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家庭教育比较研究
2019-10-22张蓓
张蓓
(山东现代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
1 中日女性就业与育儿精神状态调查问卷
1.1 调查时间与对象
2017年10月—2018年12月,作者在日本冲绳县やまびこ幼児園、エンゼル幼児園、济南市紫苑幼儿园以利用幼儿园的母亲为调查对象,行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的精神状态。问卷中,回答“焦虑”和“压力”的中国母亲比例明显高于日本,中国母亲在工作、家庭、育儿中忙得不可开交。从“焦虑”来看,职业女性比全职妈妈的“焦虑”更强烈。从“压力”大小来看,依次为兼职母亲、职业母亲和全职妈妈。
表1 调查问卷发放、回收情况 单位:人(%)
在中国,产生“焦虑”和“压力”的原因主要有3 个:(1)中国婴幼儿保育设施不够完善。(2)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但对职业女性的保障制度并没有随之完善。(3)早期教育的过度重视。另外,在“男主外女主内”传统观念驱使下,男性认为将工资拿回家就完成了家庭职责,育儿、家务、老人、亲友等全应由女方负责,产生了“丧偶式”育儿,在实地访谈中,中日此种状况均有存在。
1.2 调查问卷内容
问卷分别对以下8 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调查:(1)家族组成形态;(2)家长学历状况;(3)女性的就业状况;(4)育儿的精神状态;育儿时的感情;(5)育儿环境;(6)育儿观念;(7)孩子的家庭教育;(8)育儿支援的相关内容。
2 中日女性就业状况与育儿精神状态
2.1 中日女性就业形态的不同与保育状况
日本女性就业率呈现M 形,这是由于25~34 岁的日本女性因结婚、生子等问题辞职造成就业率大幅下降而形成的。幼儿园待机儿童数量增加,也使许多日本女性不得不在家带孩子。中国女性有84.5%为职业女性,就业率呈现梯形。0~3 岁婴幼儿保育设施极其贫乏,不能满足保育需求,给予支援最多的是祖父母和家政服务。
2.2 育儿中的焦虑感与压力
职业女性为胜任工作,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业绩,搞好人际关系。由此可见,职业女性常处于紧张
3 育儿时的感情和育儿价值观
3.1 育儿的肯定态度和否定态度
“和孩子一起很开心”的母亲,中日都达到了9 成以上,对孩子的爱没有国家和民族差别。但这份感情会受社会、个人和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育儿所带来的“幸福感”中国比日本母亲略高。育儿“是否是生命的全部”上,中国又大大低于日本母亲。
3.2 社会保障与育儿价值观
日本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渐趋完善,养儿防老的观念日益淡化,孩子的费用也会影响家庭生活质量,育儿优势不断下降。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完善,“养儿防老”的育儿观念仍根深蒂固。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老后的生活保障还要依靠孩子。中国母亲在育儿上更“焦虑”,更有“压力”,但对育儿持肯定态度的妈妈超过7成。同时持有“结婚不要孩子”观念的年轻女性越来越多,即使政府放开生育政策,人口的自然减少不可避免。
3.3 女性对性别分工的反对与现状
该次问卷中,对“男主外女主内”持反对意见的中、日母亲均在7 成以上。认同“夫妻协作育儿”的中国人超过9 成,日本人近9 成。随着女性就业率的不断增高,女性要兼顾家庭、育儿、工作,因此对男女性别分工持反对意见的人越来越多,意识越来越强烈。
但日本家庭身份意识较强,父亲通常和孩子保持一定距离,因此以育儿为首的家庭责任落在女性肩上。中国方面,提倡男女平等。但随着经济改革提升深化,能力主义占主导地位,女性如果不更加努力将陷入失业的危机。单职工家庭收入很难维持家庭正常开销,迫使女性必须不断提高自我以取得一席之位。这也是职业母亲“焦虑”和“压力”产生所在。
4 日本三岁神话和育儿援助的必要性
“在孩子满3 周岁前,母亲应该专心养育孩子,否则会对孩子产生不好的影响。”在调查中,很多日本人不赞同性别分工,却又执着于由性别分工派生出的“三岁神话”,这种思想、观念上的矛盾是产生育儿焦虑的原因之一,为了减轻母亲的育儿焦虑,育儿援助就显得必不可少。中国方面,2018年将产假增至158 天。访谈中,多数母亲都表达了陪伴孩子的愿望,但苦于单位要求,不得不回归社会。同时,仍有单位没有哺乳假。
5 从对孩子体罚、虐待、教育的角度分析中日家庭教育现状
该调查中有近5 成的日本人担心“因训斥程度而形成虐待”。需要注意的是,日本近3 成的调查者会因为自己的焦躁而体罚孩子,孩子成为大人不安、不满情绪的发泄口。
关于“体罚孩子的原因”,中日有着很大的差异。从问卷结果看,中国父母要求孩子“听话”,这样的后果是孩子没有思考能力,独立性不强,做事不积极,易胆小怕事。而日本选择“给别人添麻烦”的比例远高于中国。日本家庭更重视对孩子的素养教育,重视孩子的独立性,提倡坚韧、顽强的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6 根据地域分类育儿援助效果
对于“育儿问题”和“育儿情报源”,日本母亲回答“朋友”的比例极多。家庭主妇可以通过育儿援助活动扩大交际圈。缓解育儿压力和不安。在日本,以专门机构作为咨询对象和信息源的母亲比例极低,中国的这项数据要比日本比例高。在中国,儿童必须在指定的保健所接受检查作为入托、入学的必要条件。保健所的医生便成为母亲专业的咨询对象和育儿指导去,其建议和指导的内容也是值得信赖的。
7 结语
通过对中日本女性就业形态、生活意识、价值观及育儿意义等方面的比较考察,得出中国人对育儿持肯定观点,而日本的调查对象持否定情绪的人较多。这一结论和1996年日本总务省对日、韩、美的国际比较调查结果一致。
随着女性进入社会的增加,否定性别分工的意识日益高涨。但在现实中,社会状况很难让男性在育儿最困难的时期分担家务,“男主外女主内” 的社会风俗依然根深蒂固。很多女性在反对性别分工的同时又赞成由性别分工派生出的“三岁神话”,这种观念上的矛盾加剧了母亲对育儿的不安。如何构建一个在家庭、企业都能抛开性别分工,男女共同参与育儿和工作的社会体系成为今后的重要课题。
调查结果显示,日本有3 成的父母因为自己的焦虑而动手打孩子,大人因为自己焦虑和不满将孩子当成出气筒,同时有近半数的家长会担心自己的教育方法和程度是否对孩子构成虐待,有相当比例的母亲在抚养孩子上感到不安。因此有必要提供各种类型的育儿援助以供育儿知识需求,提供权威指导,对年轻父母提供支援。
中国女性在结婚、育儿的年龄依然保持着较高的就业率,就业呈现梯形分布。因婴幼儿的保育设施不充分而引起较高的焦虑和负担。虽然育儿环境并不乐观,依然认为“抚养孩子是有意义的”。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保育在内的家政服务将同西欧各国一样服务商品化。政府加大对公办保育设施的投入力度,对民营保育机构进行合理监管将成为现阶段改善中国育儿环境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