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教育和常规护理在糖尿病护理管理中的效果对比观察
2019-10-22邵晶
邵 晶
(辽宁省营口市中心医院,辽宁 营口 115000)
糖尿病属慢性终身性疾病,目前我国临床发病率较高,其并发症较多,严重威胁患者身体健康,需终身接受治疗,且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直接关系到病情控制情况,而科学合理的护理管理可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利于患者病情恢复[1-2]。本次研究基于上述背景,探讨了全程教育和常规护理在糖尿病护理管理中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5年2月至2017年1月,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入院序号奇偶数按比例(1∶1)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39例。对照组男22例,女17例,年龄45~60岁,平均(52.13±2.18)岁,病程5~10年,平均(7.63±0.55)年;观察组男23例,女16例,年龄44~60岁,平均(52.09±2.05)岁,病程4~10年,平均(7.12±0.61)年。全部患者知情并自愿参与,上述资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衡性良好可进行比较研究。
1.2 护理方法:对照组制定常规护理干预方案,具体内容:定期监测患者血糖状况,进行科学合理的饮食和运动指导,若出现血糖波动情况需严格遵医嘱给药;观察组在上述护理基础上开展全程教育,具体措施如下:第一,制定全程教育路径,科室医护人员详细分析患者实际情况,并参考专业标准,查阅临床研究资料,有针对性的编制糖尿病教育资料,结合临床治疗计划,针对不同阶段患者存在的主要问题制定教育路径,保证患者入院、院内和院外教育工作的延续性;第二,具体路径实施,根据患者是否住院分为院内教育和院外教育,教育内容主要包括:饮食指导、运动规范讲解、血糖监测方法和并发症防治等。同时护理人员注重教育模式的创新,引入线上宣传和线下活动相结合的模式,创建工作号,以此进行线上知识传播,并定期组织患者进行有奖竞答活动,或根据患者兴趣爱好组织联谊活动,并设置病情交流环节。
1.3 观察指标:护理管理1年后,评估管理效果,显效:空腹血糖控制为4.4~6.1 mmol/L,有效:空腹血糖低于6.2~7.0 mmol/L,无效:空腹血糖超过7.1 mmol/L,总有效率为显效率和有效率之和[3];糖尿病知识知晓情况和自我管理情况评估,前者使用密歇根中文版糖尿病知识测试量表[4],满分23分,后者使用Deborah糖尿病自我管理量表[5],满分为30分,二者均为分值越高评估结果越理想。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4.0统计软件对本次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例数、百分率(%)表示,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t检验。对比有统计学意义参照P<0.05。
2 结果
观察组护理管理总有效率为92.31%明显高于对照组74.36%,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管理总有效率对比[n(%)]
表2 两组护理前后知识知晓情况、自我管理情况比较()
表2 两组护理前后知识知晓情况、自我管理情况比较()
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糖尿病知识知晓评分、自我管理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护理2个月后两组上述评分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3 讨 论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患者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若控制不当易诱发多种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身体健康,同时患者需长期接受治疗,自我管理能力和糖尿病知识知晓情况直接关系患者预后情况,因此开展科学合理的合理管理工作意义重大[6-7]。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管理总有效率为92.31%明显高于对照组74.36%,P<0.05;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糖尿病知识知晓评分、自我管理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护理2个月后两组上述评分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针对糖尿病患者,常规护理干预以疾病控制为主,通过血糖监测、饮食运动指导等方式确保患者病情稳定,但缺乏针对性且未关注患者自我管理情况,护理管理效果不理想。而全程教育注重整个教育的全面化和持续性,具体教育从患者首次接受治疗开始,针对患者实际情况制定教育方案,切实保证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同时健康教育延续到院外,并创新教育模式,实现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切实提高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明显提升[8]。综上,在糖尿病护理管理中,全程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较常规护理干预效果理想,推荐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