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析近自然森林经营理论指导下的森林培育

2019-10-21谢海燕

农家致富顾问·下半月 2019年6期
关键词:经营方式森林培育

谢海燕

摘 要 为实现区域林业资源的保护性开发,解决森林资源过度开发带来的环境问题,实现森林生物量的稳步增长。文章以区域森林培育作为研究对象,以自然森林经营理论作为框架,系统性分析森林培育的基本方法,旨在为后续相关实践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 区域保护 近自然森林理念 森林培育 经营方式

1 前言

近自然森林经营理论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森林资源开发思路,实现了区域林业产业的有序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部分地区对于近自然森林经营理论还存在认知上的误区,导致森林培育工作的质效难以得到有效得到有效提升。为应对这一情况,文章着眼于实际,以湖南省涟源市森林培育为案例,通过系统化分析,明确近自然森林经营理论框架下,森林培育方法,确保近自然森林经营理论在森林培育环节中的科学高效应用。

2 近自然森林经营理论概述

对近自然森林经营理论的整体梳理以及全面分析,有助于工作人员在思维层面形成正确的认知,进而确保后续森林培育以及造林工作的有效性与针对性。

近自然森林经营理论起源于18世纪的德国盖耶尔第一个提出了近自然林业的理论。这一经营理论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必要的处理手段,充分利用区域环境优势,将实生树木、本土树木等进行混交、复层,形成稳定的森林系统。是尽可能使林分的建立、抚育以及采伐的方式同潜在的天然森林植被的自然关系相接近。要使林分能进行接近自然生态的自发生产,以达到森林生物群落的动态平衡,并在人工辅助下使天然物种得到复苏,最大限度地维护地球上最大的生物基因库-森林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其经营的目标林为:混交林-异龄林-复层林,经营方式主要是接近自然的森林经营法。通过必要的抚育手段,形成自我更新能力强、资源品质高的异龄复层混交林,借助这种方式,来加快相关树木的生长发育速度,提升林业资源的总体产量。从现阶段我国林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多数人工林其树木品类相同,人工林结构较为单一,自我更新能力较差,对于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相对较低[1]。在采伐过程中,由于树龄相同,同一批次的采伐体量较大,对于区域生态保护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部分政府主管部门以及林业企业在实践过程中,逐步认识到上述问题,并有目的地将近自然森林经营理论融入到日常森林培工作中,但是受到技术、经验以及资金等方面的限制,近自然森林经营理论没有得到高效应用,其在森林资源培育方面的优势没有完全发挥。

3 近自然森林经营理论下造林方法

近自然森林经营理论框架下,造林工作的开展,要求工作人员立足于近自然森林经营理论的内容,从造林工程安排以及造林模式两个维度出发,扎实推动造林工作的有效开展。

3.1 营林树种的合理选择

为保证区域营林质量,工作人员在整个营林工作开始之前,应当着眼于实际,对区域内土壤性质、水分条件进行全面品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营林书中的合理选择,尤其应当将本土树种作为优先考虑的树种。以涟源市为例,其位于湖南省中部地区,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区域内水资源丰富,地处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因此整个涟源市境内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水集中,无霜期长,严寒期短等特征[2]。但该地区土地荒漠化较为严重,土层较薄,土壤较为贫瘠,基于这种地区环境特性,涟源地区在树种选择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区域自然特征,选择红叶石楠、红叶李、香樟等树种,这些树种较好地适应了涟源地区的自然环境。为保证营林整体效果,工作人员需要对营林时间进行合理安排,构建区域异龄林机制。例如在营林环节,应当选择不同年限的数据进行混种,通过这种方式,有效避免过往单一人工造林采伐环节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同时这种异龄林业能够充分利用土壤肥力,同时还能够合理规划树木成熟期,实现对区域森林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3]。

3.2 复层林与混交林的营造

复层林与混交林的营造,形成立体多元的森林培育体系,既能够保证区域自然资源的合理高效使用,又能够保证森林资源的有序开发,逐步增强区域森林的自我更新能力。在实际的操作环节,工作人员可以将同一品种的树木,根据其年限的不同,进行分区栽种,形成林层,通过这种方式,提升林木的生长速度,形成复层林;在营林过程中,作为一种常见的营林手段,混交林将不同的树种、不同树龄进行混交,但在混交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保证混交树木之间的互补性以及协调性,通过这种方式,兼顾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

4 近自然森林经营理论下森林培育措施

为提升区域森林培育效果,厚植林业发展潜能,构建现代化的林业体系,工作人员应当充分利用近自然森林经营理论,以科学性原则、实用性原则为导向,充分吸借鉴过往有益经验,创新工作思路,优化调整工作方法,以近自然森林经营理论为导向,推动森林培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4.1 目标树抚育

目标树抚育作为现阶段一种高效的近自然森林经营理论实现方式,其核心在于通过对目标树的选定以及科学培育,来使其保持良好的生长速度,并在林内出现一定的数量的下层林木,形成良好的自我更新能力。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工作人员根据区域具体情况,将林木划分为目标树、干扰树、辅助树等,并在这一过程中选择自然分布较为合理、生存繁殖能力较强以及自我更新能力较好的树木作为目标树。目标树确定之后,工作人员对区域内目标树进行标志,将其作为日常培育、采伐的重要依据[4]。以涟源市为例,作为湖南石漠化较为严重的地区,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自身的劣势,将森林培育,发展林木产业作为重点,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森林资源的开发。图1为涟源市石漠化地区占比。

考虑到自身石漠化较为严重的实际,在整个区域森林培育的过程中,相关部门以近自然森林经营理念为指导,开展相应的目标树抚育工作[5]。涟源市境内石漠化区域面积较大,因此在造林经营类方面进行了必要的调整,主要造林树种有槐树、香樟、柏木、栾树、黄连木等并对密度等进行管理,以目标树抚育作为切入点,涟源市实现了近自然森林经营理念在森林培育环节的高效应用,在有效治理当地土地荒漠化的同時,也实现了森林资源体系的科学构建,为后续地区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4.2 采取正确的集材方式

在对森林资源进行采伐的过程中,为了实现林业资源的合理使用,工作人员应当在近自然森林经营理论的引导下,制定科学的集材方案。例如在采伐工作开展之前,工作人员要提前进入到采伐区域,根据树龄、生长情况以及整体森林培育的需要,确定采伐的范围以及体量[6]。同时考虑到采伐对于林冠幼苗有着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实际的集材作业环节,工作人员需要做好木材运输路径的规划,最大程度地减少运输过程中,对于林木幼冠的影响,保证林木正常生长发育。

4.3 确定采伐强度

从过往经验来看,采伐强度对于森林培育有着一定的影响,通过合理的采伐,能够抱着区域内光照、水分环境因素出于合理的范围内,保证林木生长发育的需求[7]。基于这种认知,工作人员应当着眼于实际,根据林木种类、树龄、分布位置、生長情况、树高、胸径等要素,确定采伐的强度,通过这种人为干预的方式,在实现林木资源有效获取的基础上,调整森林内部生态平衡,为树木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实现森林资源的有效培育。

5 结语

近自然森林经营理论森林培育中的应用,实现区域自然林的科学划分,进而为后续造林工程、目标树抚育等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大大提升了林业发展潜能。为切实发挥近自然森铃经营理论的实践价值,推动林业发展模式的有效转变,文章结合湖南省涟源市森林培育工作的实际,从多个角度出发,确保近自然森林经营理论与森林培育工作的有效结合,形成可操作、可复制的森林培育经验。

参考文献:

[1]郭瑞建.在我国实施近自然森林经营的分析[J].中国林业产业,2017(10):47-48.

[2]崔鹏程.近自然森林经营中的目标树作业法[J].山西林业,2017(4):71-72.

[3]朱国荣.德国近自然森林经营技术要点[J].安徽林业科技,,2018(1):32-33.

[4]王全起,特木勒.试析森林经营分类与森林培育[J].现代园艺,2018(5):109-112.

[5]刘小军,何健.森林经营分类与森林培育的几点思考[J].花卉,2017(6):39-41.

[6]陈志刚.近自然经营理念指导下的森林培育浅析[J].中国农业信息,2017(5):69-70

[7]邬可义.近自然育林的主要技术措施[J].宁夏林业,2018(7):102-103.

猜你喜欢

经营方式森林培育
加快森林培育提高森林质量的对策
浅谈加强森林培育技术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提高森林质量效益加强森林培育经营
新闻传媒企业加强财务管理创新研究
森林培育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要性探究
创新是生存与发展的原动力
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的模式研究
浅析电子商务在餐饮业的应用
如何提高私营林场的经营管理水平
基于生态公益林建设效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