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悦”歌唱,“巧”识谱
——音乐课堂有效识谱教学策略初探

2019-10-22周喆妍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26期
关键词:识谱旋律节奏

周喆妍

(爱山小学教育集团,浙江湖州 313000)

识谱学习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音乐的难点。陈旧式的识唱乐谱并不是教学中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应有效将“听、视、唱、动”融合,由浅入深实现梯度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乐谱的兴趣,潜移默化渗透乐谱教学,从而使学生系统性的掌握音乐技能。

1 音乐课堂中识谱教学的重要性

《音乐课程标准》它指出:“学生具有一定的识谱能力,有利于参与音乐欣赏、音乐表演和音乐创作等实践活动”。可见,义务教育阶段的识谱教学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学会歌唱,更在于通过这一过程明确音乐课程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提高音乐审美情趣、丰富音乐文化素养、表达艺术情感体验。

1.1 创设氛围,培养兴趣

很多学生在歌唱时能顺利把歌词唱出,但换成演唱歌谱或旋律时却摸摸脑袋犯了难。有人将其归为学生对于音乐的旋律感不强,但实际很多学生都是将旋律短时间存储在大脑中,通过聆听多次从而形成音乐旋律片段模仿而成,以至于能够把超出自身演唱能力的旋律唱准。造成类似情况是因为他们没有形成用唱名演唱音高的概念,没有养成先学歌谱再演唱的习惯。这种观念需要从学生接受音乐启蒙教育时建立,一旦他们将这样的音乐学习方式作为演唱歌曲的习惯,再想改变就会变得很困难,以至于错失了顺利掌握唱谱能力的最佳时机。

1.2 聆听思考,体验美感

音乐其实质是随着时间的流淌而产生的艺术形式。许多时候,旋律并不会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长期的旋律记忆体。而让学生越早感受到音乐之美,对其今后音乐素养的培养就会越有帮助。学唱歌曲的最终目的也不单单只停留在简简单单地唱会,而是上升到在知识与技能的铺垫下能体现其音乐存在的情感价值上。赋予情感地唱好,从而获得对于美的体悟。当学生掌握了识谱的能力后,识谱便成了歌曲学习当中的一种自然的内化,它会帮助学生更好地体验到音乐内在的美,深化音乐所带来的情感。

2 如何“体现音乐识谱梯度教学模式”

识谱技能贯穿于小学义务教学阶段音乐教学课程中,树立正确识谱观念是提高音乐识谱教学的首要条件。因此,识谱教学因渗透于小学各个学段的音乐教学中,由浅入深,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音乐基础。

2.1 准备阶段(一年级、二年级)

2.1.1 从“律动到感知”,创设情境教学模式

一年级、二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游走”,难以较长时间地集中,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情境,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在游戏和律动中潜移默化的提升学生的音乐感知力。从感性的角度积累节奏感和树立音高概念,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例如:认识音符、唱名、节奏、旋律等过程中积累音乐元素,从而为接下去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教师在音乐教学中面对这一学段的学生他们本身不具备扎实的音乐基础,如果一味地将识谱教学机械性的贯穿在音乐课堂中,只会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加大学生学习负担,同时也难以实现理想的教学课堂效果。这样的教学活动违背了音乐教育的初衷,更无法达到理想的识谱教学目的。

2.1.2 从“节奏到韵律”,树立乐谱教学意识

以小学音乐低段教学课例《理发师》为例,从歌曲韵律感入手,渗透歌曲中的“DO-MI-SOL”三度音程的学唱,并且在同音重复的地方分两组让学生感知小型打击乐器的音色,形成一条双声部的节奏练习,不仅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时值,也让他们在合作演奏中,初步体验和声的效果。针对低段学生简单的节奏感渗透柯尔文手势(见图1)辅助歌唱音高,把握歌曲韵律感,为教学中的识谱歌唱做好铺垫。

图1 相尔文手势图

图2 双响筒、沙锤加入的旋律图谱

在这首歌曲中,教学中可以精简难点旋律,借助模唱调动学生的视觉与听觉,营造活泼愉悦的课堂氛围,保证识谱教学的质量。在打击乐器的基础上,同音重复的地方运用“提·叠”式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于简单旋律的识唱,加强乐感的感知,加深多元化的音乐实践活动,从而更好地把握音乐的旋律乐感。

2.2 提升阶段(三年级、四年级)

小学中段是学生各个感知力的提升期,有了低段时期的音乐积累,学生在这一阶段对于识谱和演唱能力有一定的提高。因此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兴趣导向,夯实音乐基础,在扎实的音乐积累下,逐步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

2.2.1 从“抽象到直观”,设计巧用音乐图谱

学生从认识简单的节奏符号到能够用声音、语言、身体动作表现简单的节奏,模唱简单的唱名最后形成简单的乐谱演唱。在这一过程中巧用以图为媒,形成以导促学的教学过程。利用课件、形象的图谱、图形谱设计情景教学,基于思维导图下的识谱教学促进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很多欣赏曲目都运用了旋律走向图形谱进行不同主题的辨析,如德彪西的《木偶的步态舞》,这首乐曲节奏复杂,表现了小木偶机械形态、充满乐趣的形象。教材中绘制的忽高忽低的小脚丫,不但表现出乐曲的旋律音高,还生动表现了乐曲内容,再让学生找出旋律中熟悉的主旋律训练节奏。从听觉训练开始,用哼鸣代替演唱音符或者创编简单的歌词代替旋律模唱。最后让学生们踩着节拍感受木偶脚步的动态感,树立和感受音高概念。从图谱角度入手,不仅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同时能更容易的听辨出乐曲的曲式结构,这远比在教师的提示指引下告知学生“ABA”式的曲式结构要形象得多。

2.2.2 从“声音到符号”,线谱辅助教学活动

利用简单旋律线谱(见图3)加深学生对于旋律的学唱。当学生对于部分旋律有初步感知与学习之后,教师可以稍稍加大识谱难度,但切记避免“填鸭式”识谱教学或“选择性”忽视识谱教学。以人音版四年级下册教材中《土风舞》歌曲为例,这首歌曲旋律轻快活泼,旋律感较强,并且是一首二声部歌曲,正是二声部和声音程的叠加考验学生的音乐识谱功底。这首歌曲运用重复多次的切分节奏变换和旋律的模进与叠加的创作手法,让歌曲变得朗朗上口,因而教学中可以利用第一声部旋律固定的优势,在课件中专门为学生展示二声部固定旋律的内容,手势辅助法叠加旋律线谱辅助来帮助学生歌唱,增强音程概念树立学生基本的音高关系,消化老师不同的手势含义,同时也培养了师生之间的默契。通过反复的欣赏牢记于心,降低他们在演唱歌曲中固化低声部旋律的难度,从而降低识谱学习的难度。这不仅有效解决了教学难点,也让学生不再对合唱教学有畏惧感。

图3 音高旋律图谱

2.3 强化阶段(五年级、六年级)

小学高段是学生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的阶段,是能力提升的最佳阶段。这一学段的音乐内容具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歌曲篇幅增长,在乐句学唱的基础上,教材中的音乐作品基本上乐段变多、旋律有所变难,调式调性也逐渐复杂起来。很多学生虽有低段的音乐基础,但是在识谱的普及化程度上还有待提高。因此,教师需采用多角度的教学手段深化学生在这一学段的音乐识谱学习。

2.3.1 从“听唱到演奏”,小型乐器促进识谱学习

小型课堂乐器教学辅助识谱演唱,优化音乐教学手段也是对于识谱教学的最佳实践方式。这样的方式既能够渗透于识谱教学中,又能融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识谱教学的趣味性,进而检验学生识谱水平。由于需要正确地吹奏出简单的音符时值、如二分音符、八分音符、四分音符,后十六分音符的节奏等,并通过反复演奏进行视唱与练耳的训练,所以学生学习乐器演奏的过程同时也是认识乐谱的过程。在中高段音乐的教学中,可以抽出一些时间待学生唱熟之后可以让学生用陶笛、竖笛、口风琴、口琴等小型乐器吹奏简单的旋律,这样既增强了学生对乐谱的认识,又巩固了学生对歌曲的学习。待学生熟悉后再演唱,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准确的音高概念,把握好音准与和声感。

2.3.2 从“演奏到创编”,小组合作检验识谱水平

中高段的音乐教材中陆续感受了进行曲、小夜曲、船歌、变奏曲、组曲等不同体裁的音乐风格的作品。教师可以结合乐句的填空训练,提升学生的识谱能力,让学生们进行编创节奏和旋律的练习,给学生几个音和几组特定的节奏型,让他们去编创自己喜欢的旋律并从实践中体会创作之快乐。

识谱学习本身是一个枯燥的过程。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游戏化互动活动中提升识谱能力,以小组合作方式、师生合作方式、生生互动的方式增加识谱演唱的趣味性,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歌唱兴趣,增强识谱能力的培养。也可以再这一过程中适当增加一些课外的音乐扩展知识,欣赏课外优秀的音乐作品。例如:《小星星变奏曲》,了解变奏曲之后将《小星星》的旋律进行简单的创编,加入合适的乐器,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负责一个乐句,提出要求:定好新编旋律的主音,根据主音编创自己喜欢的旋律,尽量多用级进的音程、重复音的使用,让不同节奏型加入,最后小组协商,根据设计的旋律线条组织音符进行视唱,教师巡视并进行修改,最后小组展示创编成果,演唱属于学生们自己的《小星星变奏曲》。

综上所述,识谱教学是一切音乐活动的基础,音乐课堂的生成离不开教学中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展开新颖科学的识谱教学训练也是在音乐教学中存在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更应该明确小学各学段的识谱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循序渐进、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学生的识谱能力得到不断提高。教学手段也应从简入难,教学形式应愈发多样化。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形成识谱教学的梯度形式,设计巧妙的歌唱练习,帮助学生提高识谱能力。有效将识谱教学做到趣味化、梯度化也是作为教师今后一直需要努力思考和实践的方向。

猜你喜欢

识谱旋律节奏
唐代口哨旋律拟解
吃饭有个最佳节奏
节奏学习也可以变得很有趣
吟诵的旋律性初探
YOUNG·节奏
农村基础音乐教育中识谱教学问题探究
开启学生智慧,构建快乐课堂
小学音乐识谱教学的研究
轻松识谱,快乐课堂
7月,盛夏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