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策略分析
2019-10-21李海珍
摘要:古诗词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具有重要地位,因为古诗词对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思想深度具有重要意义。小学语文教师要意识到古诗词对学生和成长的重要性,并掌握一定的教学技巧,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进而逐步实现自主学习。接下来,我将结合课堂教学经验,谈谈小学语文课堂中如何高效地进行古诗词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韵律之美;用词之妙;写作之意
我们都知道,语文是小学阶段的基础性学科,并且对塑造学生价值观、提升文化素养具有重要地位,而古诗词又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受到以往教学观念和教学经验的影响,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仅仅停留在诵读或者背诵层面,致使他们对古诗词缺乏学习的兴趣。这时,就需要教师做出有效引导,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的同时转变教学方法,逐层讲解诗词的韵律、字词、背景,为提高学生语文成绩、构建高效语文课堂做出努力。
一、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词韵律之美
小學阶段的古诗词学习最常见的方法之一就是诵读,因为这些古诗词大多朗朗上口,学生会有极大的兴趣,而且熟读之后才能进行背诵。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诵读的时候,不要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要能够用心体悟古诗词的韵律之美。而且,小学语文课堂的授课形式有很多,我们都可以运用到古诗词教学中,接下来,我将结合例子谈谈自己的看法。
我们以《山行》《赠刘景文》和《夜书所见》这三首诗的讲解为例,因为这几首诗朗朗上口,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组织小型朗诵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诵读。首先,我们可以将全班学生分为人数相同、实力相当的几个小组,小组内的学生自行决定本组朗读哪一首。其次,教师安排学生课下自行分配并进行练习,并由教师决定活动时间,需要配乐或者PPT展示的小组可以提前准备好。最后,由教师选择出表现较好一组,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当然,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教师还可以采用齐读,领读,配乐朗读等形式。总之,不管通过何种形式,都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能够自行揣摩诗歌韵律,并以自己的形式表达出来,为理解字词含义,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做好铺垫。
二、 指导学生理解字词,感受诗词用词之妙
我们在读古诗词的时候,都会有这样的感觉,作者使用的字词往往很贴切并且凝练,通常换一个字所表达的意思或者意境就会大不相同。这就需要教师在讲解之前先要自己理解透彻,然后教给学生字词的含义,带领他们体悟古诗词中用词的精妙之处,同时,也要教给学生理解字词的方法,让他们能够自主学习,做到举一反三。
我们以《望庐山瀑布》这首诗为例,通过讲解诗中的字词,引导学生体会用词的精妙之处。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朗读这首诗,让他们自己找到节奏韵律;其次,我们可以要求学生把自己认为的关键字眼勾画出来,附上自己的理解,也就是阅读时常用的批注这一方法;最后,教师可以和学生对这首诗中精妙的字词进行讨论,并向他们提出这样的问题:“‘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这句诗中哪些词为我们勾勒出人间仙境?下半句中如果把‘直换成别的合不合适?”通过大家讨论和教师的讲解,学生自然而然能体会到这首诗用词的精准,与此同时,教师也教给了学生学习方法,即在读古诗词的时候,可以将形容词和动词等进行批注,帮助他们快速掌握字词的含义。
三、 加强介绍写作背景,熟悉诗词写作之意
上边我们说到了在小学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体悟诗歌的韵律之美和用词之精妙,但古诗词的学习还需要学生深入理解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我们都知道,古人在表达某种感情时往往很含蓄,这与多方面的原因有关,而如果想让学生深刻理解诗词写作之意,教师同样需要把更深一层的内容介绍给学生。
例如,我们在讲解《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时,首先,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讲解这首诗的内容,能使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首词的所表现的景色;其次,教师为学生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即作者在送别友人林子方时写下的这首诗;再次,我们为学生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全诗写的是西湖的景色,有送别的意思吗?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最后,在学生思考过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诗人会对好友说什么,然后告诉他们“一切景语皆情语”,本诗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由此可见,古人在描写诗词的时候,感情的表达往往比较隐晦,如果想让学生深入学生古诗词,教师有时需要为学生介绍作者的个人经历或写作背景。
四、 结语
综上所述,古诗词的教学在小学语文课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是学生往往会因为古诗词难以理解,便丧失了学习兴趣。这时就需要教师转变教学思路,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授课,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敏感度,并教给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充分感受我国古诗词的强大魅力,进而才能提高小学语文课堂中古诗词的教学质量,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东宁.浅析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基本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9(9):123.
[2]江宝平.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分析[J].甘肃教育,2019(4):94.
作者简介:
李海珍,四川省巴中市,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兰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