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囊袋血肿的管理及预防
2022-11-27喻瑜牛红霞华伟
喻瑜 牛红霞 华伟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北京 100037)
囊袋血肿是指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ardiovascular implantable electronic device,CIED)植入后,由于囊袋内出血而引起的血肿,其特点是囊袋区域出现异常凸起,并伴有波动感、红肿热痛甚至破溃。在CIED开展的早期,发生囊袋血肿的例数较少,且多数囊袋血肿能自行吸收。因此,临床医师对囊袋血肿的发生一直不太重视。最近的研究[1-2]发现合并囊袋血肿的患者发生囊袋感染的概率大大增加,这无疑会增加患者二次手术的风险。正确认识囊袋血肿的临床特点、处理方法及相关危险因素是降低血肿发生率的有效途径。现就囊袋血肿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预防等方面进行综述。
1 囊袋血肿的临床特点和流行病学特征
CIED植入后囊袋内出血或血肿一般发生于术后1周内,尤以术后1~3 d最为明显,这与迅速出血或渗血有关,同时还会伴随着囊袋处疼痛、酸胀等不适。另外,在CIED植入1周后,部分患者才出现囊袋血肿,这是由于囊内缓慢渗出而引起的迟发性血肿[3]。根据囊袋血肿面积大小分为两型:Ⅰ型血肿在CIED边缘1 cm区域范围内;Ⅱ型血肿超过CIED边缘1 cm区域,血肿区域与正常皮肤接合处区域有明显张力[4]。囊袋血肿是CIED植入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发生率为2.1%~9.5%[5],尤其多发生于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6]。
2 囊袋血肿的危险因素及危害
囊袋血肿的形成可能与抗栓药物使用不当、术中止血不充分、操作不当、慢性肾病及体重过低有关[7]。临床实践及研究报道[8]表明,囊袋血肿主要是由于抗栓药物使用不当所致。对于有心房颤动(房颤)病史的CIED植入者,肝素桥接治疗是发生囊袋血肿的高危因素。在CIED植入术早期,房颤患者会在术前选择停用口服抗凝药物,转而使用肝素桥接治疗[8]。然而,2013年来自NEJM的一项研究[9]显示,相比于CIED术前继续使用华法林,改用肝素桥接治疗会导致术后发生囊袋血肿的风险增加4.6倍,之后更多的临床证据[10-11]支持该结论。另外,对于有冠心病病史的CIED植入患者,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是冠心病二级预防的重要组成部分[12]。然而,研究显示使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P2Y12受体拮抗剂)明显增加囊袋血肿发生的风险[13]。因此,对于有房颤或冠心病史的CIED植入患者,抗栓药物使用不当是导致囊袋血肿发生的危险因素。
由于囊袋血肿与囊袋感染有很大关系,因此,如何预防囊袋血肿非常重要。BRUISE CONTROL INFECTION研究[1]显示,囊袋血肿是术后发生囊袋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HR=7.7,95%CI2.9~20.5,P<0.000 1)。与此类似,REPLACE研究[2]也发现,有囊袋血肿的CIED患者发生囊袋感染的风险会增加20倍。囊袋内出血或血肿可能通过以下原因导致囊袋感染:(1)当囊袋内出血或血肿时,囊袋处表面的皮肤张力会增加,容易导致囊袋缝合处伤口破裂,从而导致感染;(2)受到血肿部位的挤压,使周边组织逐渐坏死;(3)囊袋血肿区域的血液是细菌良好的培养基,一旦有微生物侵入血肿区域,很容易发生囊袋感染。经研究[14]发现,感染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这些病菌侵入人体后容易引起化脓性炎症反应。一旦起搏器感染发生,通常需要二次手术,将整个起搏器移除,考虑到起搏器的移除不仅会再次损伤患者的心肌组织,而且手术费用昂贵,因此这无疑会增加患者的健康风险和医疗负担[15]。
3 囊袋血肿的治疗与护理
不同类型血肿的处理方式存在差异。Ⅰ型囊袋血肿需要及时停用抗凝药物或抗血小板药物,并进行局部压迫。Ⅱ型囊袋血肿由于本身血肿面积较大,且囊袋内压力较大,因此在停用抗栓药物的基础上,采用局部压迫法观察血肿是否逐渐吸收。如果效果不理想,需要进行有创的手术,以清除囊袋血肿[16-17]。另外,有研究[7]报道,当患者肾功能或凝血功能较差时,需要通过局部压迫或有创操作清除血肿,同时需要输注血小板或新鲜冰冻血浆,以提高凝血功能,防止持续渗血。
对囊袋血肿的护理是预防和清除囊袋血肿的重要措施。CIED植入术前及术后应及时询问患者的病史和抗凝药物服用史,有利于及时调整抗凝策略从而预防囊袋血肿。植入CIED后,监测床旁各项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和血氧饱和度)是非常重要的[18]。特别是在血肿严重的情况下,根据患者的症状和床边监护仪的指标变化,进行及时处理。当囊袋血肿出现时,应给予患者静卧和患肢长时间的制动,同时观察患者血肿区域的压迫情况并及时通知医师,这些护理措施能够有助于囊袋血肿的消退[19]。因此,囊袋血肿的护理对于血肿的消除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良好的护理可以加快血肿的消退进程和及时发现严重情况。
4 囊袋血肿的预防
预防囊袋血肿是指围手术期预防血肿的管理,主要包括术前、术中及术后预防,采取合理的预防措施,可有效减少起搏器囊袋血肿事件的发生。术前预防主要是基于囊袋血肿的高危因素的管控,主要针对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药物的应用,预防血栓形成的同时需要警惕出血风险,不同的患者采取的抗栓治疗方案存在差异,应根据个体化治疗原则制定合理的抗栓治疗方案。
既往的研究[9]表明,对于需要植入CIED的房颤患者,使用华法林能有效防止血栓形成,并且降低了出血的风险。近些年,随着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vel oral anticoagulants, NOACs)的问世,抗凝治疗方案的选择越来越多,与华法林相比,NOACs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如不需要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等凝血指标,不受食物影响,大出血并发症也相对少。最近,BRUISE CONTROL-2研究[20]对既往有房颤病史的患者在植入CIED的围手术期使用NOACs和中止NOACs进行比较,后因两组患者都有较少的栓塞和出血事件发生,这项研究提前结束,说明NOACs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因此,《2021 ESC心脏起搏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指南》建议有房颤病史的CIED患者可在围术期使用华法林或 NOACs抗凝治疗以减少栓塞事件发生[8]。
相比于单独使用阿司匹林或不使用抗血小板治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P2Y12受体拮抗剂)会显著增加术后囊袋血肿的发生风险[8]。因此,指南针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术后的栓塞风险以及CIED手术出血风险的差异方面给出了具体的抗栓策略:(1)行常规PCI术1个月以上或急诊PCI术6个月以上的中低栓塞风险患者,不考虑CIED手术出血风险的高低,建议术前继续服用阿司匹林+停止服用P2Y12受体拮抗剂(种类不同,停药时机存在差异:术前3 d停用替格瑞洛,或术前5 d停用氯吡格雷,或术前7 d停用普拉格雷)。(2)行常规PCI术1个月以内或急诊PCI术6个月以内的高栓塞风险患者,再根据CIED手术出血风险的高低选择抗栓策略:①对于手术出血风险较低的患者(首次植入CIED),指南建议考虑延期手术或者术前继续服用阿司匹林+P2Y12受体拮抗剂;②对于手术出血风险较高的患者(CIED的更换或升级),指南建议术前继续服用阿司匹林+停服P2Y12受体拮抗剂(种类不同,停药时机存在差异:术前3 d停用替格瑞洛,或术前5 d停用氯吡格雷,或术前7 d停用普拉格雷);在停药期间使用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进行桥接治疗。另外,对于术前已使用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药的患者,指南建议在CIED术前继续使用抗凝治疗,并根据栓塞和出血风险来选择停用抗血小板药物。
在CIED植入过程中,术者的操作与囊袋血肿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21]。静脉穿刺时,由于静脉和动脉在解剖位置上相隔较近,因此术者要时刻警惕误伤动脉的风险。如果不慎穿到动脉,术者应将穿刺针撤出,同时局部压迫数分钟,观察有无继续出血的可能[22]。此外,囊袋的制作不宜过深或过浅,根据阜外医院的经验,一般选择皮下组织和胸大肌筋膜之间制作囊袋,此处皮下组织疏松,容易分离,出血相对少。对于皮下组织特别薄的患者,则会考虑在胸大肌下制作囊袋,但是在分离胸大肌时容易出血,而且直接接触到肌肉,可刺激肌肉抽动,导致患者异常疼痛。因此,除非特殊情况,一般都在胸大肌筋膜和皮下组织之间制作囊袋[23]。尤其应该注意的是,在制作囊袋及关闭囊袋过程中,囊袋和电子装置的连接区域不应该留有无效腔,因为这容易导致渗血引发囊袋血肿。同时,术者应仔细检查囊袋内的情况,尤其在关闭囊袋前,术者应该在囊袋内仔细止血并确保无活动性出血。如果出现出血,一般选择及时结扎或压迫止血,效果不佳情况下可在局部加用凝血酶或者使用电刀进行止血。
手术完成后,CIED植入区域用医用纱布压迫6~8 h,这也是预防囊袋血肿形成的重要措施[24]。如果患者有着高出血风险,可适当延长局部压迫时间。一旦术后发生了囊袋血肿,处理措施主要分为两方面:(1)保守治疗,对于大多数血肿患者,延长压迫时间,血肿会逐渐得到吸收;(2)如果血肿严重,面积和张力都较大,常规保守治疗无效时,则需要重新打开囊袋来清除血肿。以往曾采用囊袋穿刺法或留置引流条来清除血肿,但由于会增加囊袋感染风险,阜外医院已将此方法摒弃。因此,囊袋血肿的预防主要取决于围术期的管理,术前充分、合理评估血肿形成的高危因素并加以控制,术中严谨、正规的操作,以及术后细致、规范化地管理是降低囊袋血肿发生风险的重要措施。
5 总结与展望
囊袋血肿是CIED植入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与抗栓药物的使用不当有很大关系,发生血肿的患者更容易发生囊袋感染。与血肿处理相比,预防囊袋血肿更为重要,寻找与血肿相关的高危因素并加以控制,严格规范手术操作及术后良好的管理,可以明显降低囊袋血肿发生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