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019-10-21杨万成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老师不断地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和教学方式的创新,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但是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仍然能够发现很多学生在学习中缺乏兴趣,缺少学习的积极性,导致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并不高。主要原因在于老师的教学观念仍然没有跟上教育的发展,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老师忽略了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导致学生学习效率很低。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方式;兴趣;问题;方法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老师的主要任务不单单是将知识传递给学生,老师还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老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能够很好地把握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态度以及知识接受的程度,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充分的加入生活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下面我简单谈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思维方式的方法。
一、 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受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
在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中,虽然老师有意识地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导致老师仍然习惯性的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老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缺少表现的机会,课堂参与度很低,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对数学的学习缺乏兴趣,不愿意动脑去思考和总结,导致学生思维方式难以提高。
(二) 教学方式单一枯燥
小学生喜欢多种多样的事物,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容易让学生感觉很无聊。小学数学老师的教学方式单一枯燥,老师缺乏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以及创新教学方法的精神,学生缺少学习的兴趣。除此之外,老师讲课的时候没有将课本上的知识和生活联系在一起,导致学生有些知识难以理解,学习起来有些困难,导致学生养成思维定式,只能记住固定的做题方法,影响学生的学习。
二、 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思维方式的方法
(一) 采用问题教学法引导学生学习
小学的孩子对很多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对新事物有强烈的求知欲,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要能够继续让学生保持一种对空间和时间的思考和探索精神。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并且主动地去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能够教会学生如何去正确的提出问题,如何正确地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促进学生的成长。如果想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学习效率,老师就必须注重对学生的引导,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学习,老师可以采取问题法进行教学,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将提问题的权利让给学生,学生只有不断地发现问题,才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才能够快速地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例如,在讲20以内加减法运算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给其他同学提出一些问题,根据具体的情境来提出问题,“小明今年9岁,他的哥哥小华12岁,问小华比小明大几岁?”或者是“小华和小明的年龄和是多少?”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得到锻炼,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 结合图形进行教学
为了提升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老师在教学中要能够帮助学生理清每个数学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清楚不同数学知识点之间的关系,通过这样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小学生学习东西喜欢凭主观感觉或者是图形特点来进行记忆,所以老师可以采取数形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数学教学,将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直观好理解,可以将数量关系放到具体的情境中进行教学,通过这样的方式逐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老师还可以拿一些常见的道具来辅助自己的教学,使得教学内容更加丰满、更加清晰。例如,在讲线段以及周长这方面内容的时候,老师可以用一张纸来讲清楚一些问题,哪个是长,哪个是宽,长和宽都有具体的长度,所以每个边长都是线段。周长指的是围成这个图形的线段的总长度,所以把四个边的长度加在一起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在学生理解之后,引导学生探索长方形周长的求解有几种方法,先独自思考,然后可以和同学沟通探索,得出以下三种方法:(1)长+宽+长+宽;(2)长×2+宽×2;(3)(长+宽)×2。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加深学生对线段以及周长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灵活的运用,并且能够举一反三,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三) 结合实践进行教学
数学是一门实用性的学科,可以说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大到日常研究飞机火箭,小到日常购买生活用品,可以说生活处处离不开数学,数学也无不应用在生活的每个角落。所以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老师要能够将抽象的知识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并且有意识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为了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老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快速地融入数学的学习中去。为了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老师要能够设置情境进行教学,从生活中截取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然后将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放到里面去,让学生从熟悉的场景中掌握数学理论知识。例如,在讲乘除法运算的时候,老师可以出这样一道题目:“周末妈妈带着小明去超市大采购,小明特别喜欢吃苹果,苹果每千克6元,问买6千克需要支付多少元?”然后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学生正确回答问题之后,老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开放性的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编一道相关的题给小伙伴做,表现好的给予一定的奖励。通过设置这样的教学环节,能够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来,也有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成长。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要能够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刚.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J].科学技术创新,2011.
[2]温玉霜.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J].西部素质教育,2017.
[3]稅忠.试论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2016.
作者简介:
杨万成,四川省广汉市,四川省广汉市连山镇中心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