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阶段“学困生”的心理探析以及对策研究

2019-10-21鲁书欣

读天下 2019年29期
关键词:教育策略学困生

摘要:传统文化强调“以德为先,以人为本”,实际上这就是教育的精髓。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人,是一个个思想感情、兴趣爱好、学习习惯、学习基础各不相同的人。一个学校,一个班集体,如果只把注意力放在中生和优生的层面上出不了成绩,也不叫素质教育。我们更应该充分调动“学困生”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揭示学习规律,教给学习方法,发展他们的能力。

关键词:学困生;心里探析;教育策略

如今学校内流动人口子女人数日益增多,家长与孩子沟通交流意识差,导致了一些学生的行为习惯、生活习惯以及学习习惯较差,责任心不强,进取意识不强,一副对什么都是无所谓的样子。这些学生在发展上总的来说是处于暂时落后状态的,他们缺乏自信心,自卑感强,厌学情绪较重,学习成绩提高难度较大,我们把有着这样特征的学生称为“学困生”。作为学校来说,有责任培养他们成为有道德、有文化、有修养的合格小学生,有义务把他们培养成对社会对家庭有用的人。但由于不合理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给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较多,这类学生还存在着越来越多、越来越后进的趋势,严重影响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同时也影响了学生家庭的生活质量,从长远来看,还将给社会带来一定的不稳定隐患。所以我们必须探寻出一条“学困生”转化的道路,这样才能促使师生和谐、校园和谐,才能找回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以,以学校教学为主,从教师的教学素养、教学内容、认知心理学等多领域入手,进行分析,采取不同的对策,做好“学困生”的矫正工作,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之一。所有教育行为都要以尊重生命,关爱个体为根本立足点与出发点,以教育者特有的良心与责任,对受教育者进行深切的人文关怀。“让每一个生命都精彩”是我们教育人追求的境界,只有让“学困生”的生命精彩,才有可能真正地让全体学生发展。

一、 “学困生”产生的原因

(一) 个性差异

众所周知,一个人的成长成才取决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而儿童的智力因素是有差异的,智力因素体现在个性身上所展现出来的素质、能力也不同。将这些不同能力的孩子集中接受同一种方式的学习,有的儿童就显落后,这就反映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差异的。

(二) 望子成龙心切,过分溺爱

作为老师,大凡都见过这样两种不同类型的家长:一是望子成龙心切,一是对孩子过于溺爱。我们就接触过不少这样的家长,他们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的要求太高。同这件情况相反的是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也会影响孩子的正常学习。如今是独生子女时代,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小皇帝,有呼必应,不想写作业了,家长代笔,不想上课了,谎称生病告假,这样做一方面助长了孩子的惰性,另一方面使在校学习的知识没有得到很好的衔接和巩固,渐渐地,孩子学习就跟不上,接受新知也感到吃力。

(三) 学校的分数歧视

教师、家长对学生的要求十分苛刻,分数歧视现象较普遍。教师以分数为标准,将学生划分为“好、中、差”三等,分数低的学生就是“差生”,这样武断的定论过早地摧毁了孩子的自信心。以分数为标准,武断地说“你不行”,这样的评价,严重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们对学校、对老师产生了恐惧感。

(四) 社会上的种种不良诱惑

如今是开放时代,是市场经济时代,电影、电视、图书、杂志五花八门,诸多的“少儿不宜”内容已渐渐溶入他们幼小的心灵。加之网络游戏的出现,部分学生很难抗拒,把自己的课余时间几乎全部交给网络游戏,种种诱惑已严重摧残了青少年的身心。

二、 “学困生”的心理现状

消极心理:部分学生文化课基础差,自身缺乏特长爱好,师长的关注和帮助较少,导致对自己失望;有的学生学习成绩虽差,但有一定的特长爱好,可是又缺乏师长必要的表扬和赞赏,导致成绩落后。

从众心理:“学困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此类心理。部分科目的作业量大,学生开始抄袭作业,而老师没有发现。久而久之,产生依赖性,不懂的知识越积越多,造成学习成绩落后。

焦虑心理:部分学生基础差,学习成绩老上不去害怕作业,畏惧考试,不断自责;常担心老师批评,见了老师躲躲闪闪,又怕老师向家长告状,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倾向。

孤独心理:个别学生由于父母终日吵闹,缺乏家庭的温暖关爱,成绩明显下降;学校老师的疏忽,学生得不到应有的鼓励和关心,更感到自己的孤独无依。

自卑心理:学生间存在个体差异,部分学生在很多教育活动、竞赛中选拔不到,因而觉得自己样样不如人,落入“学困生”行列。

麻木心理:部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对成绩好坏并不关心,也并不因此而忧虑,不思进取,落入“学困生”行列。

三、 “学困生”的教育策略

(一) 关爱为先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全部技巧在于如何爱学生。”教师坦诚无私的爱,不仅能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而且能使师生关系融洽,收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二) 寻找需求

抓住了“学困生”的需求点也就抓住了走进心灵的关节点。比如,离异家庭“学困生”最缺少的是亲情,他们的需求点:家庭的温暖,成功的喜悦,别人的理解同情。教育者要适时抓住他们的需求点,在班级中创设亲情氛围,用亲情和集体的温暖抚慰他们心灵的创伤,给他们以亲切的关怀,使他们感受到亲情般的爱怜和温暖。

(三) 抓住闪光点

一个教师的神圣天职,就是要在别人对差生失去信心和希望的时候,仍然能满怀信心和希望,就是要善于发现连学生自己都未曾发现的才能,给予明确肯定、扶植,使之发扬光大。教师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使他们感受到进步的喜悦。一旦学生真正地相信自己有学好功课可能的时候,就将会创造出几乎连他自己都估计不到的成绩来。

(四) 三方位结合

学校、家庭、社会相互结合,形成合力,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在教育轉化“学困生”的过程中,虽然学校占主导地位,但是单靠学校一方是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的。为此,在后进生转化过程中,我们既要充分发挥学校主导作用,又要充分利用校外因素对他们的积极影响,做好“学困生”家长的工作,取得家长的配合和帮助,达到共同教育的目的。

“学困生”的心理探究及教育教学方法的探索还需继续进行,学校及教师的工作还需要更加细致、合理、有效,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还需要有更多的沟通交流,我们在家长学校的建设与实施中还需更多的学习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华国栋.差异教学论[M].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4.

作者简介:

鲁书欣,河北省石家庄市,石家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太行大街小学。

猜你喜欢

教育策略学困生
用爱和机智帮助学困生转化
如何转化学困生
浅谈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
用爱托起明天的太阳
弱势群体与特殊家庭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及教育策略
谈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
对新环境下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与探索
略论整体性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有效的“学困生”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