在满足村民住房需求的同时,不对传统民居建筑造成建设性破坏。

(五)“苍南经验”——突出特色信俗技艺

温州作为沿海的汉族地区,民间宗教和民间信仰众多,颇具典型性。苍南县鲸头村,是一个集民俗宗教文化和自然风光于一体的传统村落,有“苍南宗教博物馆”的称号。鲸头村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比如太平龙迎新春、参龙、米塑、杨府爷信俗(杨府爷是我国东南沿海最著名的神祇之一,信徒遍布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以及东南亚地区,其影响力仅次于妈祖)、彩扎等,这些活动依托当地的杨府爷信俗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间信俗文化。鲸头村在传统村落保护的实践中,十分注重信俗文化保护利用,利用当地的风光与人文景观和杨府爷信俗等非遗项目,紧密结合文化与旅游,打造杨府爷信俗文化研究基地,大力发展旅游等第三产业,带动经济文化的发展。

苍南县福德湾村是一座矿工古村,因采矾而生、炼矾而盛,村内拥有的丰富工业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文物保护价值,村落集古矿硐、古街、传统民居、古老的生产技艺、近现代工业遗址于一体,被誉为“山地采炼矾传统村落”。福德湾村对非遗项目实体化运营进行了积极尝试,矾山肉燕是苍南名小吃之一,矾山因为矾业与福鼎交往密切,肉燕也因此传入矾山,如今肉燕被列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福德湾村在设立展示中心展示制作工艺的同时,还通过线上线下对肉燕进行同步销售。对于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村落,可以盘活民间信俗、传统技艺等非文化遗产项目,在传统村落的保护过程之中找到着力点。

(六)“诸暨经验”——培育名特优农产品

诸暨市处于山地丘陵区,具有林果茶产业发展的基础。传统村落的生命力主要体现在农业上,农业是传统村落在历史上赖以生存的基础产业,诸暨市斯宅村处会稽山南麓,斯宅不仅保存着完好的古民居,还发展传统林果茶产业,延续着传统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斯宅村优质的高山茶,板栗和香榧资源,成为村落的主要收入来源,其中名茶以“石笕”名茶及“笔峰春”最为闻名,斯宅村发展板栗种植和板栗种苗,种苗供应湖南、江西、福建等地。斯宅村重视传统产业的发展,通过发展名特优农产品,打响自身知名度,实现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在有名特优农产品资源的传统村落,不妨通过开发优质农产品,实现助农增收,保护传统村落。

三、传统村落保护建议

浙江省针对不同类型的传统村落采取不同的保护模式,获得了成功,所以传统村落需要根据各自不同的资源禀赋,找到保护与发展的平衡点,最终实现传统村落的“自我复活”。

(一)升级传统民居建筑,留住原住居民

传统民居建筑是集中体现传统村落风貌的物质载体,承载着多年以来村民的生产生活活动。传统民居建筑不仅有历史文化价值,还具有社会精神价值,保护传统村落的首要任务便是留住传统民居建筑风貌。随着社会的进步,村民对住所的现代化要求越来越高,在没有空闲建设用地以利用的情况下,科学的做法是拯救传统民居建筑,政府在资金和技术上进行支持,在不改变外观的前提下,使传统民居建筑满足村民的居住需求。

村民是传统村落的生命活力所在,保护传统村落最根本的是要以人为本。村民作为保护传统村落的主体,其智慧与能力在传统村落保护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10]。修葺传统民居建筑能够召回部分村民,但是最主要的是切切实实提高原住民的经济收入,让村民在传统村落中能够延续和谐的生产生活。村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村民认识到传统村落的重要价值,才能去主动保护传统村落,才能重新聚集传统村落的人气、激活传统村落的发展活力,实现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11]。

(二)实行旅游开发保护,实现多方共赢

现存的很多传统村落作为封建时代乡绅群体活动的场所,具有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特色[12]。近年来,在乡村振兴、全域旅游、精准旅游扶贫等背景下,旅游业不断转型发展,乡村旅游不断蓬勃发展,具有深厚人文历史底蕴、优美生态环境,能够承载浓郁乡愁的传统村落是游客们的新兴旅游目的地。

成功的传统村落旅游化保护需要具备旅游资源,如有形的建筑,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13]。由于传统村落的旅游资源相差较大,对于不同传统村落要采取不同的旅游开发道路。对强潜力型的传统村落,开发前期要根据当地优势条件,对村落的整体发展进行合理的规划;在开发过程中,进一步完善村落内部的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当地特色进行设计,确保传统村落与环境的和谐共处;在开发后期,要近一步优化系统的发展体系,扩充开发较为成熟的村落功能,增强观光能力的同时开发生态教育、民俗体验等功能,以此拓宽游客市场,形成区域竞争优势[14]。对一般潜力型的传统村落,首先在进行实地考察和科学评估分析后,及时认清自身的发展“短板”;然后是逐点攻破发展劣势,不要随意“跟风”发展,避免前期资源的浪费;此外还要划区域进行试点开发,优化区域整体的发展环境,扩大潜力空间。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传统村落三大利益主体———地方政府、开发商、村落农民交互博弈的进程,三者的博弈状况直接影响着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15]。在传统村落旅游开发过程中获得的旅游收益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分配,这样才能够在不同利益主体之间进行有效平衡,实现多方共赢。

(三)创新三产融合发展,助力农民增收

传统村落必须进行转型,建立起自己的新的业态,对生产功能、生活功能、使用功能进行整体构建。政府在传统村落进行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要引导传统村落根据自身资源条件完成产业升级转型[16]。但是传统村落的发展不能只靠政策扶持,最终要发展产业来进行“自身造血”,将自身发展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产业转型是传统村落必经之路,要推动产业转型需要着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区域农业品牌,创新三产融合发展。

传统村落在产业转型的同时,要注意与传统村落文化相结合,突出传统村落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因地制宜探索出适合当地特色与资源禀赋的产业发展路径,推动地区经济向前发展。

(四)新村老村分区治理,满足村民游客不同需求

由于交通条件的改善、建筑材料成本的下降和村民的非农化趋势加快,传统村落的民居建筑满足家庭生产的功能在下降[17]。传统村落受到发达地区的科技与文化传播,村民生活方式改变,对住房条件提出了新的需求,当原有的传统村落空间无法满足这些需求时,村民往往选择对传统民居的放弃,表现为拆除传统民居,新建住房,造成对传统民居的建设性破坏,改变传统村落整体风貌和肌理,无法展现丰厚的文化底蕴。

因此为控制传统村落建设的无序蔓延,建新村保护老村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新村的建设力求与传统村落相协调,在建筑的风格、高度和色彩等方面贴近传统村落。同时改善传统村落的基础设施条件,适度开发旅游项目,避免旅游项目建设对于传统村落的建设性破坏。新村老村共同建设,分区治理,既可以满足村民对住房的需求,又可以保持传统村落的风貌与肌理。

(五)突出特色信俗技艺,保护非遗项目传承

传统村落承载着大量的习俗惯例,拥有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语言、民俗、宗教信俗和杂技等等,受到社会结构、经济基础、技术水平、宗族和血缘关系的影响,具有历史文化传承、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重要功能[18]。

在保护传统村落的过程中,要深入挖掘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留住传统村落的文化底蕴。首先,可以通过创建博物馆、文化展览馆,收藏具有价值的民俗器物,并配以文字说明和图片信息加以展示。其次,可以创建民俗文化体验园,开发设计一系列文化、民俗体验活动,面向社会大众宣传传统村落文化,深入挖掘传统节庆内涵,结合节气、民俗、赛事等活动,策划并组织旅游节庆活动,让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共同参与进来,使多方共同参与到保护传统村落中来。另外,传统村落保护需要数字化技术的支持,物理修复或者旅游开发不能达到活态化、全面化的保护,数字化技术可以对信息进行采集、存储、加工、表现、展示和传播,可以全面生动地展示传统村落景观,传播传统文化[19]。

(六)培育农产品优质产地,推动区域性公共品牌创建

生计模式是传统村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达到的一种耦合,复兴传统特色产业是对所保护传统村落的生计模式的理解[10]。一直以来传统村落以农业为生存之根本,发展优质农产品,培育优质农产品产地,复兴传统产业,是保护传统村落的一项尝试。

传统村落长期以来以农业为基础,存在大量的名特优农林牧产品[20],比如西湖龙井、阳澄湖大闸蟹等,这些优质农产品是区域的一张名片,通过主打优质农产品,培育优质品牌,不仅帮助种植优质农产品的用户增加经济收入,也提高了该农产品所在地的知名度,带动农产品加工业、旅游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传统村落要推动传统产业实现新发展,必须利用市场机制,用比较少的投入实现经营创新,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与现代农业对接。传统特色业发展还要面向未来,走旅游开发和产业开发相结合的多元道路,通过村落传统产业宣传或者名特优农产品展销会,提升自身知名度,吸引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基金项目:南京农业大学社科优助项目:江苏省传统村落旅游利用利益相关者(SKYZ2018007);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江苏传统村落旅游利用政策研究(17SHD002)]

猜你喜欢

民居村落村民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民居智库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民居摄影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