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在老年下肢骨科手术中的应用分析
2019-10-22李雪东
李雪东
(辽宁省丹东市凤城凤凰医院麻醉科,辽宁 丹东 118100)
手术是下肢骨折的常用治疗手段,由于老年患者多合并有各种基础疾病,加之身体功能的退化,大大增加了手术的风险,因此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案尤为重要。本研究旨在探讨超声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在老年下肢骨折手术的效果,以期为老年下肢骨折手术麻醉方式的选择提供实践指导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机将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在本院行下肢骨折手术的108例患者分到观察组(n=54例)和对照组(n=54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61~80岁,平均年龄(71.19±5.56)岁。对照组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61~80岁,平均年龄(71.20±5.45)岁。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基线资料通过统计学软件分析,均显示P>0.05,表示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均衡可比。所有病例均无手术禁忌证。
1.2 方法:两组患者均行静脉通道建立,并予以6~8 mL/kg乳酸林格注射液静滴,1~2 mg咪达唑仑+芬太尼1 μg/kg静滴。观察组患者行超声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患者取侧卧位,采用索诺声S-Nerve型超声低频探头,分别于患者的L3~5水平位置行矢状位、横向、正中旁扫描,待患者的腰大肌、腰方肌等结构显示满意后,于中线外侧4 cm处予以1%利多卡因行局部浸润麻醉,进针以平面进针法进针,待针尖到达腰大肌间隙后停止进针,然后予以20 mL 5%罗哌卡因缓慢注入。然后使用超声横扫股骨大转子、坐骨结节连线,待图像满意后,以平面进针法进针,直至到达坐骨神经旁,然后将25 mL 0.5%罗哌卡因注入。对照组患者施以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患者取侧卧位,然后予以1%利多卡因行局部浸润麻醉,在L4棘突旁开一5 cm的切口,垂直进针,由上下横突间穿过腰方肌进入肌间沟,待阻力消失后将20 mL 5%罗哌卡因缓慢注入。坐骨神经阻滞取大转子和坐骨结节连线中点作为进针点,垂直进针,待患者出现放散痛后,将20 mL 5%罗哌卡因缓慢注入。
1.3 观察指标: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感觉神经及运动神经阻滞效果。
1.4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在统计软件SPSS16.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感觉神经及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且感觉神经及运动神经阻滞维持时间均明显长于对照组,均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感觉神经及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阻滞维持时间比较(min,)
表1 两组患者的感觉神经及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阻滞维持时间比较(min,)
3 讨 论
老年下肢骨折患者往往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同时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群的生理功能开始出现退行性改变,因此,这类人群手术耐受性差,手术风险大大增加,因此麻醉方案的选择对手术效果尤为关键[1]。当前关于下肢骨折手术的麻醉方案主要包括腰丛神经阻滞麻醉、椎管内麻醉等,椎管内麻醉穿刺难度大,加大了手术的风险,而腰丛神经麻醉方式操作复杂,且术后不良反应多。而超声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方式可很好的观察患者的神经部位,并能对穿刺的深度、进针的部位进行实时的调整,大大提高了穿刺成功率,且麻醉起效时间短,维持时间长,麻醉平面低,对循环、呼吸系统的干扰比较小,并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2]。同时该麻醉方式还有利于观察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此外,该麻醉方式还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无需改变体位,能有效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笔者体会,由于术后患者需长时间卧床,因此在麻醉前应充分补充体液,同时根据患者的需要适当增加血管活性药,以保证循环系统的稳定。同时在手术过程中应严密观察患者的循环、呼吸情况,以及时调整麻醉药物剂量[3]。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患者的感觉神经及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且感觉神经及运动神经阻滞维持时间均明显长于对照组,结果表明,在老年下肢骨折手术中施以超导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麻醉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