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Trendelenburg体位在血液透析患者右颈内静脉穿刺中的应用
2019-10-22章新宇郭荣艳刘斌华
章新宇 彭 英 郭荣艳 刘斌华
(江西省芦溪县人民医院内四科,江西 芦溪 337200)
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是血液透析常用的技术,由于右侧颈内静脉较粗,与头臂静脉、上腔静脉几乎成一直线,而且右侧胸膜顶比较低,故临床常选右颈内静脉建立血液透析临时性通路[1-2]。正确的体位是颈内静脉穿刺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标准的颈内静脉穿刺体位应是Trendelenburg体位,它能使患者的颈内静脉达到充盈[3],达到提高穿刺成功率的作用。但Trendelenburg体位需要在手术床上进行穿刺,而透析床多为二折或三折床,不可能摆出标准的Trendelenburg体位,如何使患者在三折床上得到较好的体位,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穿刺并发症。我们近年来应用改良的Trendelenburg体位进行右颈内静脉穿刺,并与传统体位进行比较,旨在探究改良的Trendelenburg体位是否优于传统体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4月至2017年12月进入芦溪县人民医院血透室行血液透析的初次透析患者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种类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观察组应用改良Trendelenburg体位,采用仰卧、去枕,头端睡向三折床的尾部,摇起床尾部及头部,使床尾部成约10°角,床头部成30°角,头转向穿刺对侧,患者在此体位下上半身向下倾斜10°,下半身向上倾斜30°;对照组患者体位采用常规体位,仰卧、去枕、在两肩胛骨之间垫高、两肩仰落下,后仰15°~30°,头转向穿刺对侧。
1.3 观察指标:①一次穿刺成功率:记录两组患者的穿刺成功率,凡局部麻醉针试穿中一次穿刺到颈内静脉,换用穿刺针也一次穿刺到静脉者为成功。局部麻醉针试穿2次者或者试穿1次成功,换用穿刺针后穿刺2次以上为不成功。②并发症情况:主要观察是否穿到动脉、静脉血因负压回流、空气栓塞及气胸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上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静脉血回流的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其余并发症发生概率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情况比较[n(%)]
3 讨 论
虽然“内瘘优先”的原则得到公认,但在临时性血液透析患者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使用导管、移植物、动静脉内瘘比例仍有不同[4],目前我国大多数透析患者仍不能提前准备动静脉内瘘,据我国单中心研究,有81%~84%新进入血液透析患者需要建立临时性血液透析通路[5],维持性透析患者中也有10%左右的患者需要使用长期导管。血液透析临时性和长期导管通路的建立都需要进行颈内静脉穿刺,而颈内静脉穿刺中可能出现各种与穿刺相关的并发症。有报道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过程中就有6.3%~11.8%误穿动脉,0.1%~2.2%出现血肿,小于0.1%~0.2%患者出现气胸,高达29.0%患者出现心律失常。
误穿动脉是颈内静脉穿刺时常见并发症,如未行有效压迫,局部血肿可压迫气管,导致窒息。从误穿动脉的发生情况看,两组患者无统计学意义,但改良Trendelenburg体位未出现误穿,常规体位出现2例患者误穿。如果颈内静脉充盈较好,增加颈内静脉的横断面积,从而提高穿刺成功率,是可能避免误穿动脉,但本研究例数较少,是否由于体位因素导致,尚待增加观察例数进一步研究。
如何提高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临床研究并不多,以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超声定位方面。本研究根据临床实际对体位进行了改良,但改良Trendelenburg体位由于床中央部隆起,也给患者带来了不同程度的不适,当穿刺顺利时,时间并不长,患者大多数可以忍受。总之,改良Trendelenburg体位对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相关并发症有一定意义。由于本研究例数较少,尚需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