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家庭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影响
2019-10-21罗灵芝
罗灵芝
【摘 要】 家庭教育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即家里的长者(其中主要是父母)对其子女和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一般认为,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发生的,以亲子关系为中心,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为目标的教育活动。专家学者强调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成员间的互动关系,即父母与子女的双向沟通、相互影响。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三足鼎立”,相辅相成。
【关键词】 家庭教育 孩子 影响
一、家庭教育的意义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体现在:第一,家庭教育是最早期的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以家庭教育为基础;第二,家庭教育的影响最深刻。父母是孩子的亲人,他们是孩子最亲密、最信赖的人。同时他们共同生活在一个家庭里,接触的机会最多,在一起的时间也最多,父母的言行举止时时刻刻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所以,父母的教育对孩子的心灵起着决定性作用;第三,孩子的可塑性最强。例如,英国的教育家洛克就把孩子比作一张白纸,可以任凭你在那白纸上面画什么。这种比喻虽不是很确切,但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影响人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环境、教育和人的主观能动性。教育起主导作用,他通过对环境施加影响去促进孩子发展。所以,懂得家庭教育的父母,可根据孩子的先天素质和环境设计最美好的图画。
二、“家庭教育”誤区的不良影响
1. 家长只注重孩子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而忽视孩子生活能力的培养。
有些家庭对孩子过于溺爱,家长几乎为孩子包办一切。这样的家庭教育既难让孩子成才也难让孩子获得幸福。因为人跟人之间在社会上的竞争,不仅仅是知识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比拼。
2. 家长因望子成龙心切,脱离了孩子的实际水平。
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在家庭教育中弥漫。在孩子教育过程中,除了生活上加倍关心之外,家长最关心的就是孩子的学习。似乎学习好就是万能的,而对孩子的独立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承受能力、道德情操以及公民意识等则很少关心,有的甚至完全不顾。现在我们的孩子道德观念淡漠,这与家长忽视对孩子最基础的“做人教育”不无关系。
3. 家长不重视孩子和同伴的交往。
现代社会中,孩子的孤独感普遍被家长忽视了。特别是城里的孩子,从小就生活在钢筋泥土构筑的空间,生活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和同伴交往的机会越来越少,家长甚至认为孩子与同伴的交往可有可无。这种观点很片面,家长应该多和孩子沟通、探讨、引导孩子结交合适的伙伴。孩子在跟同伴相处的过程中会有快乐感,也能学到很多在父母身边学不到的东西;而这样的快乐和收获是父母无法直接给予孩子的。在教育中,家长可以为孩子创设社会交往的条件,鼓励他们与同龄孩子开展有益身心的活动;了解孩子在社会交往中的心态和问题,及时指导和帮助他们解决交往中遇到的难题,从而有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三、家庭教育优化的对策
有家长认识到早期家庭教育对孩子一生影响深远,可在如何做好家庭教育上却很茫然。我觉得可采用以下方式去做好家庭教育。
1. 为孩子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
家庭环境是影响孩子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孩子首先要有健康的身心,才能有健康的人格,继而才能发展成为高素质的人。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应把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放在首位。就像我们现在构建和谐社会一样,只有在和谐的社会环境下,社会、经济、政治才会和谐快速发展。
2. 家长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
家长的素质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对社会和人生的态度以及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准则,即世界观和思想品德;二是理论、知识方面的水平,即文化素质。
家长不仅要有简单的儿童生理、心理知识,也要有了解儿童已有发展水平的能力及分析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在孩子教育上要有一定的威信,最好是做好孩子的榜样,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感化。家长自身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极其重大;孩子大多数时间在家中度过,见到最多的就是父母,孩子好模仿、喜欢新事物,父母的自身素质、文化素质对孩子都有着重大影响。父母对子女的影响不只是局限在教养之中,更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3. 家庭教育的态度要科学。
家长的教育态度主要表现为在家庭教育时,家长对自身在教育中的角色和职能,以及对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所持的看法。教育态度影响着家长的教养方式和家长的作用的发挥。家长应意识到,教育是影响儿童发展的关键因素。家长不能对子女放任不管,要克服“树大自然直”的错误认识;也不能认为教育是万能的,从而忽视孩子发展的水平和规律,盲目地超前教育、拔苗助长。这样都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发展。
4. 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态度应一致。
家庭教育中,尽管母亲的作用特殊,但决不能因此就把教育子女的责任全部推给母亲。孩子同样需要父亲,父亲在家庭教育中亦举足轻重。
心理学家经过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认为,父亲在孩子的潜意识里有一种威严感,这对不谙世事的孩子是约束与监督,使他们不敢偏离社会行为规范。实际上,多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喜欢以父亲为榜样,自觉或不自觉地模仿,这是一种本能。
从父亲那里,孩子可以学到刚强、自信并获得安全感;从母亲那里,孩子可以学到善良,体会亲情。所以,父母双方只有相互配合,取长补短,才能使孩子得到一个完整的家庭教育。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夫妻双方应在思维方式、认识方式和行为方式上保持一致性。在培养孩子的思路和具体做法上,夫妻应及时沟通达成共识;当批评孩子时,双方应态度一致,不应该一方讲原则,严格管教,而另一方则纵容溺爱;在承担教育孩子的义务和责任上,双方不应互相推委,而是尽己所能,给孩子以最大的帮助,不存在以谁为辅的问题。夫妻双方还应十分注意,避免在孩子面前争论,尤其是事关孩子的是非争论。因为父母之间的不一致会使孩子没有一个明确的“是非标准”。长此以往,孩子就有可能养成虚伪等不良习惯,有时还可导致对父母某一方的仇视与对立,为家庭的幸福埋下祸患。因此,父母双方一定要增强教育孩子的责任感,共同承担教育孩子的任务,主动走进孩子的生活中,让孩子在父母亲的双重教育下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周立凯,张双文.21世纪怎样做家长.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
[2] 赵忠心.家庭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