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近期并发症的护理研究
2019-10-22王荣荣
王荣荣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陕西 西安 710061)
研究表明,由于慢性心律失常病人的心房传导有阻滞现象,且情况严重,因而十分威胁病人的生命安全。对于慢性心律失常病人,可通过实施永久心脏起搏器达到缓解、拯救的目的[1]。但是术后仍然会有并发症状。因此本文主要以实施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的患者66例为参考对象,探讨术后近期阶段引发的并发症与相关的护理措施。详细分析步骤见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参与研究的对象2018年7月~2019年1月均为实施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的患者66例,对所有病患的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与总结。其中男27例,女39例;平均年龄(51.7±2.4)岁。
1.2 方法
(1)运动护理:以半卧位方式对病人实施心电图观察,以便及时的查看与检测其心率值、血压值等变化。术后负人员要详细的引导与辅助其早期下床活动,以便良好的训练与恢复其上肢功能。需注意在对其上肢训练时切勿出现上举动作,同时着重嘱咐病人与家属在术后7天避免剧烈性的运动。(2)切口护理:术后病人容易出现切口感染,当切口感染后会加重红肿与渗血,进导致切口愈合周期变长、引发囊袋肿与出血。为此可通过抗生素类药物与无菌操作进行预防。若病人已经出现囊袋肿胀,则可通过清创医治。(3)囊袋护理:研究发现,在实施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病人出现囊袋出血症状的概率较高,因此需要着重护理。在初期阶段,注意伴有切口红肿与瘀血症状,因此要对切口进行加压包扎。在包扎后7小时内观察切口状态,防止再次引发感染。若病人的瘀血较多,可在无菌操作条件下通过注射器将瘀血抽取处理。当囊袋解除后要对瘀血采取引流处理,防止再出血情况的引发。(4)电极导线脱位护理干预:实施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的患者出现电极导线脱位后会出现头晕以及心悸等症状,且起搏闭值出现异常,起搏器程控参数也会出现变动[2]。为此要密切监测腔内心电图与起搏闭值,同时引导病人以深呼吸来缓解。(5)肢体肿胀护理:术后的近期阶段,患者的上肢可能会出现肿胀情况。此时护理人员可指导其活动上肢,促进血液的流通,避免引发血栓。若病人的肿胀情况较为严重,可通过活血化瘀类药物缓解。(6)其他护理:在患者术后出院前期,要对其家属进行详细的急救知识指导,以防止危险情况的出现。特殊告诉患者在接打电话时,注意与起搏器间保持较佳的距离,一般为25 cm。由于手机的电磁波对起搏器有一定的干扰作用,切勿将手机放置在与起搏器接近的地方。当患者的心率出现异常或者起搏器遭受到激烈碰撞时,应立即到医院处理。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
观察66例患者在术后的近期阶段引发的并发疾病,通过规范化与对症性的护理与医治后,病人的各项体征均正常,表明护理与医治成功,反之,则表明无效。
2 结 果
66例患者术后近期阶段出现并发症例数12例,患病的概率18.18%。经过对症性与规范性的医治与护理后,所有病患均恢复正常,有效率100%。详细数据见表1。
表1 12例患者术后近期阶段出现并发症的详细情况[n(%)]
3 讨 论
永久心脏起搏器的应用可有效的缓解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病情,且该手术方式具有操作便利、对患者身体损伤程度低等优势,因而在慢性心律失常疾病的应用上较普遍。尽管该手术方式优点多,但是在患者术后仍会引发一系列并发疾病,如电极脱位以及囊袋积血等症状[3]。上述症状的引发对病人的身体后期的恢复均带来不利影响,基于此探讨患者在术后近期可能引发的并发症与相对应的护理措施意义重大。
如运动护理的实施可良好的训练与恢复患者上肢功能。切口护理的实施可有效的避免与减少囊袋肿与出血症状。囊袋护理、电极导线脱位护理能缓解病人的痛苦。肢体肿胀护理可指导其活动上肢,促进血液的流通,避免引发血栓等。
本次研究得到,66例患者术后近期阶段出现并发症例数12例,患病的概率18.18%。经过对症性与规范性的医治与护理后,所有病患均恢复正常,有效率100%。
综上,对症性、预见性与规范性的护理措施可促进病
人的恢复,减少并发疾病引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