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核心素养研究

2019-10-21姜雄李丰

科技风 2019年17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高职院校核心素养

姜雄 李丰

摘 要: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达沃斯夏季论坛上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基于这个背景,高职学校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有必要向在校学生传达“双创”精神。同时,由于我国高职院校数量巨大,多数高职院校并没有重视“双创”核心素养培养。对于学生的创新创业课程往往是低端化和普通化,并且从课程设计上就缺少“双创”核心素养的课程,很多课程模块相对时代的发展较为落后。通过分析高职院校如何培养学生的“双创”核心素养,提出合理有效的“双创”教育规划,把创新创业能力作为学生核心素养进行培养。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一、绪论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中国在创新2.0时代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公开呼吁“大众创业与创新”,因此“大众创业与创新”一词开始流行起来。随着大众创业与创新的盛行,创新2.0时代的“大众创业与创新”与“中国制造”和“互联网”的结合,促进了大中小企业在创业创新中的共同发展。传统产业的转型与新兴产业的成长是并驾齐驱的,服务业的扩张与制造业的升级相互促进,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政府应简政放权、释水养鱼,加强对于创新创业政策的大力支持,构建完善的综合服务平台,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着力推进四个众“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的“双创”支撑平台。加快发展,推动“双创”发展到更大规模、更高层次、更深层次,促进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走向中高端。在实施双创中要着重于高职院校学生双创核心素养的培养,要将社会创新与市场创新、社会孵化与市场孵化紧密结合在一起,同时也要时刻关注社会创新与技术创新的互动。

二、高职学生践行“双创”核心素养现状

基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精神以及国家政策扶持,高校学生作为创业生力军,毕业生创业人数在逐渐增多,学生选择自主创业的道路已经成为常规就业之外的热门选择。高职院校的毕业学生也不例外,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学生不仅仅满足以学校学到的专业知识技能就业,学生更加倾向于通过自主创业的方式完成就业。但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创业存在着决策能力不足、项目支持不足、网络资源匮乏、行业经验不足、法律知识匮乏、社会交往能力不足等诸多弊端。这些要素使得高职学生不可能十分顺利的创业。一个创业项目的成功需要至少三到五年的时间来检验,而创业者能否坚持下去的问题是一个大问题。从纵向来看,高职学生自主创业仍存在技术含量较低以及缺少自身特色等缺陷,往往容易导致自主创业存活率低,学生往往开始热情满满,在真正经营过一段时间后就失去信心,最终以失败收场。从横向来看,学生自主创业缺少社会经验,无法通过自身经验把握社会趋势以及国家政策,往往会觉得缺少助力,难以在创业初期有效运转。

针对高职院校来说,由于传统的教育模式,高职院校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很容易忽视了学生“双创”精神方面的建设。同时,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双创”教育课程内容仅仅是基础管理课程,自身学校层面的不重视更加导致到了学生的不重视。学生毕业后往往只是形成了学生、学校和企业三者之间的循环,学生很少有机会自主创新创业。从课程设计来说,现在的高职院校的课程主要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在理论课程方面,教师往往都是依照书本教学,学生都是被动学习,这样的方式完全忽视了学生的创新创业培养。在学生实践方面,学校基本会分为实习和毕业设计两个方面。一方面,毕业实习是每个高职学生都需要参加并完成的的职业技能锻炼,由于教育体制的原因,我国的实习大多数是企业和学校两方面签订实习计划,学生去到企业去到项目。这种模式对学生的职业技能有很大的提升,但是学生也只是跟着企业的导师一步一步提升技能,对于创新创业能力几乎没有提升。另一方面,在毕业设计上,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采取保守的毕业设计,一般都是在以前有的设计上增加模块,很少有学生可以开拓思路,重新设计一个毕业作品。

三、如何培养高职学生“双创”精神

要培养学生的“双创”精神,就必须把学生的思考方式和新创造进行整合,抓住适当的机遇,将各种所得材料进行整理和拼凑,然后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大众创业的根本在于创造与革新,同时创业数量的增加也有利于推陈出新。只有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才能从根本上促进祖国母亲的繁荣富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所讲的创造革新的潜在想法是形成良好的创业素质不可缺少的关键部分,归根到底,贯彻落实创新精神就是要形成良好的创造革新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现今,我国正处于飞速发展的时期紧跟时代潮流,提高高职学生的创新基本素质和能力成为了社会的主旋律。“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也成为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的一种精神传递。同时,作为学校应该创造条件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双创”能力。

(一)提高学生创业的基本素质,把创新教育纳入到人才培养计划

为了加快促进教学改革,必须要全方位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这是出于国家经济发展的强烈要求。为了使得应届毕业生更好地满足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教育方式应该进行相应地变革,例如加强社会实践和基层实习,增加他们对社会的感知能力,提前体验工作状态,毕业之后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目前,在众多基层岗位急需一大批优秀人才,例如在实践能力要求高的农村或者各个基层单位,但是也要求其专业知识储备过硬。除此之外,还要不断推进教育制度的变革,推进教育理念和思路的创新,把专业知识的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两者进行结合;对学生考核的方式也要进行革新,由原来只关注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递进到高度关注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在进行创新教育的受众群体上也要进行革新,由原来只注重对个人专业素质较强、具有很强的创新想法的学生进行教育发展到当前关注到所有的学生。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创新综合能力,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提供一批强有力的人才,稳抓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了高等教育为国家的创新发展注入更多的活力與力量。

(二)提高学生的创业兴趣,锻炼创造革新素质

为了提高学生对创业的关注度和热情,学校应该采用一些手段来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吸引,鼓励学生们进行大胆创新和创业,尽早地锻炼他们的创业能力,从而有利于降低创业的失败率,以创业来拉动就业率,降低应届毕业生的失业率,改善就业现状。

制定并调整学校创新和创业教育的原始课程。为了真正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和创业教育,有必要制定合理的课程和评估计划。高职院校在课程的设置上应该更多强调基础教育,更多把关注点放在实践操作中而不是理论上,但是也不能忽视专业的基础理论的教学,因为这是基本的知识储备,只是说教育的侧重点倾向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各个高职院校必须建立一支融合了各个学科优势的师资队伍。教育创新是一个多方面、多元化的一个教育过程,并且教育的创新需要学生把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与日常实践相结合,而单一的学科所提供的知识存储对于日常的实践来说是不够的。同时还应该邀请社会上知名的企业家、成功的校友以及社会名人来参与教学的过程。使这些名人参与到教学团队的创建,不仅可以保障师资力量,也能保证教学的有效开展,同时还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的创新创业的潜在舞台以及实际指导的局面,确保学生的创新能力长盛不衰。

创设更多的大学生创业基地和平台,如创新创业的孵化基地。这些创业平台的搭建将对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极大的帮助。这个实践基地应该尽可能提高良好的硬件和软件设备,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创新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锻炼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还可以将课堂中学到的理论运用到创业实践操作中,加深高职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控能力,两者相得益彰。同时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如各種创新型科研竞赛等,从而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根本立足于创新和实践操作中,调动学生的创新兴趣,使得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践来增强对创新和创业的进一步了解,提高团队的合作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基本素质,使他们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锻炼他们的革新能力。

(三)搭建良好校园创业平台,塑造创业模范与榜样

对校园里的创业榜样进行表彰与鼓励,有利于给予他们更多的肯定与信心,进一步激发他们创业的斗志和信心;同时也可以为其他学生树立学习的好榜样,让他们从中获取灵感和参考,激发他们创新创业的兴趣,从而落实到实践上。也可以借助多种工具与渠道对创业典型进行宣传与表扬,例如通过校园媒体组织、微信公众号、校园官方网站、校园报纸等渠道,也可以对他们进行人物专访,让他们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成功经验,从而把好的经验传给其他的在校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为一些学生提供发展和就业的新思路和新方向。此外,各高校可以对不同阶段的创新发明进行公布,开展各种经验交流和分享会,从而吸引同学们对创业典型的关注,将他们的创新精神在各学院进行宣传,鼓励同学们大胆创新和创业,为同学们树立优秀的学习榜样,成为他们人生中的一个指路人,而且这个榜样是有血有肉、鲜活的实际生活中的榜样,这种优秀典型就在我们身边,于是同学们会萌生“别人可以,为什么我不可以?”的观念,促使同学们进行大胆的尝试和创新,在校园内形成一种创新、创业的文化情操,改变他们的就业观,将他们带上正确的创业道路,从而实现个人的伟大理想。

参考文献:

[1]李爱国,曾庆.“双创”政策态势与下一步展望[J].改革,2017(10):149-157.

[2]张旭刚.高职“双创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的关联耦合探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7,38(13):28-33.

[3]王红艳.地方高校“双创”人才协同培养模式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03):162-164.

[4]匡瑛,石伟平.职业院校“双创”教育辨析:基于现实审视与理性思考[J].教育研究,2017,38(02):97-103.

[5]曾骊,张中秋,刘燕楠.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双创”战略需要协同发展[J].教育研究,2017,38(01):70-76+105.

[6]曹承龙,胡善珍,夏承龙.“双创”驱动的高校实践教学改革路径与实施[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6,20(06):100-104.

[7]李正新.“双创教育”研究项目的价值及其实现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6(10):88-92.

[8]王元地,陈禹.区域“双创”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33(20):115-121.

[9]王博.高校“双创”理念发展问题及其路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03):53-56.

[10]吴远征,倪杰,董玉婷.基于多维动态创新模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提升策略[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35(02):205-210.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高职院校核心素养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