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石家庄市冷流水养殖现状分析与发展建议

2019-10-21闫保国康格平方会卿赵强檀英桃

河北渔业 2019年10期
关键词:鲟鱼石家庄市苗种

闫保国 康格平 方会卿 赵强 檀英桃

石家庄市地跨华北平原和太行山地两大地貌单元,太行山区的冷水、亚冷水资源较为丰富,能形成利用价值的泉水资源主要集中在井陉的威州镇和平山县的北冶乡一带,常年径流在4.3 m3/s左右,水温7~18 ℃之间,特别适合鲑鳟鱼、鲟鱼等冷水、亚冷水性鱼类养殖。从本世纪初开始,经过多年的发展,两地的冷流水养殖已形成了一定规模,并成为了当地渔业的一个支柱或特色产业。

1养殖现状

1.1发展历史

石家庄市的冷泉水开发利用最早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1984~1986年县渔业部门在井陉县威州镇坡头村利用泉水冬季水温能保持在14 ℃的条件,进行了罗非鱼越冬保种试验,但因种种原因没有取得成功。1989年,当地村民修建了1 000 m2两个池塘,利用泉水试养殖虹鳟鱼,1992年取得养殖成功,但由于技术等原因产量低、效益不佳,没有得到进一步发展。2000年,北京市养殖企业投入资金与技术,2001年创立了石家庄市鱼泉水产良种有限公司,并在井陉县威州镇威河西村建立了第一个鲟鱼繁育与养殖场,真正开始了石家庄市的冷流水养殖。通过辐射带动与渔业部门的大力支持,以井陉县冶河两岸、平山县险溢河两岸为主的鲟鱼养殖迅速崛起,形成了以鲟鱼、虹鳟、金鳟、青海湖裸鲤为主的一大特色产业。2015年全市鲟鱼、鳟鱼、河鲈等冷水鱼养殖产量达到了816 t,占养殖总产量的6.68%[1]。2016年7月前两县共有养殖场户60个,流水养殖面积10.5万m2。2016年7.19特大洪灾使石家庄市的冷水鱼养殖业受到了灭顶之灾,除了井陉县两个养殖场户之外的养殖场户均不同程度受灾,并且大部分养殖场户的流水养殖池和育苗车间被洪水淹没、冲毁,存塘的各种鱼类被冲走,直接经济损失达5 560余万元。灾后,广大渔业从业者多方筹措资金,积极开展生产自救,经过两年多的不懈努力,目前,生产能力恢复到了灾前的90%以上,流水养殖面积达到了近9万m2。

1.2冷流水资源与利用

石家庄市的冷水、亚冷水资源主要集中在太行山区,可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有冷泉水、河水、水库底层渗漏(排放)水。其中,冷泉水以井陉县威州镇为主;河水以平山县北冶乡、杨家桥乡、蛟潭庄乡、观音堂乡、小觉镇为主;水库底层水以赞皇县的白草坪水库、平山县的岗南水库为主。可用于渔业养殖的冷流水资源量总计约5.3 m3/s左右,其中,井陉县威州镇涌泉水流量最大时达到了3.7 m3/s[2],因近年来的降雨量减少,涌泉水流量下降,流量在3.1 m3/s左右;平山县险溢河流量也下降到目前的0.5 m3/s左右。受地形地貌、气候水温条件所限,目前已进行冷水鱼养殖利用的冷水资源约3.5 m3/s,主要集中在井陉县威州镇和平山县北冶乡。

1.3主要生产模式

石家庄市的冷水、亚冷水鱼养殖主要是利用涌泉水、河水进行苗种培育与商品鱼的流水养殖,另有少量微流水养殖。流水养殖以长方形、圆形、方形圆角水泥池为主,池塘面积20~100 m2,池深1~1.2 m;微流水池塘以沙土池为主,面积0.07~0.33 hm2 (1~5亩),池深1.2~2 m。苗种培育主要是引进鲟鱼水花苗或虹鳟、金鳟发眼卵孵化后培育苗种,另外本地繁育部分青海湖裸鲤苗种。

1.4养殖规模与分布

2019年7月统计显示,石家庄市冷水鱼养殖涉及3个县区、4个乡镇13个村,共计51个养殖场户,主要分布在井陉、平山两县及鹿泉区,其中,以井陉威州镇坡头村最为集中,占居了养殖总户数的43.1%。全市流水养殖面积共8.95万m2,其中,鹿泉区0.25万m2,井陉县4.77万m2,平山县3.93万m2。微流水养殖池以井陉县为主,养殖面积2.67 hm2。流水养殖具体分布见表1。

1.5当前生产现状

1.5.1主要养殖品种当前养殖品种主要为鲟鱼,占养殖面积的89%,占养殖总产量的91.68%;其次为虹鳟、金鳟,占养殖的8%,占养殖总产量的4.76%;青海湖裸鲤、鲈鱼、大鳞鲃等其他品种占养殖面积的3%,占养殖总产量的3.56%。

1.5.2苗种生产2019年7月统计,能够进行鲟鱼、虹鳟、金鳟苗种培育的场户共有15个,育苗车间8 500余m2,育苗缸110个。其中,持有苗种生产许可证的9个,省级良种场1个(青海湖裸鲤良种场)。持苗种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在满足本身养殖需要的同时,还向社会提供种苗,其他单位培育的苗种多以本场养殖为主。鲟鱼苗种为全年生产,主要从北京市的繁育场购进水花苗经驯化培育到15 cm以上后进行商品鱼养殖或出售;虹鳟与金鳟主要从河北、山西、山东、辽宁等地购进发眼卵,经3~7天孵化后培育到3 cm以上养殖或出售;裸鲤苗种生产场1个,采用自有亲鱼进行人工繁育。2019年7月通过入户调查,根据各苗种生产单位的设施情况、2018年和2019年上半年苗种生产情况测算,全市年苗种生产能力410万尾,各县及不同品种具体生产能力见表2。

1.5.3商品鱼养殖产量2018年生产各种冷水、亚冷水鱼类总计841 t。其中,平山县500 t,井陉县330 t,鹿泉区11 t[3]。不同品种的产量见表3。

商品鱼养殖中,因各养殖场户的水源情况不同、养殖技术与管理水平不同单位产量也有差异。鲟鱼养殖单位产量在10~29 kg/m2,虹鳟(金鳟)鱼养殖单位产量在16~42 kg/m2。

1.6成本构成与效益

全市冷水鱼养殖年直接产值约2 518万元,生产性投入约1 861万元,效益约649万元。

1.6.1苗种生产成本与效益

1.6.1.1鲟鱼苗种生产鲟魚苗种主要成本包括:引种费、饲料费、水电费、药品费、人工费、土地租用费。通过对8个苗种生产场户近两年生产情况的调查统计,其中,饲料占总成本的40.17%,引种费占31.56%,人工费占17.93%,水电、药品和土地租用费占10.34%。培育单尾15 cm以上的鱼种成本在1~2.5元。近几年来,苗种市场售价稳定在1.5元/尾,苗种培育生产是否盈利关键是由相对成本决定的,而相对成本高低主要取决于培育成活率。当成活率在45%时,成本在1.5元/尾,处于盈亏平衡点。成活率低于45%,相对成本上升,则本批次苗种培育会亏损;成活率高于45%,则本批次苗种相对成本降低,会实现盈利。近两年来,各场户不同批次的苗种培育成活率很不稳定,高的可达85%~90%,低的只有3%~5%。调查的10个苗种培育场,育种平均成活率在55%左右,每尾鱼种成本在1.1元,每尾鱼种盈利在0.4元。全市鲟鱼苗种年产值495万元左右,年总利润132万元。

1.6.1.2虹鳟、金鳟苗种生产与鲟鱼苗种生产相似,主要成本包括:引卵费、饲料费、水电费、药品费、人工费、土地租用费。其中,人工费占36.96%,引卵费占26.69%,饲料占总成本的24.02%,水电、药品和土地租用费占12.33%。培育单尾10 g以上的鱼种成本在0.61~0.7元,平均0.65元/尾。成本高低主要受是孵化率影响,孵化率取决于卵的质量,从各生产单位情况来看,孵化率基本保持在50%~90%之间,大部分都能达到80%,所以成本的浮动范围也较小。近几年来,虹鳟苗种市场售价稳定在1.2~1.25元/尾,每尾鱼种盈利在0.55元。全市鳟鱼苗种年产值90万元左右,年总利润44万元左右。

1.6.2商品鱼养殖成本与效益

1.6.2.1鲟鱼养殖鲟鱼养殖主要成本构成及所占比率为:饲料费75.16%,苗种15.87%,人工5.01%,水电2.50%,药品、土地租用等1.46%。近两年来,大多数养殖场户的养殖成本稳定在17.5元/kg,个别场户因病害损失成本达到20~28元/kg。受市场因素影响,鲟鱼商品鱼的售价变动频繁,一年之中可数次涨落,变动范围在21~26元/kg,平均售价在23元/kg。全市鲟鱼养殖年产值在1 773万元左右,年利润在424万元左右。

1.6.2.2虹鳟、金鳟鱼养殖鳟鱼类养殖主要成本构成及所占比率为:饲料费76.73%,苗种12.8%,人工4.7%,水电3.4%,药品、土地租用等2.36%。近两年来,养殖成本与鲟鱼相近,在不发生重大病害情况下基本在16~18元/kg,平均在17元/kg。商品鱼的售价变动范围在24~28元/kg,平均售价在25元/kg。全市鳟鱼养殖年产值在100万元左右,年利润在32万元左右。

1.6.2.3其他鱼类其他鱼类主要包括大鳞鲃、河鲈、加州鲈、裸鲤、雅罗鱼、翘嘴红鲌等品种,主要是采用微流水养殖,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青海湖裸鲤是当前市场前景很好的一个品种,在“7·19”特大洪灾后,目前正在恢复苗种生产阶段,还没有形成产量;大鳞鲃养殖效益较好,成本低,产量高,斤鱼成本不足5元,售价在16元/kg,年产量约20 t;其他品种均在试验养殖阶段,年产量约10 t。这些小品种鱼类的年总产值约在60万元,总效益约20万元。

1.7相关产业

随着休闲旅游以及特色餐饮的发展,在井陉县威州镇逐步形成了以休闲垂钓、碳烤虹鳟、鲟鱼的一鱼多吃等为特色的休闲产业,并带动了当地养殖产品的销售。2018年餐饮服务点达到了10多个,年接待量达到了数十万人次,年营业额2 000余万元,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也带动了地方经济、推动了渔业产业的发展。

1.8从业人口

目前,全市冷水鱼养殖从业人口192人,其中,井陉县140人,平山县48人,鹿泉区4人。另外还有饲料经销、产品销售、产品运输、渔药经销等相关从业人员10余名。渔业人口年均收入2.8万元以上。

1.9品牌建设

石家庄市有3个冷水鱼养殖企业注册了商标:井陉县鱼泉冷水鱼开发有限公司的“龙门泉”、井陉县绿野渔业有限公司的“渡鱼庄”、井陉县幸福泉渔业有限公司的“陉褔缘”。其中,井陉县鱼泉冷水鱼开发有限公司的“龙门泉”鲟鱼被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评为河北名牌产品(2017年6月—2020年6月)。

2存在的问题

近20年来,石家庄市冷水鱼养殖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高度重视。

2.1种业体系不健全、引种风险增大

虽然石家庄市冷水鱼苗种生产场15个,但除了青海湖裸鲤能够本地繁育外,其他品种,均需从外地引进苗种或受精卵,这就造成了引种风险的增大。一是种质质量差,鲟鱼的“大头”苗、畸形苗比率较五年前明显上升;二是鲟鱼苗种培育过程中,不明原因的死亡十分突出,检测没有发现致病病原,也没有水质异常现象;三是虹鳟鱼受精卵携带IHNV(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现象十分突出,多年检测发现IHNV阳性,并造成损失。

2.2养殖场多处于水源保护地,环保压力不容忽视

井陉、平山两县的冷水鱼养殖场分别建在饮用水源地黄壁庄、岗南两水库上游的冶河和险溢河岸边,处于二级水源保护区。而目前的养殖场还没有采取有效的养殖尾水净化处理措施,尾水直接排放到河道。尽管目前地方政府还没有要求进行尾水达标排放,河道内水生植物也起到一定的净化作用。但是,在当前各地高度重视环保的情况下,养殖者应高度重视,规范养殖行为,建设必要的、有效的养殖尾水净化处理设施,实现尾水达标排放,才能保证养殖产业的持续发展。

2.3缺少统一规划,养殖场建设杂乱无章

地方政府缺少对宜渔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科学利用的长远规划,各养殖场户随意建设,造成了当前养殖区资源利用率不高,各场户池塘、车间建设没有统一标准,区域内道路狭窄、各养殖场户布局散乱,对今后养殖及第二、三产融合发展不利。

2.4缺少龙头带动,产业凝集力不足

全市50多个养殖场户中没有能担当龙头的企业,缺少龙头带动。同时,也缺少有凝集力组织,产业发展还是各自為战,分工不明确、专业化程度低,互相竞争,没有发挥出合力效应。

2.5病害防控难度增大,技术素质有待提升

虹鳟鱼的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鲟鱼的链球菌病、鲟苗种培育期的“气泡”病等,以及无症状、不明原因的病害损失连年发生,损失有增加趋势,防控难度加大。养殖者大都是当地农民,病防技术、养殖管理技术方面的基础较差,凭经验式的防控与管理很难提升养殖水平。

2.6渔业养殖保险没有全面推开,自然灾害应对能力不足

冷水鱼养殖均处于河道两岸,2016年“7·19”特大洪水曾使冷水鱼养殖遭受了灭顶之灾,由于没有渔业保险,多年辛苦建成的养殖设施和挣来的血汗钱一夜之间全部归零,有的还欠下了债务。渔业保险缺失,使极易遭受洪灾的冷水鱼养殖业抵御灾害风险的能力几乎为零,一旦再次发生洪灾,产业发展将再次受到打击。

3产业发展建议

3.1上下联动,制定可持续发展规划

省、市、县、镇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共同谋划,对土地资源、水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系统评估,在兼顾环保与河道行洪的基础上,根据地域特点制定出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规划,进一步规范养殖设施的建设标准,强化政策与资金扶持,打造聚养殖、休闲、餐饮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产业园区,提升产业总体效益。

3.2加强技术支撑体系建设

一是加强渔民技术培训,提升一线从业人员的技术素质;二是培育渔民技术专家,打造基层技术队伍;三是加强产学研联合,建设技术协作机制,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3.3培育龙头企业

培育1~2个龙头企业,担负起水产苗种生产、商品鱼标准化养殖示范、产品统销重担,引导产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3.4推进渔业保险工作

强化宣传及政策性扶持,推进渔业养殖保险入户,提升产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参考文献:

[1] 石家庄市水产管理处.石家庄市渔业统计报表:2015年[Z].

[2] 石家庄市年鉴编纂委员会.石家庄年鉴:2002年卷  总第七卷[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128.

[3] 石家庄市水产管理处.石家庄市渔业统计报表:2018年[Z].

猜你喜欢

鲟鱼石家庄市苗种
江苏:全面推行水产苗种产地检疫“电子出证”
简析稻田养殖小龙虾的苗种选购与放养技术
A letter to the young
100岁的鲟鱼
河北省农业厅督导检查沿海三市水产苗种生产管理工作
宁夏银川市成为西北最大水产苗种集散中心 等
让鲟鱼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