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考古发掘与博物馆保管中的文物保护措施

2019-10-21薛云勇

东方收藏 2019年5期
关键词:温湿度文物保护考古

薛云勇

考古发掘中的文物保护问题

(一)微生物及病虫害

微生物极易影响到丝织品和漆器,如果任由其在空气中长时间暴露而不采取特殊处理措施,就容易出现出土器物变色和脱漆现象。另外一种对出土文物寿命有严重影响的病变是虫害,由于出土文物中含有大量为害虫提供足够生长养分的有机质,而害虫在幼虫时期会对文物造成严重蛀蚀,因此文物保护工作者要特别重视防治虫害的问题。

(二)地理环境因素

文物的结构和物理性能在长期腐化过程中逐渐变弱,外界环境也对其腐蚀起到促进作用。但在不断变化过程中会逐步降低这种腐蚀性能,使文物的状态趋于稳定。此时文物的物理特性及其体积状态在不出现其他自然灾害和地震的情况下发生明显改变的几率较小,如青铜器在大部分具有较低腐蚀性的土壤中的平均腐蚀速率为0.05-4nm/a。但是这种腐蚀率在埋藏20年以后会逐渐降低最后接近停止。人们从地下环境中把文物拿出来时,因为会遇到各种不同情况,如和空气、水汽、人体等进行接触,这种腐蚀情况会随之继续存在而且还有不断加快的趋势。尤其会加快对丝织品的侵蚀,如果不采取相关保护措施,断裂变硬也只是在几小时之内就会发生。

(三)温湿度的变化

有机材料受温湿度影响较大,因为它有相应水分包含在内,随着空气中温湿度逐步增加,会出现增重、膨胀等现象。空气中这种温湿度因某种原因降低时,器物会受其内部流失水分的影响而发生开裂、变形、变色、变脆等。

考古发掘过程中保护文物的措施

(一)临时实验室的建立

为使出土文物得到完好保存,考古工作站附近应建立可以对文物进行简单处理的临时实验室。想要符合要求,只需要简单配备一些常用的保护材料和温湿度计即可。

(二)现场保护、整体提取

现场保护、整体提取技术的目的是为待提取的文物的稳定性和整体性提供保障,并进行安全的提取。现场保护属于一种抢救性简单的处理技术,所以应保证不使用影响后期实验室处理的材料,保证选择的材料具有安全简单、无色透明、可再处理等特征,并和文物具有较好的相容性。

(三)缺氧保存和氮气保护

刚出土的文物色彩一般都比較艳丽,但和空气接触后就增加了氧化的可能性。因此考古挖掘现场应备好器物盒,在文物出土的一刻立即将其放入抽空空气的盒中,简单进行真空保护处理。还可在野外使用小型制氮设备,把空气中的氮气分离出来,保证考古现场可以充氮保护文物,使文物原貌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

博物馆中的文物保护

(一)保证文物保护设备的必要配备

我国大型博物馆都有恒温恒湿调控系统和空调系统等装备,可对文物所需温湿度条件进行把控。国外博物馆更是分开控制文物和观众所处的不同环境,保证文物陈列和存放的温湿度指标安全和观众的舒适感。无法达到这些条件的中小型博物馆可合理设置指针式温湿度表或记录装置,为监测文物陈列和保存环境的温湿度提供有效保障。

(二)建设数字化博物馆

当前博物馆建设中,数字化博物馆的发展已成为必然,博物馆需建立信息数据库,通过逐一扫描和摄影文物采集相关信息,并通过对建模和虚拟仿真等技术有效应用对文物原貌做到全方位记录并保存。然后通过新媒体或互联网技术手段整理文物资源,通过网络平台向参观者大致介绍馆藏文物。还可通过三维立体技术向观众展示那些无法公开展出的珍贵文物,以达到博物馆教育和降低文物破坏风险的双重目的。

总之,受时代特征的影响,考古学家并不能对文物包含的信息做到完全的揭示,因此需要完整的保存为后人研究提供便利。但从考古发掘到博物馆保管文物可能要经历人为损坏和自然损耗等,所以相关人员应对文物保护引起高度重视。                 (作者工作于乳山市文物保护中心)

猜你喜欢

温湿度文物保护考古
文物保护利用信息化建设研究
蛋鸡育雏育成舍环境控制技术
“考古”测一测
周末加油站(Ⅵ)
地下文物保护首要举措考古勘探程序应前置
事实上考古不是挖恐龙
当前文物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分析
考古学家
分析地方文物管理所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档案库房温湿度记录统计及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