胺碘酮联合贝那普利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和安全性
2019-10-22刘圣兰夏和凤
刘圣兰,夏和凤
(东台市人民医院内科,江苏 盐城 224200)
阵发性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是各种器质性心脏病、高血压和甲状腺机能亢进病情等严重进展的结果和表现[1]。患者一旦发生房颤,可能就会伴有心力衰竭与脑梗死等并发症,这是因为房颤能够使患者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最严重的情况是导致患者休克死亡。一般情况下,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心房肌纤维化以及血压的升高等都可能会导致房颤的发生。近些年有调查研究表明,房颤的发生和维持与肾素血管紧张素的激活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可以用于阵发性房颤的预防以及治疗。现对我院近年来收治的140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分别采用胺碘酮以及胺碘酮和贝那普利联合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和用药安全性。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2018年3月在我院内科诊治的阵发性房颤患者140例,作为研究对象。男68例,女52例;年龄41~84岁,平均59.4±6.2岁;病史2个月~12年,平均3.2±1.4年;冠心病43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5例,肺源性心脏病11例,风湿性心脏病7例,甲状腺机能亢进3例,原因不明3例。根据患者的知情同意选择,将入选对象分成观察组(n=82)和对照组(n=58)。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病例选择
①入选标准[2]:入选对象均有器质性心脏病、高血压病、甲状腺机能亢进等病史,发生房颤时出现不同程度的心悸、胸闷、头昏、乏力等明显症状,均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等检查确诊;一年中应最少发生5次房颤,并且这其中需要最少2次房颤具备心电图或者是动态心电监测证明;心功能NYHA分级Ⅰ~Ⅲ级,左心房内径<40 mm;符合医学伦理学的标准。②排除标准:心肌梗死、不典型心绞痛;病窦综合征,二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严重心功能不全,终末期心脏病;继发性血压,电解质紊乱,血液性疾病,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严重损害;近1个月内使用过其他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类药物和抗心律失常药物,用药禁忌症等。
1.3 治疗方法
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制订合理的膳食标准,科学的体育锻炼;保持健康的心理。积极治疗原发疾病,预防感冒和劳累等诱因;年龄>75岁的患者以及有血栓高危因素等患者,应给予抗凝治疗;按需使用调血脂、降血糖和降血压等药物。①观察组:采用盐酸胺碘酮片(生产商:杭州赛诺菲制药;商品名:可达龙;国药准字:H19993254;规格:0.2 g/10片/盒)和盐酸贝那普利片(生产商:北京诺华制药;商品名:洛汀新;国药准字:H20030514;规格:10 mg/10片/盒)联合治疗。可达龙口服,第1周时,一天3次,每次1片;第2周时,一天2次,每次1片;第3周时,一天1次,每次1片。洛汀新口服,一天1次,每次1片;服用2周后血压仍然>140/90 mmHg,则将贝那普利片每天增加5 mg,直至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如果血压<90/60 mmHg,则将贝那普利片每天减量5 mg。②对照组:单用盐酸胺碘酮片口服治疗。均为连续服用12个月,为1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①病情监测:治疗期间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率、心律、心功能指标等病情变化,每周至少给予1次心电图和血压等检查,3个月检查1次心功能指标和心脏彩超,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及时作出相应的处理。②观察指标:治疗12个月后,再次检查患者的左心房内径、左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出量(SV)和脑钠肽(BNP)等心功能指标;观察和统计两组的窦性心律维持率、总有效率和心血管不良事件率和再入院率等疗效指标;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率等指标。③疗效判定:用药2周后心电图未显示心房纤颤,或者Holter检查结果房颤发生率降为0~10%,而且房颤的各种临床表现不再出现,为显效;用药2周后心电图未显示心房纤颤,或者Holter检查结果房颤发生率为10~20%,而且发生房颤时的临床表现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为有效;用药两周后各项检查都没有达到以上标准,发生房颤时的临床表现较治疗前无改善甚至加重,为无效。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用x2比较;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心功能指标的比较
12个月的疗程结束后随访,观察组的左心室收缩期内径(LV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出量(SV)和脑钠肽(BNP)等心功能指标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心功能指标的比较(±s)
表1 两组心功能指标的比较(±s)
组别 n LVSD(mm) LVEF(%) SV(mL) BNP(ng/L)观察组 82 38.5±3.2 46.3±4.5 52.7±4.6 138.4±8.5对照组 58 32.3±3.4 39.2±4.7 45.4±4.8 122.5±8.2
2.2 疗效指标的比较
12个月的疗程结束后随访,观察组的窦性心律维持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心血管不良事件率和再入院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疗效指标的比较[n(%)]
2.3 药物不良反应的比较
观察组出现8例(9.76%)轻度的药物不良反应,其中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1例,头晕乏力3例,低血压2例,窦性心动过缓2例;对照组出现5例(8.62%)轻度的药物不良反应,其中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1例,头晕乏力2例,低血压2例;经及时处理后缓解,未影响治疗依从性;无神经精神症状、肝肾功能损害、血小板减少、甲状腺功能异常等严重不良反应。两组的药物不良反应率比较,无显著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有研究资料表明[3],阵发性心房颤动可诱发和增加心血管类型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与心房内的肺静脉、冠状静脉窦、上腔静脉、界嵴等处的特殊结构有着密切关系,这类结构组织内存在着“类起搏细胞”,可以进行快速运动,从而使心房肌电发生重构。胺碘酮可通过延长心脏纤维动作电位Ⅲ相的时程来减少钾内流,增强膜稳定性;降低心房、心室和结区的心肌兴奋性,减慢房室旁路的传导,延长心肌组织产生动作电位的时间以及有效不应期,降低自律性;通过抑制非竞争性α-和β-肾上腺能受体,降低窦房结自律性,遏制房室结构的功能。临床上使用胺碘酮时不仅可以有效地维持窦性心律,治疗各种房性心律失常、结性心律失常和室性心律失常,还可以遏制心房肌的重构。然而目前临床上对胺碘酮的使用观察效果来看,如果给予胺碘酮单剂使用,患者的复发率相对较高1年的窦性心律维持率大约在67.5~71.8%之间[4]。
有研究表明[5],左心房内径的大小与阵发性房颤的发生和维持具有非常密切的相关性,左心房内径一旦扩大,就会影响到房颤电重构,而心房重构的关键就在于神经内分泌的激活。贝那普利属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类药物,能降低左心房压力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减轻心房的扩张,预防和缓解心房纤维化,调节交感神经的张力和离子流,延长有效不应期,从而遏制左心房内径的扩大,减少阵发性房颤的复发。贝那普利还能提高血液循环中缓激肽的生物利用度,增加前列腺素、NO和血管内皮衍生超极化因子的水平,提高心脏的顺应性,改善心肌的舒缩功能,从而延缓心脏重塑和心房重构,延缓心室和心房进一步扩大,有助于维持患者的窦性心律。
在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采取胺碘酮联合贝那普利治疗12个月后进行随访,LVSD、LVEF、SV和BNP等心功能指标,较单剂使用胺碘酮的对照组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窦性心律维持率、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心血管不良事件率却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示出较好的疗效。可以看得出,胺碘酮与贝那普利联合治疗阵发性房颤会产生协同作用,分析主要原因有协同消除易患因素、控制心室率、发挥窦性心律的维持作用、尽可能地避免发生疾病复发以及栓塞等并发症等。同时,胺碘酮与贝那普利联合联合使用,可抑制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活性,抑制和延缓心脏的重构,遏制患者的左心房内径和心室进一步增大,从而有效恢复窦性心律和减少异位心律的复发,改善心脏功能[6]。两组均发生数例的药物反应,但症状较轻微,经及时处理后均得到明显好转,无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对治疗依从性和疗程开展未产生明显影响,组间无显著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了联合用药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将胺碘酮联合贝那普利共同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能提高窦性心律的复律率,缓解心脏重构,改善心脏功能,减少异位心律的复发率,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率,延缓疾病的进展,改善疾病预后,同时经过观察随访,观察组的药物不良反应在可控范围内,未能影响治疗依从性,是一种疗效理想、安全性高的临床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