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离异家庭学生关怀教育案例研究

2019-10-21张碧

读天下 2019年29期
关键词:离异家庭心理健康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家庭离异现象越来越常见,离异家庭子女也在逐步增多。一方面,婚姻自由体现了社会进步,另一方面,父母离婚将对处于成长阶段的未成年子女产生巨大的影响,对他们教育引导成为教育界关注的重要问题。教师在面对离异家庭的初中学生时,应该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引导和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关键词:离异家庭;心理健康;关怀教育

近年来,传统婚姻觀念正在受到冲击,离异家庭的数目上升,很多孩子生活在单亲家庭里。广义上的离异家庭包括了父母离异后的单亲家庭和父母离异后再婚的重组家庭。正常家庭子女得到较多的关心和爱护,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而离异家庭一般会给家庭成员特别是未成年人带来精神上的压力和心理上的痛苦。中学生正处于形成价值观、人生观的关键时期,这就要求教师在此类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给予更多关怀和教育,保障其健康成长。

一、 案例概况

有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对孩子们来说,父母离异的创伤仅次于死亡。”如何呵护单亲家庭的孩子,如何帮助和教育单亲孩子,使他们克服家庭带来的身心障碍,让他们像完好家庭里的孩子一样健康成长,不仅是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研究的内容,也是我们广大教师面前的新课题。我的班级中有1名离异家庭学生叫王某,进校以来常常违反校规校纪,上课迟到,注意力不集中,扰乱课堂秩序,顶撞老师的行为时有发生;脏话骂人、随意拿同学文具更是常态。王某行为导致班上很多同学讨厌他,不少女生甚至怕他。每次犯了错到办公室,他总是噘着嘴,什么话都不会说,只会回答哦嗯。对于这样的学生,传统的纠错式教育作用有限,还需要通过关怀,去发掘学生身上亮点,采取鼓励引导的教育方式。

二、 教育方式

(一) 寻找闪光点

大部分离异家庭学生,由于从小缺少家庭的温暖,感受不到父爱和母爱,所以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养成了很多的不良习性,内心是敏感、多疑的。对于此类学生,最好的教育方式不是用同情或者怜悯的态度去接触他们,而应该以老师和朋友的双重身份去和他们相处,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进行正面引导。开学阶段,通过查询学生信息单,我发现王某父母已经成立了各自的家庭,他现在跟着父亲和继母一起生活。经过观察,我发现王某很喜欢运动,特别是篮球,经常在教学区域练习运球。为了解他的情况,我把他叫到了办公室,开始他和过去一样很不情愿地摇摇晃晃地走到我面前,目光斜视嘴巴上翘皱紧眉头,表现出极不耐烦的样子,但他听到我问他是否愿意担任体育委员为同学服务时,他表现出惊讶、犹豫,却又兴奋的表情。

(二) 重拾家庭温暖

部分父母离异后,因为双方矛盾,失去监护权的一方远走他乡或对子女不理不问,获得监护权的一方又故意不让孩子与对方见面或探视,子女在父母矛盾中间逐渐产生被遗弃,产生了自卑、孤独、胆怯等不良心态。王某自从父母离异后就很少见母亲,父亲多次杜绝孩子和母亲通电话,王某逐渐以为母亲不要他了,心理产生了严重的自卑。对于这种情况,我首先做好王某父亲的思想工作,请他站到孩子立场上,放弃个人自私的想法,让孩子得到另一半关心和爱;其次,做好王某母亲的工作,使她不灰心,通过打电话和看望让孩子感受到另一半失去的爱。

同时,对于离异重组家庭,老师还需要协调好继父或继母与孩子的关系,要当好孩子和家长的桥梁,促进重组家庭的和谐,要使继父继母认识到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不如满足他们生活、学习、精神上的需求。王某父亲经常出差,我建议孩子的继母不要急于责备孩子,更多看到孩子闪光点,多鼓励孩子;每周探望孩子一次,就简单地陪伴孩子吃饭,在交流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与之建立起好感和信任。

(三) 正确接受亲人关爱

离异家庭子女并非都缺乏爱,部分孩子被父母长辈溺爱。具有监护权一方的母爱或父爱变得更严厉了,爱的压力更大了;失去监护权一方的母爱或父爱变成了溺爱;继父或继母的爱成了讨好的爱,使孩子容易变得迷茫、惶恐,有的甚至娇宠、蛮横、无理。王某在父母离异后,脾气变得暴躁,蛮横、无理,每次到母亲那边时,母亲和外公外婆就给他零花钱,事事溺爱他。王某认为这些做法才是爱他,父亲的严厉就使他反感。因此,每次王某家长到校就相互指责,认为孩子的叛逆都是对方造成的。

对于这样的情况,作为班主任,首先,我引导王某正确对待亲人的关爱,使他认识到父母对你严厉是希望你进步;其次,做好家长的工作,使父母体谅子女两难处境,认识到相互指责只会对子女造成更大的伤害,应该相互尊重,相互体谅,相互配合,让子女健康成长。

(四) 建立自信的心态

对于离异家庭的孩子,老师可以通过鼓励孩子去寻找自己的价值,不再将情绪和精力放到自己家庭问题上,通过学习和努力,追求理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也会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特征。在学校运动会上,我鼓励王某参加两项活动,顺利得到了名次。运动会后,我在全班同学面前给予他肯定和鼓励,积极引导出他的闪光点。第二学期开始,我先安排他担任保洁小组成员,主要负责后门保洁,每一次班级清洁得了满分,我便在全班表扬他,树立起他乐观向上的心态。

(五) 给予集体的关怀

离异家庭子女性格容易孤僻,在班级中也少有朋友,这些孩子或多或少都会产生自卑感。针对这种情况,除了鼓励全班同学与王某多接触,特别是班干部关心、团结、帮助他之外,我还用了“结对子”的方法,安排了学习委员和他同桌,竭尽所能地在学习上帮助他,慢慢地让他参与到和同学们的交流互动之中,消除他对和其他同学之间友谊的顾虑。我鼓励王某大胆地与同学、老师交流,使他得到大家给予的帮助,获得来自父母以外的爱的补偿。

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历史性的责任。初中是个人心理健康成长与发展的重要阶段,班主任除了要担当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外,更重要的是注意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特别是离异家庭子女心理障碍的辅导工作。离异家庭的孩子就像海面上航行的一叶孤舟,如果领航员能正确引导,他们同样能避过惊涛骇浪,渡过暗礁岩石,安全抵达明净的港湾。

参考文献:

[1]刘儒德.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效应[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6):151.

[2]赵福江.从平凡到卓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7):162.

作者简介:

张碧,重庆市,重庆市第七中学。

猜你喜欢

离异家庭心理健康
心怀阳光,健康成长
运动过度不利于心理健康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请你们关心我
城市里特殊孩子的家庭教育研究
对留守儿童和离异家庭学生的调查研究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