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护理干预在老年脑梗死后合并情绪障碍患者中的应用
2019-10-22荣敏
荣 敏
(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辽宁 沈阳 110168)
脑梗死为神经系统的常见疾病,多发于老年患者,而且大多数患者为急性病,发病可致死或致残[1]。同时,该病具有恢复期长,不易治愈等特点,因此患者常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在临床治疗中,不仅要针对生理症状进行检查和治疗,还需要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为研究康复护理干预对老年脑梗死后合并情绪障碍患者的作用,现将其护理过程和护理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所有患者均为我院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脑梗死合并情绪障碍患者,共70例,其中男性36例,女性34例。年龄37~77岁,平均(56.2±7.6)岁;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42~71岁,平均(55.1±3.2)岁。观察组男16例,女18例,年龄45~70岁,平均(59.6±3.1)岁,两组所有一般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纳入和排除标准,患者确诊为脑梗死,患者均合并不同程度的情绪障碍;无认知功能障碍,且至少有一个肢体肌力≤3级,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50分。排除短暂性脑缺血与合并心肾系统疾病患者。
1.2 方法:两组患者均在入院后进行常规检查、药物治疗等内容。对照组联合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常规护理联合使用康复护理干预,包括康复健康教育、心理康复护理和行为康复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情绪评分和生活能力评分。
表1 两组护理效果比较(分,)
表1 两组护理效果比较(分,)
1.3 观察指标:对两组进行Barthel生活能力评分,分数越高,护理效果越好。对两组进行SAS和SDS评分,分数越低,则护理效果越好。
1.4 方法:数据统计采用SPSS20.0完成,计量资料以()表示,检验方法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护理前,两组SAS、SDS 评分及生活能力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护理后,两组均有改善,并且观察组改善更加明显,数据差异对比满足P<0.05,见表1。
3 讨 论
脑梗死是常见的老年急性病,致死率和致残率极高。幸存者的治疗恢复慢,病程长,因此容易导致患者出现抑郁、焦虑等症状[2]。由于患者的身体功能下降严重,不能从事高强度的体力劳动,甚至是丧失了全部的劳动能力,因此容易患不同程度心理疾病。在治疗中,不仅要对症治疗,结合脑梗死后遗症,控制其发作,还需要对其进行必要的心理护理,确保其心理健康,积极面对生活和配合治疗。康复护理是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心理护理、康复训练和行为康复护理内容,有助于患者的康复。现将护理执行过程阐述如下。
3.1 康复健康教育:对入院治疗患者进行身体功能和心理指数的评估,了解患者目前所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并发症,与患者家属沟通。了解其经济状况,制定长期的护理方案。向患者讲解疾病基本常识,治疗方法和护理实施过程等。为患者讲解疾病的一级、二级、三级预防知识,并在护理中使其养成良好的饮食、用药习惯。树立功能训练目标,运动、用药安全、饮食方面的注意事项,讲解如何进行功能训练,强调树立正确护理意识的重要性,在与患者交谈时,通过鼓励、情绪引导等方式分散其注意力,使其积极配合治疗[3]。
3.2 心理康复护理干预:为老年患者提高心理康复支持,缓解其紧张、交流情绪,使患者参加康复训练。将康复护理贯穿始终,使患者快速了解医院环境,护理人员素质,提高其治疗信心。在解决患者生理疼痛等基础上,为患者耐心解释,增加交流,提高其自我护理能力[4]。鼓励患者参加医院组织的文娱活动。为其提供轻松愉快的住院氛围。
3.3 行为康复护理干预:与医院专业康复护理师联合,完成患者的康复训练工作。包括抗痉挛体位的摆放、呼吸功能训练、床上活动指导和排痰指导等。进入恢复期后,应对患者进行体位转移、坐、站三个体位的平衡训练。指导患者正确进行吞咽,训练其语言功能,使用指矫形器和辅助餐具,指导患者的日常生活训练,通过心理护理使其积极参加[5]功能训练。
3.4 本研究对脑梗死合并情绪障碍患者在康复训练中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表1显示,护理后对照组和观察组焦虑抑郁等指数虽均有所降低,但是,观察组SAS评分下降至(31.92±2.85)分,SDS评分下降至(37.35±2.88)分,均低于对照组的评分,说明康复护理干预对老年脑梗死后合并情绪障碍患者具有的积极作用。而在生活质量上,则提示采用康复训练组的评分要高于常规护理组,说明康复护理干预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数据差异满足P<0.05。
综上所述,康复护理干预对老年脑梗死后合并情绪障碍患者的病情具有缓解作用,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可在临床上进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